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具有的人文追求,体验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是人民版必修二的第二专题,主要介绍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曲折发展历程。在学习和探究这一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阶层人的家国情怀及其巨大的推动力量。正如有关学者所说,设置本专题的一个主要意义在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本文谨以该专题为例,浅谈一下家国情怀的“力量体现”和“涵养路径”,恳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不同人群的家国情怀
通过对历年高考题目及其考查意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不同人群的家国情怀在促进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业家的家国情怀
例如,2015年浙江文综卷第20题: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答案为C。该题目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以荣德生为代表的近代实业家们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感召下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并身体力行以挽救民族危机,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第一个高潮的巨大推力。
(二)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例如:2014年重庆文综卷第13题第(1)问(具体数据表格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答案(略)上来看,人民群众基于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给中国民族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商品市场,是推动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的重要原因。
(三)统治者的爱国情怀
例如:2011年四川文综卷第16题:
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唯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为A。这道高考题考查到了政府的“意图”对近代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历史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并不是一味地卖国求荣,其“改订新约运动”也一定程度上是在维护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亡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
二、家国情怀的力量体现
19世纪中后期,出于对祖国故土的归属感和推动祖国富强的使命感,一部分在南洋和美洲各地致富的华侨纷纷回国投资近代工商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甲午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以张謇为代表的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天下将沦,实业有可救亡图存之理”。这种“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的观点逐渐汇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实业救国”思潮。在这股思潮的推动下,近代民族工业取得了初步发展。据统计,1895年至1900年中国新设工矿企业共计122家,其中商办107家,占资本总额的83.3%,官办、官督商办15家,占资本总额的16.7%。[2]20世纪初,新兴的工商业者又积极地投身到“收回利权运动”中并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在1905年至1908年又推动了一个兴办实业高峰的产生。近代实业家还多次发起、组织、支持着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例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始终以国货为号召,声称该公司“素以振兴国货、挽回利权为宗旨”。荣宗敬提倡国货时声称“爱国不在空言,而在实践;御侮不在一朝,而在平时。”“不提倡国货,不抵制非国货,皆为不爱国”。虽然此举有争取商品市场、扩大盈利的动机,但其爱国精神的出发点和感召力是不能被否定的。
相对于实业家们的举动,群众性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出发点就单纯很多,基本上都是在反抗民族压迫或爱国精神感召下进行的。1905年,为了反击美国政府的排华暴行,中国民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美爱国运动,而抵制美货也是其主要内容。在此影响下,美国商品的输入值只有2400万关两,所占我国输入总值也由1905年的17.2%下跌至5.3%,[3]客观上为民族工业提供了较大的国内市场。191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爱国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成为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动因。之后,群众性的抵制洋货斗争日益频繁,基本上都是与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相伴而生的。诚如简玉阶在1925年所说,“自‘五卅’案发生后,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应求,各局索货万分急迫……我厂制造力量,日夜加工,仅供销场1/4,而每月营业已在四五百万元”,同时也使“南洋生意盛极一时,连仓存霉烟都卖空”了。[4]由此可见,群众性的爱国举动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清政府和中华民国历届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尤其是“收回利权运动”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维护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亡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全国各地著名的商办近代煤矿山西阳泉保晋煤矿公司、山东中兴煤矿公司、安徽泾铜矿务公司、四川江合公司等,都是在收回矿权运动中集资创办的。当时的收回路权运动也促进了中国商办铁路的发展。[5]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和领事裁判权”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开始积极进行了争取关税自主,并将进口关税税率从5%提高至7.5%,20%,乃至后来的80%,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外国商品对本国民族工业的冲击。
三、家国情怀的涵养路径
家国情怀彰显着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备课情况和课堂教学实际,尝试通过以下路径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求润物细无声之效。
(一)创设历史情境、感知家国情怀
“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家国情怀的应有之义。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时人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成为让学生了解和涵养家国情怀的前提。基于这一点,笔者出示了一组近代民族火柴业商标或广告的图片(下图),创设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这些商标或广告都在以什么作为宣传点?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迅速“神入”到了当时的历史,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而“救国”和“抗敌”的宣传口号在一方面反映了实业家们出于爱国情怀纷纷响应“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衍生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仅掌握了考点知识,而且对家国情怀的初步感知已成水到渠成之势。
(二)巧用乡土资源、体验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在本专题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这样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以乡土资源——“嘉兴绢纺厂”为例,来和学生一起探究这座嘉兴最早的现代丝绸厂的曲折发展历程。通过史料研读和教师讲解,学生能够逐渐体验到在自己的家乡故土也有满怀爱国之心、立志实业救国的仁人志士,对祖国、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第二种方式,可以在上新課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利用周末通过参观博物馆、档案馆、名人故居、企业旧址或采访相关人士、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家乡历史中有关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相关信息,然后在接下来的课堂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来展示给大家,在展示之后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体会。
通过这两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家乡故土乃至整个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对家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深刻体验,能够将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发展繁荣结合起来,励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注重过程评价、培育家国情怀
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应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与此契合的是,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长时性、结果非显性的特点,它的形成往往体现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动学生的个体变化,它的培育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内化、心灵体验与情感升华的过程。[6]因此,本专题的学习评价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这一素养为目标。
在进行本专题的新课前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完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第一组,了解步入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比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形成认识上的强烈冲突,激发学生探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通过完成这一目标,学生可以拓宽国际视野强化世界意识,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第二组,了解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自己家乡诞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以及与之相关人物的事迹,从中感悟他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深情大爱、促进祖国独立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第三组,反思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迟缓和步入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曲折的深层次原因,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既要自强不息也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努力做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这几个学习目标达成的过程,既是完成学习评价的过程,更是培育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过程。
(四)理性价值引导、升华家国情怀
本专题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中,使家国情怀得以升华。因此,本专题的课堂教学还应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比如,人教版教材引用了“清华学校师生抵制、焚烧日货”的照片。在使用这一照片时,教师就要进行理性和正确的价值引导:出于反帝爱国,我们可以呼吁购买国货、抵制洋货,但不能升级到对外国商店、货物的打砸抢烧,甚至是对外国侨民的人身攻击等盲目仇外、排外的程度,尤其是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今时代,上述做法会把爱国主义畸形发展到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再比如,在传统的革命史观解读中,买办资产阶级被视为反动阶层。而事实证明,买办是当时中国最懂得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一部分人,他们也有民族性、爱国性的一面,也正是他们直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7]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失败而抹杀他们介绍、引入、实践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以及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都很好地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并展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也正是“家国情怀”的题中应有之意。把握了这些,学生自然会涵养更高水平的家国情怀。
【注释】
[1]陈梧桐:《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2]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07页。.
[3]蔡双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4]仝群旺,王金连:《自利与爱国:国货运动中民族企业家行为与心态分析》,《历史教学》2010年第22期。
[5]朱英:《晚清收回利权运动新论》,《史学集刊》2013年第3期。
[6]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历史教学》2018年第13期。
[7]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