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019-09-10 07:22罗江华
教育界·A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教学教学实践

罗江华

【摘要】 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本文通过对科学素养及其特征的分析,从化学教学中化学史、科学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养;教学实践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指导思想。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有机渗透和尝试科学素养教育。

一、科学素养及其特征

科学素养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比科学素质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修养意义更深广,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形态观、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

二、化学史教学激发科学情感

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科学不断创新的历史。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许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着学生的行为。例如,教师介绍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空气组成的发现、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元素周期表的创建、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创造等,都说明了坚持科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化学与众多科学交叉、渗透、融合,与人类、自然、社会相互依存。化学与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化妆品、食品的添加剂、能源、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密切关系,无不说明当今化学是公众的化学,是日新月异的创造性科学。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生,教师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等方面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化学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的、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彩图、插图、章头图以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水通电、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思考题,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了要做好每一项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1)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2)明确实验目的;(3)了解实验原理;(4)掌握实验方法,对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5)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教师可带领学生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如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水样、土样酸碱性的测定,这些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如观察蜡烛的燃烧;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教师要改变“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的状况,消除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索创新,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3.科學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教师可带领学生做出假设,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发生情况:(1)增加;(2)减少;(3)不变。学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收集证据:回忆已有知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通过探究,学生得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4.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是最基本的过程,课本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方面,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知识——分子和原子时,教师通过实验对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实验,如观察硫、木炭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肯定学生的积极思维。化学计算中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标新立异,让学生思维由一点向四周发散,从问题的横向、纵向、侧向等方面考虑,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5.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在。在学习中,学生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能从化学的角度观察、审视自然与社会,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是最直接的学以致用,是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现实中的事例,把化学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紧密联系。例如,在学到空气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空气是重要资源,使学生掌握空气污染及保护等热点知识;在学习水、氢气的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氢能源等方面;在学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温室效应、C60及石墨炸弹等知识;在学到有机物知识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假酒的成分、吸烟的害处、毒品的危害等,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学化学、爱化学、用化学”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涉及多种因素,这说明科学素养的养成并非易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素养培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进而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黄兆柱.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学苑教育,2009(03):54-55.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化学教学教学实践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