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本德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情况,因此,在实际开展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主题”“提出问题”,以及“开展合作”等形式,开展群文阅读的活动,促进学生丰富自身的阅读量,提高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主题;问题;合作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是需要依靠大量的阅读来培养的,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也对学生做出了阅读数量的要求,所以,在开展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逐步满足新课改中的教育要求。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实现群文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呢?
一、创建主題,提高阅读效率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教师经常将教学篇目对应作者的其他文章带入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群文阅读的主题并不是这一种形式,教师也可以基于本文的类型、文章的风格等多种元素进行群文阅读主题的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主题中,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例如,在对学生讲述《怀念母亲》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情感表达”的议题,促进学生对文章中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述《怀念母亲》这节课,让学生对本篇文章中对母亲怀念之情的表达手法有所认识。随后,教师再将《背影》《我的母亲》等文章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方法的赏析,促进学生在多文本的对比中,逐步感知情感表达的手法,提高鉴赏的效果。
不难看出,在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多元目的设计群文阅读的主题,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参与到群文阅读活动之中。
二、提出问题,提供阅读方向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为媒介,检验学生对文本中内容的理解情况,从而基于学生的回答获得教学的反馈,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设计。而在开展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提供方向,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中,能够更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活动,从而提高群文阅读的效果。
例如,在以“散文”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桃花心木》《匆匆》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的形式,提供学生阅读的方向。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桃花心木》《匆匆》等文本的阅读,你认为其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在《桃花心木》《匆匆》等文章中,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和文本的结构进行说理的呢?”的问题,为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活动提供方向,从而让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更具方向性。同时,在开展本次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更加明确散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问题对群文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中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利用问题的形式,有效地指明了学生的阅读方向,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提高阅读的效果。
三、开展合作,实现阅读延伸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一个人进行思考的过程,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的差异,造成学生在阅读同一类书籍后所产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开思路,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通过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换,实现对阅读的延伸。
例如,在以“人物描写的鉴赏”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本的阅读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反馈,将学生按照阅读素养的不同,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学生的阅读素养呈现差异化的分别。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安排好的小组形式,共同开展本节课的交流活动,在相互讨论中,交换自己对《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体会,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新的阅读方向,实现阅读的延伸。
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相互分享中拓展自身的阅读思维,实现阅读体会的延伸。
总而言之,教师对活动的主题进行确定,提出系列问题,以及开展合作活动,都能够有效地提升群文阅读活动的教学质量,但是,这些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也应当继续分析群文阅读活动的优势,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创新群文阅读的开展形式,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从而逐步提高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志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7(16):33.
[2]夏发明.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