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芳
摘 要:新时代高职学生就业观念是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主导要素。分析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现状、形成原因、并探讨就业观念教育与引导的有力对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其职业生涯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1-0188-03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it is the leading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t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high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employment concept. It helps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and correct view of employment, choos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at suits them, and make their career develop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onceptions; education; guide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社会、学生个体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关乎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质量,更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高职学生就业观念是指高职学生对就业相关问题比较稳定的看法和观点,这一观念会对其就业择业产生导向和动力作用,并影响择业结果。
一、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逐步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而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密切,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年轻人作为最能适应与改变社会的一代,其价值观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高职学生是青年中的主要力量,其就业观念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高职学生就业观的积极方面
1. 先就业后择业观念逐渐形成
根据麦可思报告数据显示:近三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并保持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职学生压力倍增,及时对就业期望值进行调整是明智之举,打破“铁饭碗”等陈旧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业观,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实践,才能发挥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获得更多择业机会,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2. 基层服务意识逐步增强
国家多项方针政策都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到基层去,基层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平台。高职学生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面向基层就业。高职学生以其技术过硬、动手能力强等优势,为基层一线充实队伍,壮大力量。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届高职毕业生中有62%的学生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比当届本科生高出8个百分点。[1]《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江苏省2016届高职毕业生有61.85%在民营企业就业,在国有及集体企业占14.64%。[2]
3. 竞争意识提高,适应性增强
随着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很大地提高,市场观念、创业精神及自立意识明显增强。《就业蓝皮书》显示:近三年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3.9%、3.9%、3.8%,高于全国总体水平(3.0%、3.0%、2.9%)、高于本科院校比例(2.1%、2.1%、1.9%)。综合素质在择业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意识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在择业过程中可以增加筹码,获得更多的机会。部分学生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在校努力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阅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高职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价值观念淡薄
高职学生被问到“就业目的是什么”时,大多数学生回答的结论是“为了优越的生活”,极少有人考虑到为国家的强盛、为社会稳定做贡献。[3]这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更多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忽视了社会的人才实际需求。个人发展需要依靠社会发展,职业社会价值观念淡薄的就业观脱离了社会现实,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对自身发展不利。
2. 过分追求薪资福利
因高职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大多薪资较低,福利政策不完善,工作岗位任务一人抵几,因此,高职学生离职率居高不下。《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7届高职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占到65%,“发展空间不够”占到55%。《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顯示,江苏省2016届专科实际月薪平均3334元,期待月薪平均3890元。离职率达35.35%,有过离职经历的2016届高职学生中,96.22%的人是主动离职,被辞退仅占0.92%。在选择主动离职的原因中,列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小(51.96%),收入低(40.32%)和有了其他更好的工作计划(34.45%)。
3. 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许多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未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进行积极的思考,很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规范,生涯规划指导不专业,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盲目或盲从,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将来择业做准备。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仍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会盲目地选择单位,或跟随其他学生的求职意向。另外,高职学生的“慢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调查报告》显示,2016届专科生待就业比例为5.4%,其中曾就业的比例为71.79%,从未就业28.21%。待就业毕业生的未来打算中,继续找工作54.91%、暂时没有具体计划(18.44%)。这进一步说明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非常薄弱,完全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4. 职业转换过于频繁
职业转换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从事某种职业,毕业三年后由原职业转换到不同的职业。职业转换率是指有多大比例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了职业。《就业蓝皮书》显示:49%的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了职业,比本科毕业生高出18%个百分点。高职毕业生面对职场中人际关系、发展瓶颈、能力焦虑、价值失落等各种压力,如果因为压力而离职转岗,那么适合的职位就几乎不存在了。假设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内心没有坚定的期待,职业转换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假借解脱的理由。
二、高职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
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形势、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调整。一是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外资企业大量撤资,本土企业经营不善,社会需求萎缩,加剧了供需矛盾,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攀升。二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高职学生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就业方面的信息,多数是负面消极地宣传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
(二)学校教育
目前,许多院校就业指导停留在浅层次的指导服务层面,虽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系统性还不够,更多的传授求职技巧,全程就业指导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对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引领的指导还不够深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还不够专业,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就业指导缺失。另外,许多学校就业指导是广泛性教育,在个体就业咨询、职业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一是师资配备不足,二是师资专业资质缺乏,因此就业指导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解决学生实际就业问题,缺乏实效性。
(三)家庭因素
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这样的家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价值观包括就业观。宠溺和百般呵护,导致一批巨婴的产生,自理能力弱、处事能力差、抗压能力低,价值观扭曲等等。父母生怕子女吃苦,只想让子女从事轻松稳定的工作,甚至任由子女在家待业等。优越的家庭条件也会导致学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工作环境和舒适程度,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家庭只希望孩子能跳出农村,留在城市发展。因此,去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就业的比例偏低。
(四)个体原因
高职学生择业功利化趋势明显,这一价值观不断冲击着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一味看重“高薪”、“热门”、“地域”等,忽视自身发展,阻碍人才向西部或欠发达地区流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许多学生甚至在毕业时没有任何职业目标或方向,有的盲目地跟随同学走大流。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基础打的不扎实、职业能力较弱,对择业就业失去信心。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入职后频繁跳槽,离职率居高不下。
三、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就业观问题的教育引导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教育
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走上社会前的最后一站,需调查和研究当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和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主流就业价值观引导。通过专业课、思想政治、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全方位、多渠道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基础理论水平,使其能积极应对多元职业价值观的冲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吸取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当代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多元化就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二)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发挥就业指导服务指南针作用。在校期间,除课堂以外,通过邀请优质校企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杰出校友代表在校内开展各类形式的讲座、培训和报告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各类职场体验活动,补充和完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意识,调整就业心态,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外出实习后,根据区域分配指导教师,通过实地走访、网络平台联系,对就业进行覆盖管理和全程监控,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延伸至校外,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帮助他们在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型阶段中调整好就业心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进校时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打算是零,或是从未考虑过要去对生涯进行规划,或是不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职業生涯进行规划,此时,高职院校应抓好机会,分阶段、有计划地在整个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4]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学业指导,初步认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对将来择业的重要性;在学制中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意识,结合自身特长、兴趣爱好、所学专业等因素,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预案;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践对预案进行验证并调整;关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状态,做好跟踪调研。
(四)提升精准化就业服务水平
推广智慧校园,发挥其在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行业需求、岗位信息,为学生精准地推送就业信息。学生在平台进行职业测评、录入就业意向。为学生匹配精细化的就业信息,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就业心理辅导咨询服务。[5]提供就业帮扶、就业跟踪服务。差异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服务精准性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和认识,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五)加强就业诚信教育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首先要创新诚信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在校期间将诚信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结合专业教育,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力度,教学内容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学生观念的变化。积极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校园网、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教会学生诚信做人,深刻认识诚信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与引导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任务。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就业观念刻不容缓,高职院校要理清现状,更新教育理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促使高职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苏春海.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3]谢开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出路[J].山东青年,2014(12):18-19.
[4]古 玉.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现状及创新发展策略[J].中华少年,2016(29).
[5]张洋,孙艳燕.高校精准就业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1):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