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各类教学资源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2019-09-10 07:22张春季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教学资源

张春季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唯物史现、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日益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寻找各种教学资源,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或“史料阅读”“学习拓展”等栏目,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搜集网络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要引导学生利用专家学者的论著或者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提升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利用名胜古迹、民俗、历史遗址和纪念馆等乡土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学资源;历史核心素养

2018年初,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笔者拟结合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探索如何寻找各类教学资源,利用新教材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地图

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状态方面具有简明、形象、直观的特征,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可见地图对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新教材精挑细选了大量历史地图,这些历史地图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优质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素材。

例如,在学习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笔者巧借教材上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设计了一组问题链:1分封制始于何时?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哪一类是主体?3.这些封国有哪些特点?4.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代表发言后,笔者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同时补充了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方法: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辩证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评价。这样的教学设计,把教材当学材,既有利于調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又如,在学习在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悲壮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二)利用教材中的“史料阅读”“学习拓展”等栏目

新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相比,在栏目设置上发生了不少变化,如增添了“史料阅读”和“学习拓展”等栏目。这些栏目的主要功能是搭建历史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教学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阅读”栏目中的史料一“新都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乡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之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交流分享探究成果,笔者进行点拨。

“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学习完本课后,笔者利用“学习拓展”栏目为学生布置了课后探究作业: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如用拉丁文翻译“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请查阅相关资料或论著,了解这一时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通过这样的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一)利用网络多元素材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化平淡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条件允许,教师都应尽量利用网络资源,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可制作微课,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知历史,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Ⅱ《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和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等内容时,笔者利用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学学科网等,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把本课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大量的文字、图片等素材,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等内容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一体机,搜索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相关片段,创设新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此外,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还引导学生要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素材,充实历史学习内容。学生在合作中分享,既提高了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团队意识,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二)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目前,移动上网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微信以其即时、简洁、易用、轻量、免费等优势备受学生的青睐,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节假日里,笔者推荐学生登录相关网站进行学习,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超星数字书馆、国学论坛、近代中国、血铸中华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等;引导学生关注信公众号,如“历史真有意思”“历史报”“史学研究”等,获取历史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利用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高中历史教材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史学研究新成果。但是,通过梳理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试题,笔者发现,把历史学科前沿性成果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题目不断增多。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一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国历史学家吴于廑等著的《世界史·近代史编》、齐世荣的《新航路的开辟》。

新课标建议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分别搜集和研读有关材料,如阅读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论著,利用现有的學术研究成果等……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闭塞的课堂教学,打开学术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上的‘新鲜空气’。”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程纯的《达·伽马: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廖昌才译的《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麦哲伦、哥伦传》、杨巍译的《孤独与荣誉:哥伦布航海日记》,引导学生“神入历史”,与古人“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时的艰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也提升了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

(二)利用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

有学者指出,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已经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反映出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相对于史学,仍显滞后。甚至许多已经比较成熟的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仍得不到体现。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及时地反映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追踪史学前沿动态,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学术论文收录齐全,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最能反映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笔者尝试把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学术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中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笔者先后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下载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如杨帆的《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中审视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赵秀玲的《工业革命一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张泰山等人的《英国工业革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徐滨的《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经济发展与贫困救济政策变革》和鲁运庚的《英国工业革命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等学术论文,节选其中的片段作为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多维度探究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一)利用名胜古迹等乡土资源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记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能够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一些乡土资源,如名胜古迹等,不仅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新教材选择性必修Ⅲ《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中“佛教在汉代从印度经中亚传人到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有关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本地的名胜古迹一北泉寺。北泉寺始建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贺滇的《家山记》记载:北泉寺周围曾有“兰州”“竹涧”“相径”“松关”“龙门”“碧岩”“玉花亭”“时思馆”“豹溪桥”和“仁智树”等古迹,吸引着不少历代诗人骚客云集于此,对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这样的补充,既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利用民俗等乡土资源

民俗资源,即地区性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且世代薪火相传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把当地的乡土资源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不仅有利于对此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如在教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Ⅲ《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孙周导演的微电影《铁树银花》,之后引导学生回忆确山县是否也有类似的民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学生甚至自告奋勇站起来,为大家讲述过春节时到确山县老乐山风景区观看民间艺人打铁花的情景与感受。笔者顺势向学生介绍了确山打铁花民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利用历史遗址和纪念馆等乡土资源

新课标指出,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乡土资源是校外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乡土资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适当补充乡土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时,笔者充分利用确山县作为革命老区的优势,带领学生到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遗址、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和竹沟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结合讲解员的介绍和革命先烈留下的遗物,让学生重温过去的那段革命历史,探寻那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有利于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素养的提高。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着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