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姗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德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养成的同时,还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但是广大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模糊,行动落实上仅仅流于学校的教育活动形式。需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爱国主义根植于儿童内心,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思政课座谈会讲话、爱国主义教育、紧密联系儿童生活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然而,目前小学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中,教师大多数以一本教材,一套PPT的说教形式进行教育,课堂乏味,形式单一,效率也低下。如何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热爱我们的国家”根植于儿童内心?我个人在教学实际中总结了几点较为有效的做法。
一、挖掘“校本”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校园生活,渗透爱国教育
在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哪些人在给我们提供服务?我出示了一些校园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时抓拍图片,看到了这些平时没有观察到的场景,学生触动很大,纷纷举手发言:总务处的老师经常来做维修工作;两位门卫爷爷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无论刮风下雨都坚守大门;保洁阿姨为了防止大家滑到,走廊上的积水及时擦干;食堂的送餐阿姨在冬天为大家的餐盒盖上保温毯…….等等。
我提问:这些工作人员为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正常运行,工作很辛苦,他们默默的奉献,我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他们做的事情。其實我们的国家就像一个大大的校园,每天能够正常运行,是因为有着数不清的人在默默工作和奉献。你长大了是不是也愿意做这样一个人,为我们的国家出力呢?
学生纷纷举手畅谈自己的理想,表示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岗位,都要认真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课堂上没有枯燥的说教,自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家本”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家庭生活,厚植爱国情感
从事品德学科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课程中“社会篇——法律”是令人感到棘手的。枯燥的法律条文,在严谨解读时如何使之生动化、形象化、与学生生活产生密切联系?这里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学做集体小主人》中《“法”在我身边》这一框题时,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参考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链接学生“家庭资源”的小调查,让学生回家询问父母并填写。如下:
次日在课堂上学生依次汇报。得出的结论是:幼儿园的费用分别为3000——3500元不等,小学阶段分别为110——130元不等。我故作惊愕道:“怎么会差距这么大?有没有弄错?”马上有进行了预习的学生举手发言:“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我们的教育是免费的。”马上就有另外学生起来辩驳:“怎么是免费了?我们每学期交了一百多元。”
我接着让学生来算第二笔账:“我们在学校学习,就我们津北小学五(1)班这个教室来看有哪些地方要花钱?花多少钱?请同学们今天当一下小管家,在本子上写一写,估算一下。”
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四处观察,念念有词,紧张计算。估算汇报结果:班班通设备三万元,课桌椅一套两百元,直饮水机一万元,水电费可能要八百元,校医、老师的工资每人每月三千元……学校的绿化,操场,体育器材……等等等等都要花钱。得出:我们应该每学期交2000元左右才能维持开支。我对“小管家”们的算法表示肯定,问:那么这个钱是谁来出了?学生回答:国家。
我导出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并解释:同学们交的一百多元只是簿本和学具费用,你们的教科书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在大家面露幸福欣喜之色时,我问:咱们国家好不好?学生一致答好,这个“好”可以看出是充满幸福的,发自内心的。
三 、注重规则教育,促进思想行为习惯养成,根植爱国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爱国”则是“做人”中重要的方面,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或者改变一些观念。纵观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各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融合性的实践智慧。在此,我们要围绕教科书,联系我们的生活实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中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规则》时,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剪刀石头布”,在游戏中,教师不遵守规则,以此得出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引导出大家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其实也应有规则,否则就会杂乱无章无法生活。
同时设计以下探究作业让学生完成在课堂汇报展示:
例:如果我是__________电影院工作人员______,我希望大家遵守的一条规则是__看电影时不要打电话或者讲话__________。这条规则的作用是 __让影院保持安静_______。
学生填空: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希望大家遵守的一条规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条规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置身他人(各行业规则的监督者的角色),按照他人的职业来诠释规则的意义和作用,增进对各类规则的理解。同时“角色的代入”使学生对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产生同理心,为今后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各种规则产生内心的认同和动力。进而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规则,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德,维护大局利益,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活健康、安全、有序,大家才能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养成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的良好品德。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巧妙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在教育教学载体的运用上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 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积极倡导的,也是符合当前我国人民根本利益需求的。
小学品德学科教师身负重任,更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品德学科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才能响应习总书记的要求:“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指南——小学道德与法治》(杨晓亚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