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新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与时俱进,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意识的学生,并且给出了“围绕议题、强化辨析、优化案例、走出教室”的具体建议,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中,设计有效议题,融入法治理念,对于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锻炼学生法治思维,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进而培养法治公民,助推法治国家建设。
关键词:法治意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设计
某校高中生在一次大型考试期间,利用极其隐蔽的微小摄像工具将试卷拍摄成功,借上厕所之际,将拍摄工具由窗外扔给校外人士,造成部分试题的外漏,校外人士组织作弊依法入刑,该高中生也被取消考试成绩和当年继续考试资格。惊叹之余,笔者在思考,孩子的是非观念的价值标准是什么?玖月晞曾说:没有是非观念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破坏力、行动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法律是什么?习近平主席指出,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案例折射出学生成长过程中,法治素养已成短板,我们的课堂有必要助推补齐这一短板。中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中学生既需要法律的保护,又渴望获得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党的十八大早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并明确指出坚持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在高中各科教学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紧贴日常生活,最适合担此重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相关内容,精心构建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适时有效融入法治常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学生自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也是法治意识的重要表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意识的学生,并且给出了“围绕议题、强化辨析、优化案例、走出教室”的具体建议。
议题式探究模式,是围绕特定主题,呈现生活情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内化于知识,提升素养,外化于今后言谈行为的探究模式。议题探究模式能够有效结合教材知识和社会背景,实现个人观点与群组观点的交流碰撞,能够透视社会实践检验理论,同时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怎样实现在议题探究模式中关注法治意识的提升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理性思考,本文从优化议题设问、强化辨析、走出课堂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索。
一、展法治生活万象:议题设问,层层推进
在政治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应将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完成质量,分四个层级进行评价:“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在以上观点的启发之下,笔者在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议题时,也结合了这四个评价层级。
【设计反思】
1.依据和价值:四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层层深入,学生的
思维历经“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符合学生认知过程,便于学生在自我思考、合作交流、自我纠正中得到提升,从而使法治融化于心,内化成自我品格和修养。
2.细节展示:四个问题不可同时展示,否则让学生思维受限。第(1)个问题最易激发学生
兴趣,实现教材知识点与描述事件的对接,充分体现课堂知识现学现用。第(2)个问题一定要追问做出选择的理由,从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交流,这是论证、辨析与评价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基于新发展理念,学生以坚持限制燃放和禁止燃放的观点居多,据此笔者又提出第(3)个问题。这一问链接古今,既回归了教材,又融入了法律,使学生的自我论证有了方向。最后第(4)问,做出预测与选择,展示法治前提之下的理性选择和文化传承。
3.特别说明:第一,关于议题设计。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值得我们借鉴去设计议题。首先议题取材和设问要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情感,有情感的道理识记才更加深刻,因为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记忆,而是对记忆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上面的教学设计渗透着传统习俗与时代的碰撞,背后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第二,关于培养法治意识。教师不能一谈到培养法治,就仅仅局限于血腥、镣铐、监狱、高官落
马等,这些案例离学生们的世界还是有距离的,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这样展示,看似丰富,实则空洞而遥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于细微之处品法律,在点滴之中守法律,更加贴心的去提升法律素养。关于燃放爆竹的生活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否矛盾,其中透射着法律的思辨性,有助于学生通过讨论,形成明确的法治观念。
二、悟法治真谛:强化辨析,思维碰撞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处理具有争议特征的议题,通俗来讲就是辩论式议题,不妨借鉴辩论赛的流程。辩论赛最终要在两个参赛队中决出冠军,我们可以改变流程,在一轮辩论后,要求辩论双方互换角色再次进行交锋,这样操作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参与讨论”而非“讨论的结果”,即学生如何在换位辩论的深切体会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健全成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科学思维,减少无知行为,防止触犯法律。上述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案例,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把全班分为6个四人小组。
2.每个小组内2人持“赞同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另两人持“不赞同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各成员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获取素材论证自己观点,并准备驳斥对方观点的有力资料。正方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继承性、传统习俗的重要性,民族节日的重要性等角度论证,反方从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和人身伤害、资源浪费,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证。这样,小组内成员进行了第一次交锋。这次交锋后,笔者又提出下个问题: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是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矛盾?
3.进入第二次交锋,在这个环节的讨论中笔者要求小组内角色互换,立场变更,当听到这个问题,双方学生异常兴奋,大呼:“老师,老师,思维大转换啊!”经过再次的思考、整理、交流、论证,学生能运用传统文化的双重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当前可持续发展和新发展理念进行再次论证,同学们在猜测、期待他们的言论能够得到有力的证实。
这个时候老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第四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
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
文化遗产。
这样就顺利实现各个小组努力达成共识,再次强调这里说的是“限放”而不是“禁放”。
一字之差,尽显法律的严谨和人文情怀。最后,派出小组代表,简要阐述观点。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问题,经历立场变更,思维逆转的考验,学生思考问题更加成熟、理性和完善,对议题的理解也越发深刻和系统,避免肤浅性、碎片化。
笔者用如图示简单表达上述过程:
特别说明:第一,关于立场互换。不管成人还是学生在生活中面对道德和法治两难时,最缺失的就是立场互换。我们在辩论中增加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组内协商,组间争论,增加对自身观点的认同和对对方观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慎重考虑,防止走向极端,触犯法律。
第二,关于实践引领,表现在设问中的第4问。教师向学生提出一条禁令,必须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法律的“不允许”面前,采取合法的方式有效解决问题,遇水架桥,逢山开路,体味法律规则之下正确价值选择的美好与通畅,辩论或者说讨论的目的,不应该是胜利,而是进步。上述案例要求学生提出可行性建议,引导学生在法律面前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理解法律的禁止之外,我们仍享受着一片阳光。
三、成法治真我:走出课堂,余音绕梁
生活即教育,这里的生活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生活即教育有两层意思:生活决定教育和教育改变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接地气的,鲜活的和灵动的,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此,课堂的教学要有意去构建课堂内外的统一,提升学生法治素养更要如此。一是学生对社会现象存在不理解和好奇心、探索心,他们渴望在课堂上得到指点,以满足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家长、老师、同学甚至其他社会人员的认可。二是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国旗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电子签名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设计《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节时,课前预习给学生布置了这
样一个作业:你居住的小区内或者你附近的小区内有没有广告牌位?广告是公益性的,还是商业行为?商业性收益如何处理?谈谈你对小区的处理方式是否满意?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周末学生通过咨询家长,询问物业,上网查询,跟同学交流,形成了《小区广告费用之我见》,课前5分钟学生汇报展示。
教师在讲评时间给予适当引导,又设置了一系列问题:
1.你在小区的身份是?关于此事你咨询了哪些部门或者机构?由此呈現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引出居委会的性质、作用以及公民的监督权。
2.如果物业公司不予答复,我们业主联合起来闹一闹如何?由此引出,成立业主委员会,寻求政府部门予以监管,通过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议案,通过咨询律师获得帮助等,比如利用《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维护业主合法权益。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教师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不管小区问题是否解决,学生历经过程,对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解释、论证、预测和评价,并且尝试用不同方式维护合法权益,增强学生法律维权意识。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也已经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精心设计,解剖案例,充分落实法治思想,传播正义,让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尖、流出于笔尖、行走于天地间,培育有信仰、有理想、有尊严、有担当的国民,让善良在青年中扎根,法安天下,德润心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式华.议题式中心教学法: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4).
[3]梅冬贵,张媛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路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