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祎
摘 要:文章以高等学校新生为研究对象,总结当前高校新生的特点与现状,结合教育部“以本为本”的具体要求,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高校新生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生活、角色、环境等方面适应能力提高的路径,为刚进入高校的新生和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快速适应高校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关键词:以本为本、高校新生、适应能力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加,招生录取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进入大学后,大部分新生初次走向独立自主,其对环境、条件、角色等方面的适应性存在不同的差别,个别学生因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找不到学习及生活的方向,逐步由“从千军万马中突围而出”的意气风发走向了“逃课、上网、游戏”的颓废荒唐,部分新生甚至出现了学业困难,最终走向退学。2018年,教育部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本科教育理念,進一步强调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为此,高校新生和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应当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满足迫切需要提高的大学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适应能力。
一、高校新生的特点及现状
高校新生都是刚刚从依托家庭、依赖家长的高中学习阶段走出来,独自来到大学校园开始新的自主的学习生活,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但是每一名新生的适应能力又不相同,有的适应得快,有的适应得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1、高校新生适应环境能力存在差异性。
新生对环境的适应,不仅决定其能否迅速融入大学生活,也预示其独立性的发展,都对未来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高校新生在面对新环境、新条件时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存在极大差异。一些学生在进校几周内就能习惯大学新环境,一些学生却需要一到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部分大学新生对大学这个“小社会”的不同方面的适应都较好,而部分学生只对某些方面习惯,甚至对什么都不习惯。
2、高校新生角色转变能力存在差异性。
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不仅对个体发展有重大作用,也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进入大学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端,高校新生早已养成被监督、被管理的习惯,面对角色的突变,有的学生开始表现出生活自主能力差、学习自主能力差、交际能力不足等多方面问题,种种因素将导致个别新生从心理甚至生理上出现问题。
二、“以本为本”具体要求
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将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协作、组织协调、时间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新时代对高校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高校学生更应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大胆求真、求新、求异,养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意识,培养创新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吸收知识。时刻保持正确的奋斗目标,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新生适应能力提高的路径研究
1、增强个人角色意识
大学入学教育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生入学后应积极了解学校的辉煌历史和发展历程、学校的光荣传统、学校的管理规定等,主动思考个人的发展问题,通过学习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从而激发爱校荣校之情,正确理解并理性接纳学校的管理规定,进而树立个人的奋斗目标。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认识到大学并非神秘的殿堂,而是一所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并非只看它的外表,而是更注重它的内涵。
2、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新生应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以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从客观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分别制定远期目标和为实现远期目标而设立的近期目标,确定了行动的方向,才能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
3、提升个人心理素质
新生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有针对性地了解大学生入校后可能表现出的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障碍、生活适应差等问题,通过参加专题讲座、修读专门的课程,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积极参与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把他人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试着去了解同学的性格特点,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接纳、宽容他人,生活中应与人为善,积极为他人着想,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与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结论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新生提升适应能力将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促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融入新的集体中去,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吴珊秀.浅析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4.
[2]何建忠.对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与学习困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28-230.
[3]王晓莹.探析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28~129.
[4]董娟,李春莉.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3):77-78.
[5]冯晓.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10-12.
[6]何芸.大学新生角色适应路径微探[J].黑河学刊,2012,(6):96.565BAB24-E58C-4B62-BC45-301E26F807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