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核心素养”视域下教材解构与重组的原生价值与教学发微

2019-09-10 10:16石乾陶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石乾陶

摘 要:教材的角色既是导向、引领,也是辅助学生走向全面涵养和个性发展的教化载体。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课本的原生价值可谓深谙其道,文本解构的本色功能定位取乎文字表意逻辑本身;取乎于教师课程标准指引下的文本解构与课堂重构;更取决于学生在阅读审美体验后的意义再建构与再实践,并在具体的高中语文试题情景中有效测验,三者既存在矛盾又协调统一。寻求到平衡点是否可以“四两拨千金”?有待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去回应。

关键词:原生价值;本色定位测量学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近段时间的热词,避之不谈似乎就不是时代的“语文人”。其概念、内涵的阐释以及对学法、教法上的引导在各大期刊杂志上屡见不鲜。笔者比较关注的是关于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说明,其对于语言能力的建构说明了语文回归于生活的本质要求。贴近温情、踏实的土壤,语文才有了依靠,这也是信息时代语文学科工具化的必然要求,有学者也说,我们是在检索数据,而非创造文化;思维的核心是逻辑,体现在语言学科上就是言语逻辑,汉语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其本身自带色彩与逻辑,这也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处处彰显逻辑之美。但这些都是无形地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散落在教科书中的,如何拾得这些遗落的明珠,深入解读教材可谓是一种途径。因此,深度明确其考试评价选拔功能也是目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测量学价值上不可逃避的要义。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立足于文本原初功能定位与学生真实需求,为追求其当代的意义与价值的重构而顺时而为。

高中语文学科教材与考纲说明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依凭与原点,切断目前教师备课与教学的随意性与主观性,最好的整顿措施就是对考纲、对教材的仔细专研,建构准则并且用之引领教学。用功能、价值与美育为课堂教学铺垫。所以说,对当前高中语文教材的功能定位一定要准确,解析其新时期的课堂建构的新角度、新思路。深度解读《考试大纲》的内涵及外延,摆脱教与学长期分离的困境,如高考对诗词专题的说明:阅读浅易的诗歌,这里的界定明确了考查的范围与难度值,无论是字词的识记,还是知识点的理解与综合运用,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与阅读本质的要求,在“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下,服务于教学,倡导学生终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摒弃了原有考试的考量学价值意义,更多地深入学科,了解现代学生的真正需求。

这就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解构文本价值的时候需要有在深厚语言积淀的辅助下的原初体验,毕竟考纲与课标的说明与限域是功能性的,学科老师的第二次个性化解构与课堂重建才有助于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品味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如《祝福》一文,课标的价值导向为:通过文本语言载体,在新旧交织的社會转型阶段,深刻把握文本典型的各色人物,借助语言赏析,挖掘人物刻画的技巧表达以及对阶层社会黑暗本质的理解,去体会、领悟社会转型阶段的人生百态,制度“吃人”的本质,从而进一步理解人性觉醒及民主思想萌芽的深度释义。老师能仅仅如此理解并讲解么?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时空交织下的文本,其承担的地域视野与历史视域我想也是局限的,鲁镇民众生活的场域果真就能代表当时中国的整体风貌?又如其跨越历史长河,我们今天的认知能否与时俱进呢?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是历史必然还是偶然事件呢?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种悲剧意味的审美阅读体验与当下和平时期的个体经历是否可以有效融合呢?不然,为何悲剧性的情节却在很多课堂实践中变为了笑料,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其实,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其实还是对于语文学科本色功能定位不足,教师对文本意义、价值重构的能力欠缺。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四两拨千斤”。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色功能应该是对于人性的召唤和道德力的觉醒,育人向上的力量。这也是现代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与关键。

二、教材是学科知识的承载,是系统化、阶段性地浸润受教育者的身心的文化清流,更是功能化、标准化测量社会人员与主流价值趋向的蓝本和工具。

教材是学科专业化的载体,是课堂场域生成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并且训练学科思维的有效工具。所以无论从教材本身设计的内容还是架构,教师都有必要深入认识。笔者尝试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内容角度来解读,解读的内容或架构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设定具有时间性。所谓时间性就是既要传承传统知识与文化,又要沿袭新时代的新要求,简而言之就是承前启后的延续作用。继往开来,既有旧有传统遗留精华的传承与延展,也有对未来社会生活适应性的期许与培育。

(二)教材内容设定具有规范性。一个时代必定要呈现一个时代的社会特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就必定要广泛借鉴,深入吸收,创新引领,独具一格。如“中国梦”的时代价值都应该直接或是间接体现在我们的学生课本之上。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导向,落实“导向教学”的学科任务,就必然与时代潮流紧密衔接,从教材走向生活,讴歌价值主旋律,切实规范师生言行。

(三)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剔除个人意志,彰显古国气象与学科的专业属性。人是教育场域中最核心的因素,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定有专业人士的参与,并且在教育的过程评价体系中更少不了人的参与,组构教材内容的专业人士要体现教材的“公民常识教育意识”与学科专业精神。如同一个小说阅读题型,专攻小说阅读的教授与一位专业为古代汉语的专家,无论是命制还是评价环节,其出发点与视点必定会各有所长。

(四)教材内容架构与知识范围具有界限性。高中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也不是学术研究。我们不能在有限的知识承载力之上再附加那些模糊的、无边界的知识。

(五)教材编写的包容性、可用性。社会呈现多层级地域空间,就会由生不同的小的社会区域氛围,每个家庭的境遇都会成为教材编订的现实考量,专攻学术的书籍是用来为学科某一路径的延展添砖加瓦的,而高中学科教材的层级体现应该是以公民常识教育为基础。此观点基于笔者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经验:立足教材,发乎其内;扩延到生活的情境,取乎其外;落实于试卷的具体情景运用中,行乎其境。

三、文本的结构设定在社会综合类学科中承担区分、辨识与思维能力分流的责任,分化职责,落实要求。

每位一线教师在关注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会积极关注教材的架构设定,因为这不仅表露着教材对于课标的间接体现,也把考纲隐形的知识考查与学科思维素养涵盖其中。以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教材为例:在笔者看来,本书四个结构专题分别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着无形的对照,学科专业知识与思维训练板块,小说单元继续衍生小说鉴赏的三大基本要素,但高中更加侧重于对小说选取典型意义的思考,对文本人物人性的思考趋于“圆形”,体现真实人生的意义,而非艺术化人物的异化与教化功能,这符合高中生思维趋于成熟的心理因素,同时节选小说解构难度加大,内容跨度加宽,对学生注意功能与心理耐性要求也相应提升。古代散文单元,每篇节选文本都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和文学审美功能。一言概之,恐有失去其韵味所在,如陶潜《归去来兮辞》节选,资料的辅助,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其知识能力,但韵律在口齿含香的吟诵之中酣畅淋漓的跳动,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指导了。所以这一单元对“读”的要求格外“严格”。第二专题为写作单元,写作是语文最终极的能力层级要求,其要求为“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反观之,这不正是前面单元教材文本的基础能力体现嘛,小说对于人物的深刻塑造,对于社会意义的充实理解与返照,散文对辞藻挑选的精确要求,对于生物、宇宙等未知世界的探求不正是激发学生们具有新颖的科学思维、保持求真专研态度的最佳文学场所。第三个板块为知识梳理板块,归纳知识,拓展延伸思维空白点。最后的文学名著专题,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文化传承不能一味地呈现宣教姿态,结合新研究成果与自己对经典的个性化解读才能赋予名著新的生命力。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思维的训练正是为此时准备的。

由此而言,教材编写结构的处理与内容密不可分,带给读者的应是一种独特的阅读审美体验,教材内部相互融合、渗透,教材与教材思维相互“打通”,章节与章节之间互为说明、补充,这正是新时期学科思维综合化的体现。

四、呼应时代号召,寻求多方平衡点,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功能定位与能力层级要求有持续性、连贯性的特点,其文本外延链接生活真实,内涵浸润精神心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这样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段叙述似乎可以为我们定位或是解构高中语文教材的角色和意义,其中阶段性、模糊性的语言“进一步”“较强”“良好”“奠定基础”等对于高中语文教材功能定位外延阐释不得而解。近几年“火热”的概念性语文名称也在对这些定位进行了深度呐喊,如“生命语文”“绿色语文”“生态语文”等,它们命名的初衷一定也是强化某一功能的时代价值,无一不是“昙花一现”。基于人教版设定的概念更突出综合性、普适性特点。如果主导者知道课程标准有与之对应的赋有特定功能定位的教材辅助,也就是必修与选修的配合,那么必修部分也将发挥更为出色的功能导向作用。其考试测量学上的价值也将解读得更为准确。

不难看出,我们与之相对应的教材测量学意义的解读就是功能化、功利化了,打破平衡,追求精致主义,这是理想状态。所以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分数”仍旧大行其道,有些学者、教师就到处奔走呼告:语文教学之悲哀,时代发展之滥觞。殊不知无形中语文天地起了大变化。课堂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幕课、翻转课堂把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成果展露于“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思想碰撞的火花闪耀于高中语文课堂,信息现代化与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给了语文测量更多样化的途径,更深层次的文本外延;试卷思想、价值引领的革新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洋溢着时代芬芳的气息;试卷命制结构与题型的变化也在有形的視野下扮演着多方角色。从“双基”目标到“三维”课堂任务的转变,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中语文越来越关注个体发展与全面涵养;从“重结果”到“重过程”,再到综合式人才评价模式的横空出世,高中语文越来越呼应时代的需求;“一体四层四翼”高中教学一系列指导性“组合拳”的打出,使我们在考试测量、高中学科教学、考生个性发展与需求中正逐步找到多方共赢的平衡点。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原生价值的探究一直在路上,没有完成时,笔者意欲“探险求源”,无奈理论涵养尚不足以“微言大义”,教育阅历也支撑不起语文学科的宏大叙事,只能浅谈一二,供诸君教学发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芃.考试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