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走向深刻

2019-09-10 07:22邹晓明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非连续性文本深度学习

邹晓明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推行多年,学生的阅读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评价方式的失当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表现性评价以其独特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积极的价值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评价方式。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应当注重统整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单位的核心目标;优化任务设计,激活学生主体的建构反应;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真实可感的学习场域;巧用即时评点,引导学习进程的深度推进。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非连续性文本;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2-0032-04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源于国际经合组织(OECD)实施的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2009年这一项目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2011年,“非连续性文本”被写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成为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此后,围绕这一话题,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发现和实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快速发展。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近两次的PISA测试显示我国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个中缘由自然是纷繁复杂,但笔者以为,缺乏适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的支撑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因素。

当前,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偏重于结果的考察,忽视对过程的关注,极易诱发人们对解题技巧和标准答案的过度迷恋,造成文本阅读的技术化、单一化和机械化,虚化了阅读过程,弱化了文本价值,浅化了学习意义,背离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核心要义和本真追求。重建科学适切的评价方式已然成为当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迥异于传统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具有鲜明的人本倾向和主体精神,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采用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让课堂更加丰满灵动,而且能够使阅读更加深刻高效。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意蕴

表现性评价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新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推行以来,一直深受青睐并广为流行。但何为表现性评价?对于这一问题,目前主要观点有如下三种。美国教育测量专家斯蒂更斯(Stiggins)认为:“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1]我国教育部基教司在相关书籍中的表述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2]华东师范大学周叶文教授则将其定义为:“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3]以上表述尽管各有侧重,但从中仍不难窥见表现性评价的诸多典型特征。第一,高水平评价者(教师)是评价的重要主体;第二,学生及其学习行为是评价的主要对象;第三,真实(生活)的情境是评价的场域条件;第四,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与建构是评价的核心任务;第五,运用规则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生长是评价的终极目标。

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建构性”和“过程性”,这既是对工具理性的深刻反省,更是对价值理性的积极张扬,有利于克服传统标准化纸笔测验的弊端,促进教与学的深度开展,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专业领域发展的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实施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且“实用特征和实用功能”[4]较强的文本类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而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一过程,有效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有效交流以及在不同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的有效达成,显然离不开表现性评价的有力支撑与引导。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统整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单位的核心目标。

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必须以课程的核心目标为依据,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具体的课程内容为中介。因此,有效的课程评价必然是建立在相对完整、系统的课程内容基础之上的。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分别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5]和“阅读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6]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无疑是十分笼统而模糊的,缺乏清晰的意义边界和可行的操作规范,因而很难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落实。加上语文教材篇幅的限制,现有的非连续性文本是极其稀少且相当零碎的,根本无法形成相对完整且序列化的课程内容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只能是零敲碎打,能教多少就算多少了。化解这一客观矛盾,打破这一现实困境,唯有走校本课程开发之路,以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视角去理解和观照课程的内容建设。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单位的核心目标并将其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以观察和把握的具体行为,进而清楚地界定出相关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有了这样的评价标准,就可以将表现性评价有机嵌入整体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之中,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而非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琐碎、肤浅的学习结果上。

2.优化任务设计,激活学生主体的建构反应。

具体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目标和清晰的表现性行为评价标准是进行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基本前提,而能否设计出恰当的表现性任务则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关键所在。表现性任务是真实情境甚至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场域性和复杂性,考验的是被评价者执行任务的能力而非回答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做”而不仅仅是“知道”,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进行的绝不是简单的选择反应而是复杂的建构反应。因此,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通常要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掌握的核心知识和综合素养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主体精神,让他们愿意投入并自觉完成任务。

有研究者将常见的表现性任务划分为6种类型,主要包括: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达、模拟性表现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等。[7]这对于我们具体设计表现性任务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当然,在具体的非连性文本阅读教学评价中,到底采用何种表现性任务类型,仍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来决定。例如,在学习药品说明书这类非连续性文本时,可以先提供若干种药品说明书,然后让学生根据药品说明书,选择合适的药品解决自己的问题。具体情境及要求是:“还有一两个月就要到寒假了,父母决定一家子去旅游,请你根据气候及家人体质选择几种适用药品备用。设计一份药品清单,要求写清药品名称、分量和备用目的。”这样的表现性任务,生活味浓、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建构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并且任务结果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3.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真实可感的学习场域。

非连续性文本的产生源于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日益密切,非连续性文本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人们通过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可以灵活地开展交往,而且可以便捷地获取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为了表达主观生活体验而作,而是为客观生活需要而写。[8]表现性评价只有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发生,离开了真实的情境,表现性评价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真实可感的学习场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场域,每一个体都会迸发强大的生命活力,一切教与学的活动将会更具智慧、更加灵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表现性评价对真实(生活)情境的共同需求,让二者的结合显得十分自然而又相得益彰,形成了诸多正面的外溢效应。

当然,生活情境的创设必须首先考虑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特点,其次兼顾表现性评价的客观需要。在情境创设的方式上,既可以采用室内模拟情境也可以直接选用室外原始情境,但无论采用哪个方式都要充分突显情境的教育性价值,合理规避不适合的情境内容。例如在教学《认识路线图》时,教师可先采用室内模拟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识读路线图,然后再采用室外原始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路线图。这样的生活情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路线图知识,又能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水平。

4.巧用即时评点,引导学习进程的深度推进。

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要义之所在。这是因为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的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事的活动所作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往往是即时性的,需要在关键的节点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评价的方式只能是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评价的主体只能是高水平评价者——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必须承担起一种全新的角色,即严谨的评判者和智慧的点化者。他所要做的,并非给予某种现成的答案,而是开启学生的建构性行为或创新性思维,引导学习的进程不断向深度推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是紧紧伴随学习进程而逐渐展开的,其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并利用评分规则来反思学习,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教师的影响显然是至为重要的。教师是否掌握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原理、程序及要求,能否在实践中机智、有效地应用即时性评价,将是决定表现性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的重要因素。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有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表现性评价也有着自身无法突破的局限,片面地夸大表现性评价的功能,也容易将教学和评价引入歧途。只有将传统的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合理运用并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才能让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STIGGINS RICHARD J.Designed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J].Issues and Practice, 1987(6):199-201.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周文叶.中小学表现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3.

[4]巢宗祺,施久铭.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32-35.

[5][6]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15-16.

[7]伍岳,陈晓玲.表现性评价及其实施策略[J].江西教育:教学版,2005(6):6.

[8]盖鸾英.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38.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非连续性文本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