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课改背景下对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认识

2019-09-10 00:46刘明辉
高考·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刘明辉

摘 要:通过总结以往政治必修四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新课改提出的具体要求,贴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感悟,本文分两个方面、从两个角度,将宏观层面的观念认识和围观角度的操作方式作为切入点,对《生活与哲学》试题进行深层次的解剖分析。

关键词:政治必修;教学实践;生活与哲学

在新课改进行前,哲学常识的教学内容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核心知识串联,这一主线围绕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了人们是如何想事情并做事情。新课改后,生活与哲学这一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对生活和实践进行阐述,将其作为主线,从认识、视角和观念的角度,把思考的原因进行深入解读。这一变化的过程,要求我们从全新的教学目标定位出发,积极适应新课改后对试题把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论述的四个方面。

一、面对新课改变化,要树立全新的科目考核理念。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时间里,哲学学科教材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大多以教材内容调整及删减为主,没有触及根本的框架变化。新课改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内容调整,而是由内而外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变革。对两者进行比较,《哲学常识》更加侧重于观念的阐述,通过条理性的表述,解答该科目的考试试题;《生活与哲学》则是揭示一个主题,对生活中体现的哲学现象进行描述,反映出哲学的基本功能,需要灵活把握答案内容。这个转变的过程,更是将哲学的逻辑起点是生活及其实践过程,这一理论灵活运用在考试过程中;这个转变的过程,更是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生活和实践的重要论断,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生活与哲学》当前的教学考核要求下,科目考核的侧重点更加注重实际,考试过程变为哲学世界观实践化、感性化的学习效果检验过程。例如,对第一课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考核中,不再只强调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是进一步增加了对指导人们更好生活的知识点考核,这是在面对考试环节需要注意的理念变化。

二、面对新课改变化,要确立全新的试题解答定位。

正确分析考试内容,需要全面掌握教学思路和重点定位。新课改后,《生活与哲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格局,形成了新的思路体系。由《哲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四个模块”的原教学框架,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四大单元板块,通过严密的逻辑顺序,将各单元、课题、框架衔接起来,形成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通过阐述哲学史的演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将马克思哲学系统性的进行阐述。二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念,准确把握物质和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准确把握实践和认识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准确把握真理和谬论这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三是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将联系和发展这一基本观点、矛盾观这一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这一根本方法、否定观和辩证法中的批判精神这一根本要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进行深度理论阐述。四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阐述,具体表现在社会矛盾、社会发展规律、主体力量、阶级斗争和人生价值。

三、面对新课改变化,要运用全新的考试答题方法。

系统性思考试题结构,通过设立坐标简化复杂问题,将复杂化转为简单化,将简单化事项重复进行,再将重复的过程变为熟练的过程。在纵向坐标选定上以时间为轴,分析历史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在横向坐标选定上以空间为轴,分析客观存在的各个部分,将矛盾和创新的关系、实践和真理的关系、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运动和规律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分类梳理。例如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升华这一重要考点时,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人类认识史发展上的功能定位,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成果,分析产生背景,明晰变化过程,在坐标轴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一系列共产党哲学。

四、面对新课改变化,要把握全新的答案内容重点。

在考试重点的把握上,要结合新课改内容,对调整、修改的部分深度剖析,定位内涵和外延,注重问题的方向性。一是把握好教材在“整体”和“部分”上的变化。从全局角度、发展眼光分析事物事物变化的过程,这个分析的过程是对单一事物的分析,应该作为整体进行把握。从单一事物的局部细节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的演变,可以看做对多个部分的分析,应该作为部分进行把握。二是把握好教材在“量变”和“质变”上的变化。结合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平衡、静止等现象,正确认识事物的数量增减、环境变更,把握潜移默化的渐进变化。概括生活中平衡、静止等被打破的现象,认清事物质态的变化和飞跃,把握物质质变表象下的根本属性。三是把握好教材在“矛盾”上的变化。作为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哲学关系的范畴,应突出事物内部具有的矛盾。同时诠释事物内部的矛盾,并非否定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个矛盾统一体内,对立统一关系则是对于外部產生的矛盾,或者作为事物之间的矛盾体现出来。在更大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这种矛盾又再次转化为内部矛盾。同时,两个事物不在一个对立统一体中,这两个事物不会产生一对互应的矛盾。

总结:通过对以上四个部分的论述,我们从考核的理念、解答的定位、答题的方法、内容的重点四个方面,对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实践、考核验证进行了分析,理顺了逻辑、严密了思路,宏观的由首至尾进行推演,围观的细化了知识结构和内容,把深入的教材知识点,浅出的转变为考试的解析。在下一步的试题把握上,更应该由这四部分模版进行发散思维,不仅将哲学体现在考试的过程中,更应该将哲学范畴转化到生活中,真正体现出对生活与哲学这一教学实践的真正考验。

参考文献

[1] 张俊华.适应新课改要求构建和谐政治课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2]郑蓓芳.搭建新平台,实践新课改[N].江苏教育报.2009年。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