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滋养语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2019-09-10 07:22张敏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语文素养课外阅读

张敏娟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直以来困扰广大师生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结合课外阅读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力求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文章结合焦点阅读的理念,阐述如何通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来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和使命。要想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课内的语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至课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一、云在青天水在瓶: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在课外阅读练习中错误频现。课外阅读题是学生公认的难点。在课外阅读题目的解答中,学生普遍难以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点。对此,笔者体会到,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远远不够,他们在知识迁移、灵活运用知识点方面有着比较大的局限性。

其次,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足。不少学生平日阅读积累比较少,对于日常的阅读积累,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有的学生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本上的阅读。

最后,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选择困惑且阅读量参差不齐。虽然如今家长和教师都反复强调每天要读一定量的课外书,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每天读多少,怎样去读,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明确。

二、湖光秋月两相和:基于研学后教理念有效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纵观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课堂基本上都是以“满堂问”的形式呈现,一般表现为问题多、碎、杂。相比于“满堂问”的散点式教学,“研学后教”理念显得更具有针对性。以下是笔者基于“研学后教”理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聚焦研学问题:聚焦语言,言中得意,以文带文

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研学问题的过程中,聚焦文本的语言,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言的习得中体会文学的精彩和魅力。文字是文艺作品最小的单位,文字组合构建并成就了文学作品。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内阅读时,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含义。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笔者提出了研学问题:课文是怎样体现母亲的深情的?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母亲外貌、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感受母亲的深情。当学生找到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表达给你怎样的体会?让学生感受“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感激。这样围绕研学问题,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展开教学,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让学生习得方法——抓住对人物细致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随后,笔者以文带文,让学生迁移学习,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等方面的句子,体会文章是如何表现母亲的爱的。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之后,笔者还顺势点拨:作者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抓住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感情,在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这样就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二)聚焦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多元,飞扬童心,以文带本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品读文学作品时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儿童文学品读中,教师更多的还是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立足多元、飞扬童心,深入挖掘能够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内容,从而调动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中国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研学问题: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围绕这个研学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品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在课堂上,顺着学生的发现和感受,笔者说道:“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时期的作者带来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那么美好,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中描写妞儿的片段,让他们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紧接着,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然后让学生根据书目猜想故事情节,最后出示名家推荐,以此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三)聚焦基本理解:删繁就简,“习”得精彩

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理解,要与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经历多个阶段,首先是“把书读厚”的阶段,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并对一些生涩的字词进行查阅和拓展。而读书多了之后又会出现一个“把书读薄”的阶段,所谓“删繁就简”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删繁就简之后,笔者会要求学生结合作文撰写来提升对阅读的品悟。這时学生就要对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达到精彩完成习作的目的。从读到悟,从悟到写,这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写作有赖于阅读的积累和沉淀,只有靠阅读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

例如,笔者曾布置学生完成一篇习作:请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以“勇气”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限。在完成这篇习作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探讨他们课外阅读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如此畅销的原因。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鲁滨逊是一个勤劳、不安于现状,并且富有冒险精神的人。鲁滨逊不顾家人的劝阻,去实现他航海冒险的梦想,然而三次航海经历都不大顺利,其中惊险连连,刺激不断。他的不安于现状,让他放弃了能给他带来大量财富的种植园,去追求他航海遨游世界的梦想……结合讨论,笔者让学生课后撰写读后的心得和体会。最后,让学生在习作中再一次品读和思考《鲁滨逊漂流记》,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胸有竹石千层起,眼底江湖一望通:结合焦点阅读滋养学生的文化生命

文学之所以高贵,在于它能滋养一个人的生命,奠定一个人最本质的精神素养和追求。以下是笔者结合焦点阅读教学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笔者时常思考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引导学生读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取得良好的语文成绩吗?笔者认为应该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看待读书这件事。文学作为艺术门类,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的一门学科,结合教学实践的开展,笔者认为读书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结合课内阅读进行拓展,这是比较好的拓展方式,它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今中外,典籍浩瀚无边。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推荐的是经典的文学读物。结合焦点阅读,笔者在拓展课外阅读作品时会融入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具备更高的文化格局和鉴赏能力。文学不分年代和国家,教师在焦点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当融入对文学的理解,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倡导的是一种自由和勇敢,而我们很多传统的古典名著,更多的是宣扬一种自律,这两者并不冲突,它们是由文化决定的。

(三)生命滋养与完善

文学有利于生命的滋养与完善。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什么样的读物呢?笔者认为,真、善、美是文学和生命的要素。文学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慰藉与惊喜。从日常的语文教学到拓展阅读,这是让学生接受文学素养的熏陶,经历一种文学启蒙。教师应通过焦点阅读到拓展性阅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拓宽阅读的视野,滋养学生的文化生命。

总而言之,文学艺术的浸染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小接受文学的熏陶,在文学作品的品读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语文素养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
利用“研学案”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