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嘉颖
摘要:祠堂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而且是历史传统赋予我们的文化信条。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祠堂这个文化空间,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的功能,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育时代道德风尚,让祠堂成为学校、乡村、社区的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德育教育
一、祠堂文化中的教育意义
祠堂既是祭祖的场所,也是找寻并发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质朴品德的场所,更是游子寻根访祖和释放乡愁的场所。族人来祠堂祭祖,在重温家训、祈求和顺、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同时,也在近距离触摸历史肌理、感受历史心跳。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天然的亲近感熏陶,时代新风尚由此激荡并生发,正能量由此凝聚,而激活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家风,连着民风,连着党风,连着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祠堂被赋予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家风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祠堂文化和家风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意义
祠堂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是历史的教科书。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谢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令人自豪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谢村历史文化最为优秀和独特的结晶,成为表明自己身份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大主轴分别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此三大主轴可以安排在低、中、高年级开展贴合谢村实际与学校特色的祠堂文化研究。人与自然指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一切自然事物、现象和问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等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祠堂建筑,保护祠堂。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一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社会问题构成“人与社会”主题轴,包括人文与历史、民族与文化、法制与社会等主题,祠堂文化的研究让学生通过探寻祠堂历史,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与保育。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等有关的一切指向自我的现象或省思构成“人与自我”这一主题轴,包括社区参与、人际与沟通、认知与学习策略等主题,祠堂文化课程可以令学生通过祠堂这个载体,开展“寻根之旅”。
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其独特的课程价值,它利用本土资源——谢村各大祠堂进行活动,使得此课程校本化、特色化,更能品牌化;这个课程能发展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研究能力,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迈进;这个课程能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发展学生知识、思维、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一)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鉴别、整理各地祠堂文化的相关资料文献,查阅和借鉴已有研究的可行经验,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祠堂文化的科学认识,了解祠堂的历史与地域特色,了解到更多祠堂文化的研究成果。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考察、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客观情况,直接获取有关材料,获取更多文献资料以外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材料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加强少年儿童对祠堂文化内涵的深入的理解。
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文化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祠堂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集中的关注,全国及各省市都将祠堂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地。
3.比较研究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祠堂文化有联系的事物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通过阶段性研究后的数据,对比研究前的资料,让学生更了解祠堂中的文化与德育作用。
4.行动研究法
在祠堂文化彰显育人本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祠堂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为课题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形成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经验。
6.经验总结法
通过开展祠堂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实践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典型进行分析判断,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通过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加工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总结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做法。
(二)小学生探究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和途径
1.校外课堂
走出校门,结合当地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谢村有十多座祠堂,还有村历史博物馆,这些都是学习历史文化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宝贵资源,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学习与体会身边的历史与文化。
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皿,四周墙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楹联,横梁上、壁上悬挂匾额,内容或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宣传忠孝德善。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宗祠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作用。如果说寻根敬祖是“继往”,那么激励子孙则是“开来”,也就可以说,宗祠即是继往开来的一处“心灵圣地”。
祠堂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物化现象,它的建筑规模、格式包含向后一代灌输一种文化意识的内涵,这在宗祠内的灵牌、堂号堂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正门外绘制门神。而历史名人堂则是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生平、资料、著述和文物等。历史名人专祠,现在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祠堂文化,以礼之道,立族规家训,制定家族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祠堂的礼制,其中核心要素就是家族的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有对家族的责任担当。它将本族姓先人忠心爱国、孝亲睦邻、迁徙开基、勤俭持家、寒窗苦读等事迹典故,以诗词歌赋、对联等多种表现形式演绎族姓的精神,以教育后代。通过“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2.课程融合
通过听与讲祠堂历史故事、辩论与演讲、设计绘画、计算测量等多种学习方法去了解感受祠堂文化,学生对祠堂文化的了解是全面、立体的。
探索文化,寻根溯源,不仅仅在课堂上。谢村小学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学活动,学生曾经在岭南印象园这个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平台里合作组建岭南民居,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完岭南建筑特色后,学生需要分组找到相应的房子组件,根据现场指引搭建一座独具当地特色的岭南民居建筑,那么大家就能从岭南印象园的整体布局中考察岭南传统村落文化;从人字顶、镬耳墙、蚝壳墙等了解岭南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从灰塑、石雕、木雕等建筑装饰中品味岭南民间工艺,学生在动手搭建的过程中了解岭南建筑美。
“岭南文化探索之搭民居”这个环节很适合学生对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有组织的探索,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讨论、思考、尝试着独立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学生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祠堂不但在建筑方面有地域色彩,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当地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證。
3.结合生活
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的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一切都会让学生倍感亲切,让学生更新学习观念:学习不一定来自书本,更来自生活。
谢村小学在开展祠堂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时,就聘请了岭南文化名人、祠堂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顾问、钟村谢村德高望重的老者为校外辅导教师,给中、高年段的学生讲述本村祠堂的起源和历史文化。借着谢村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远的一批祠堂,挖掘历史内涵及德育资源,更好地传承谢村地方民间习俗文化。针对这个本土资源,我校把“探究祠堂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德育课程。组织学生对谢村众多祠堂文化的搜集、整理、探究的“根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挖掘本土历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升学生对家乡“祠堂文化”中的人文情感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各个年级相继开展主题班会或讲座。
常规活动的开展,德育教育在其中。2017年1月,谢村小学师生参加了由番禺区文广新局何穗鸿局长在钟村谢村光大堂主讲的“祠堂文化”讲座,全体师生对学校开展“崇德、问祖、寻根——祠堂文化”德育特色有了方向;在同年4月开展的钟村谢村小学开展文化德育特色“祠堂文化”,得到钟村街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多个单位的支持;同年9月开展“祠堂文化之寻根之旅”祠堂摄影活动和征文活动,并把有关的作品上送参加番禺区组织的“弘扬祠堂文化·凝聚乡音乡情”的摄影和征文活动,其中有十多份作品分别获番禺区的一、二、三等奖。2018年10月钟村街关工委为我校学生带来了道德讲堂“如何在祠堂文化相关知识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9月一年级新生开笔礼也在学校的文化德育基地张家祠堂举行。每学年第一学期组织三到六年级进行祠堂寻根活动;第二个学期组织一、二年参观谢村博物馆进行系列的德育教育。
我们身处的这一刻是过去与将来的连接点。如果我们没有过去,我们就没有立足点,那就不会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不容忘却。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人,有必要深入了解自己祖先的事迹、家族的历史,重读家史、重振家风,我们责无旁贷。
文化遗产本身的形成和存在,是历史的沉淀,体现的是前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当亲身去体验其过程时,我们收获的是内心的满足、愉悦,感受到的或许还有活动当中特有的思维方式、德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