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2019-09-10 18:12刘喜明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就业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人数的猛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经变得十分严峻。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等原因的影响,特别是高校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希望对其就业提供积极的帮助,保障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个人更好发展。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心理问题

1、前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自己和自身家庭所能够筹措到的资金,不能够负担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等费用的学生个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约在800万左右,占在校学生的30%,特困生人数290万到440万,占在校学生的10%—15%。[1]由此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一种里不可忽视的群体存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如何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培养、心理指导和就业指导过程中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希望对他们的就业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积极帮助。

2、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现状

2.1.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积极表现

2.1.1具有强烈的独立竞争意识

相对于其他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有更强烈的努力和竞争意识,因为此类学生在校期间会主动从事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和兼职来维持基本学习和生活的开销,造成他们会积极投身实践,努力摆脱经济贫困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具有更为独立和竞争的意识,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公平和公正的就业机会。

2.1.2就业选择过程中更为理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相比,由于从小经历更多的生活历练,对于就业机会的把握更加理性。突出表现在往往能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就业观,他们会在就业时倍加珍惜机会,同时他们会在就业时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2.1.3自身优良品质的积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经历更多生活的磨练,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积累了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比如:勤奋刻苦,抗挫折能力较强,为人正派,懂得珍惜等,这些品质为日常学习、生活和就业提供了巨大帮助,对他们的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2.2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消极表现

2.2.1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由于自身和家庭的经济条件太差,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夕,如果工作没有着落,意味着无法及时获得经济来源来偿还上学时期的助学贷款或者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可能会表现出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是焦虑抑郁的情况。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由于经济原因,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与其他同学有着很大的差距,可能会产生严重自卑心理情况。

2.2.2从众心理的不良影响

从小生活在经济拮据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偏激性的社会价值取向问题。比如,从小会受到父母或者身边人“学而优则仕”或者“成为社会精英”的言论教育,无形之中对于学生形成了推崇白领和脑力劳动,歧视蓝领和脑力劳动的偏激择业观念。严重影响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和择业的方向。

2.2.3不合理择业观的束缚

当前高校毕业生形成了很多不合理的择业观念,比如很多人仍然认为只有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才算是找到好工作。相反,对于急需人才的中西部或者中小城市不屑一顾。甚至出现在优质就业和待在大城市之间选择后者的情况,不论就业岗位的质量,只求能够待在这些大城市就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渴望出人头地和挣更多钱来光宗耀祖和回报家庭,往往会加剧对大城市的盲目崇拜和向往,这种观念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中也不乏少数。[2]

3、家庭经济困难学社就业心理问题解决途径

3.1国家和社会层面

在教育部 《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 ‘一对一服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贫困毕业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开展 “一对一,面对面”的疏导服务。建立心理档案时做到清楚贫困学生人数、了解贫困学生具体情况、在指导工作中到位。[3]

第一,国家和全社会应当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力度,特别要重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二,发展经济,缩小城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落后地区的就业吸引力。

第三,出台相关就业优惠政策,估计企事业单位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把政策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从根本上关心他们,解决就业这个实际问题。

3.2高校层面

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高校应当积极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应当重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心理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

3.3学生个人层面。

第一,学生应当加强自身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正确疏导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第二,第二,合理制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并不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还是“精英教育”的“产品”了,学生要理性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制定符合自身能力和意向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应该准确的评判自我,充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树立正确择业观,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避免因自身期望过高或者漫无目的就业而产生心理问题。

总之,在就业环境如此艰难和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高校家庭积极困难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各项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必须通过努力,齐心协力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提供坚实保障,从而避免因就业问题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作为学生本人,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定位自己,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才能实行有价值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何宗辉.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研究对策[J]. 管理视窗,2015(3)

[2]陈宇红.高校贫困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2010(2).

[3]张连香.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題与对策 [J].教书育人,2012(11).

作者简介;

刘喜明(1988—),男,河南南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就业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