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爱英
【摘 要】在政治课堂上,学生往往感觉到枯燥无味,很被动地去学,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自愿自觉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获得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个体自己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个体自主地建构;这种建构产生的道德利于转化成个体自觉的意识和责任感。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来激活个体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从而使学生将老师传授的道德内容同化、顺化、平衡为个体道德。这个“中介”就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初中教育 思想品德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60
一、利用情境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得以模拟再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的系列活动。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围绕着达到以下教学效果而展开:
1.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情境,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
3.创设情境,拓宽视线,丰富课堂教学。
4.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情境创设应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构建,情境的创设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以下是创设情境的几种手段:
(一)问题情境法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步步激疑、导疑、释疑。教师应善于灵活应用课本、联系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有层次的、引人入胜的启发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形象情境法
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等。使原本抽象的内容生动、具体化,促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帮助学生缩短理论与现实、课本与生活的时空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三)故事情境法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摒弃传统的说理呈现方式,大多以故事或小材料为呈现背景,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让我们的初中学生从故事中或材料中阐明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实例表演情境法
初中思想品德有些章节的戏剧性、情境性是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或角色自居,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材料中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小演员和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既深入明理、激发情感,又形成导向、利于导行,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
二、创设情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前提条件。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施情境教学的重要基础。只有真正参与,学生才能入情入境,这时的教师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情景教学给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责任感。
(三)用于创设情境的教学材料要精,不能滥
首先,要求我们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
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滥”了,“没味道”,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则荡然无存。
再次,运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迫使学生不断去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
另外,開展情境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以外。在小结中,布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让学生参与创设新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通过教学情境创设可以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近距离迁移、拉近与现实的距离,更能突出新课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