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攀
摘 要:随着校园足球比赛、足球联赛以及业余足球比赛等比赛的增多,裁判员的质量和数量都很难满足当下比赛的需要。对于足球裁判这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大力开展足球事业,维护足球的公平公正,加强足球裁判的培养和训练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足球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1-062-01
中国足球当今的现状,使得当今中国优秀足球裁判员人才匮乏。本研究主张重视足球裁判员的培养以及裁判能力的分析。根据足球裁判员培养现状及不足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1对足球运动裁判的认识情况
1.1对足球裁判知识了解的情况
裁判员队伍是体育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足球裁判员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对裁判员进行裁判知识上面的强化,从而进一步推进裁判队伍的发展。若想实行足球裁判的深层次改革,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从实战出发,加强足球裁判理论知识的教学,解决足球方向学生对足球裁判的认识问题作为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1.2对从事职业足球裁判的态度
在当下足球裁判员分为了几种等级,通过基本考核可以成为入门级别的足球裁判,而国家级,国际级的足球裁判数量有限制,类似于高考,是等差选举,同时也跟当年退役裁判的数量有关。由于国际足联规定足球裁判45岁退休,所以年龄因素也是潜在因素的一部分。而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下是否可以从事职业足球裁判,需要学生对此方面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在国内更多人对足球裁判这种职业的认识定义为一种兼职,而45岁退休的限制不得不让更多人进行其他方面的职业选择。
1.3对足球裁判的道德业务水平的了解
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键时刻,足球裁判有意无意的一个错误判罚,往往决定着整个比赛的结果。在许多重大比赛中,贿赂裁判的事件经常发生,对此,加强足球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几乎所有学生大学学习对于自己足球裁判能力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在大学的平台下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足球裁判知识裁判技巧,也要更多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和业务水平,从而保证每场比赛相对公平地进行。
2对裁判员进行培养和训练的对策
2.1裁判员技能实践教学的运用
裁判员的手势、哨声在比赛的进程中也起着决定性因素,在犯规的第一时间给出果断清晰的哨声,让比赛进程合理中止,合理有效缓和双方球员的情绪,并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给出合理准确的手势,旨在保证比赛过程的真实有效性。因此在训练教学过程中这几方面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足球裁判教师的安排下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比赛中去,体验真实比赛的过程,增强自信心,以及判决经验,为以后的裁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加强对足球裁判员业务素质的培养
足球裁判教练员对于大学生足球裁判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裁判理论体系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的足球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判罚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统一,随之成为自身的一项技能,从而保证足球裁判的综合素质。
2.3加强对足球裁判员注意力的培养
一场足球比赛的进程也往往受裁判员各方面的心理因素所影响。在不同的情景下适应各种突发过程的发生,保证自身不受场内外的各种因素所影响,并且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的分配,面对各种突发状况保证大脑清醒,理性面对,做到判罚公平公正,在犯规的第一时间决定判罚还是坚持进攻有利原则,并给出合理正确的手势,保证比赛顺利、有序进行下去。
2.4加强对大学生足球裁判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裁判员的培训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执法裁判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场比赛具有的重要影响,必须加以重视,让学生在从事执法的过程中时刻约束自身的行为。同时,也可跟学生介绍在过去足球比赛中出现由于裁判员缺失道德素质而产生结果不具有客观性的种种案例,让学生明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给予警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为以后比赛做出正确客观的判罚奠定重要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国内的各种体育活动深入开展,足球运动广泛普及,这就需要从高校中培养一批具有裁判潜力的学生投身到足球竞赛的执法活动中去。对此我们应该从各大高校的体育学院做起,着重加强足球方向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并多次开展校内校际范围的交流比赛,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积累实战經验,并发掘有潜能的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为国家裁判队伍输送更优秀的人才,从而促使中国足球事业的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华厚杰,秦晓晗.湖北省大学生足球裁判员执法能力培养分析[J].运动.2016(4):73-74.
[2]范子乐,俞懿姗,张天琳等.漫谈浙江师范大学足球裁判专修学生裁判员能力培养[J].体育时空.2015(15):85.
[3]王乐,南彩霞.高校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现状分析研究——以西山工商学院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8).
[4]赵岩洞.高校足球裁判初学者问题浅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