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章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一方面致力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母语与他人交流,逐渐掌握顺畅沟通的语用技能;另一方面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基于上述理解,我们提出了“情慧语文”的理念。
一、情慧语文的内涵概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我们所倡导的情慧语文致力于落实三维目标,“情”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慧”注重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学用语文的智慧。“情”“慧”兼顾既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并贯穿整个语文教育教学过程。
(一)情意的熏陶与完善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一直深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局限。有利于考试分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高度重视,甚至被抽离出来强化训练,常常导致成绩优异而缺乏应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良“产品”。鉴于此,我们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不仅将统编语文教材体系中的思想情意教育的资源充分开发出来,还经常以“1+x”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有意识地补充更多同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透彻地理解、认同,进而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以致用。
当然,我们摈弃灌输告知式的道德知识的讲授,努力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披文入情,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在特定的处境中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的特殊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深入文本,我们经常精心创设语境,帮助学生与作者和文本对话,真正读懂特定语境中作者的心声。
(二)智慧的启迪与建构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
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专业和内行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以最经济的时间、精力和投入赢得最大限度的收获。语文教育当然要学习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规律以形成语用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案例中参透内在的原理,进而活學活用,举一反三,形成语用的智慧。
具体而言,语用智慧涵盖听、说、读、写、思诸方面。如快速把握说者的意图,精准归纳其讲话的要点和策略;敏捷地理清思路,得体清晰地表情达意;准确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条理,赏析其写作方式和方法;养成厚积薄发的习惯,言辞畅达地言事说理;清醒地看透事件的现象和本质,辨证全面地分析问题……
二、情慧语文的观点阐释
基于30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们所倡导的情慧语文提出了如下主张:
(一)情慧语文讲究过程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分为四个学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也由三十六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单元组成。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务必长远规划,在日积月累中稳步落实和不断优化。情慧语文强调依托过程化训练落实情感熏陶和智慧培养的任务。
1.宏观:三年一盘棋
恰似建造高楼大厦先得绘制好图纸,在每一届新生到校之初,都应当基于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精心设计好三年六个学期的语文教育培养目标及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总体规划。
现行统编本语文教材根据“双线组元”的原则,已经精心设计好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序列。前者指课文大致按照内容类型组合,如“四时景致”“挚爱亲情”“修身正己”“科学探索”“人生之舟”等,三十六个单元已经涵盖青少年所应涉猎的方方面面;后者是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成语文素养的因素均衡地分布在各个教学单元之中。因此,应当本着“用课文教语文课程”的原则,对三年语文教育“情”“慧”培养目标统筹规划,深入挖掘每个单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独特教学价值,逐一落实,循序渐进。
与阅读教学相应,写作教学任务序列的设计也应当落实三年规划。在三年的语文教育开始之初,就要从每次训练题目、技能训练点、参考范文、内容主题和年度目标等角度设计好训练序列。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主要进行文体写作、改编式写作和作文程式训练。
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应该与阅读、写作相适应,编制相应的训练序列。前者致力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后者则融合于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从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到逐步分项训练学生常用的口语交际类别,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中观:夯实各单元
宏观目标和规划的稳步落实离不开单元教学的扎实开展。基于整个教材体系,我们要在认真研读现行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参透编者意图,精准把握每个单元的核心教学价值,合理确定每个单元的训练目标,进而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由四篇课文、写作指导《学会记事》和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三部分组成。根据单元提示、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教师教学用书》,不难得知本单元应在前一单元基础上“继续重视朗读”,还要“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不同的情感。因此,本单元不仅要立足课文感受不同作者关于亲情的情感,借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还要在由表及里地训练朗读技能的同时,由感性到理性地领悟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的智慧。写作教学应以“理解记事的意义和知识,学会记事”为主要目标,设计好写前准备、初稿写作、初稿评议、修改升格、写后分享等一次完整写作训练的规范过程。综合性学习则围绕活动主题,通过读、写、听、说、思、评等系列活动,在培养学生重视友谊、珍惜友情的良好情感的同时,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因素积累学用语文的智慧。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只有每个单元都真正落实好了编者意图,学生的“情”与“慧”才能逐步形成,逐渐完善。
3.微观:走好每一步
谚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精心设计基础上,关键在于每节课的稳步实施。每节课都应该弄清四个问题,并扎实落实:
(1)要带学生去哪里?上一节课如写一篇文章,教学目标恰似中心思想。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评价的标准。一般应从课标要求、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和学情实际等维度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具体目标可以随机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教学目标务必从思想感情的熏陶和学用语文的智慧两个角度确定。
(2)学生现在在哪里?关于学习的目标,大多数学生现实的起点水平是怎样的?应当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个别访谈、成绩数据、侧面了解等途径,全面而切实地把握。把握的重点应以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基础水平、发展潜力等为主。
(3)如何帮他们实现?一节课之所以要上,当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情智上提升。要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素材、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进而准确诊断学情和对症下药。
(4)何以得知到哪里?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功能,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量表,至少在活动前后两次依表对照测量,前者旨在发现学生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后者意在发现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之后的变化,也为后续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情慧语文重视理性反思
竹子生长速度快,生命力旺盛,得益于时不时来一次“小结”。经常性地反思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常规教育教学常常是线性发展的,很难做到让学生“入耳”“走心”,更遑论活学活用了。为了让阅读过的课文主题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过的语文技能积淀为学生的语文智慧和素养,教师务必经常引导学生理性反思。
1.化间接经验为情意体验
人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前者来自亲身经历和亲自体验,仅占经验总量的5%左右;后者源于阅读、聽讲、观摩等视听活动,约占95%。由于生活阅历、活动范围、接触视野等所限,学生的直接情感经验往往有限,因此,精心挖掘学习材料中的思想情感要素显得格外必要。但要想这类情感要素真正内化,理性反思不可或缺。
如学习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身受双重煎熬的母亲的艰难、身患残疾的作者的思路历程和“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学生如果只是贴标签式地记住讨论结果,或者只是旁观式地浅尝辄止,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只能刻板地留在纸上,缺乏活生生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很难真正发挥文章的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思考活动:一般的母亲如果面临类似的绝境会怎么反应?身患残疾的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母亲?如果身处逆境该怎样“好好儿活”……
只有设身处地反思,由人及己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学生才有可能感同身受,真正获得文中人物特有的情感体验,进而悦纳这种情感,并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情感态度。
2.让学习收获为语文智慧
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思维能力的高下。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例子的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理性反思,学生才能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和规律,进而集腋成裘式地积累和掌握学用语文的智慧。
如学习蒲松龄《狼》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给“这是两只
的狼”填空并说明理由,畅所欲言并言之成理之后反思:刚才我们是怎么分析狼的个性特点的?有什么语文学习的经验?师生互动之后明确——找出所有描写狼的语句,分类梳理概括后归纳出其特点。接着,就用这个经验分析屠户的形象,分析完成后,再次梳理强化艺术形象的分析思路,课后用于分析另外的艺术形象。这样学习活动结束时的反思是基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因而,易于学生消化,便于学生提升。
习题的讲解历来是复习备考活动的重点内容,但很多教师只是就题论题,满足于“这一题”的答案即止,使例题的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辅以理性反思,就往往能收到“解一题,知一类”的效果。如拿到一道试题后,养成追问的习惯:这道题考查什么知识和能力点?一般有几种题型?应该怎样“内行”地思考?正确的答案有哪几个点?该如何赋分?典型的学生答案失误在哪里?应该如何补救才能改进?做这道题我们得到了哪些学习经验?尤其是最后一问,是对整个思维过程的反思,能使学生的思路有“一道题”上升为“一类题”,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举一反三”。
(三)情慧语文依托服务学情
教师教的,恰恰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感到困难的,刚好是教师着力解决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显进步,因而积极地跟随教师参与活动,相信教师能帮助自己稳步发展……这些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师生共振状态。师生共振的前提是教师始终关注学情——准确地探知学生困惑,恰当地搭建支架,有效地启发、点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慧语文特别讲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贴近学情、因应学情和为了学情,真正实现“以情育情,以慧启慧”。
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采用任务分析法预设“我要带学生去哪里”,从课标要求和学情特点两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每一条教学目的其实都是对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结束时学生能达到的水平,因此,每条目标前其实省略了“学生能”三个字,而且谓语动词都应当清晰、具体、可测量。应当尽量摈弃“感知、了解、认识、体会”等模糊、抽象的词语,选用“说出、列举、复述、阐明”等可以甄别优劣的动词。其次,应分析学生“现在已经在哪里”,通过预习反馈、作业分析、成绩数据、个别访谈、侧面了解、课堂观察等方式,摸清学生的差异层次和起始水平。然后,从目标依次倒推学生应当具备的前提水平,据此设定学生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关键环节点;最后,从起点到终点,根据关键环节点设计主要教学阶段及其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时,要坚持“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绝不代替”的原则,先精心设计思维含量大的主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而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在师生多向互动基础上再展示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理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切勿率先表态发言,即便准备了知识完备、内容丰富的PPT,也必须在学生充分展示之后以参考意见的方式出示。否则就会造成变“人灌”为“电灌”的不良局面。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必要的训练,教师提问尽量避免使用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的方式,而选用特指问的句式,并要求言之成理,讲清楚理由。学生有了思维的时间、空间,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优学”的功能。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表现,教师先要耐心倾听和认真观察,确保准确把握其真实水平和意图;进而予以梳理和归纳,将学生的意图条理化;接着应加以点拨和引导,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再走一步”。
(四)情慧语文追求语境创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所谓的“运用”绝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文字游戏,而是活生生地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而应用。因此,情慧语文追求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真实语境的创设。
1.理解语言文字力求还原语境
文本通常是特定的作者在特定的处境中“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产物。要想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意蕴,通常需要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心境、环境氛围等因素,设身处地地把玩、赏析、品味。
比如解读杨绛散文《老王》,其中老王最后一次上门令“我”惊恐,“我”唯愿他早点离开,略带戏谑的语言历来令人费解;此外,末句“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也难以准确把握。其实,如果联系写作时作者正处于人生低谷、老王穆斯林的民族习俗、老王的临终期待和杨绛的被动应付等背景,就不难理解。杨绛作为一个文弱女性,垂死的老王的突然到来确实令她自然而然地心生惧意;老王临终无疑是把杨绛一家当作人世间最后一丝情感慰藉,但杨绛付钱的举动无疑让老王对真诚温情的渴望遭到打击,这是令多年后写作时的“我”惭愧的,因而以书面语“愧怍”郑重标识;“我”在人生低谷时遇到了好人老王,无疑是“幸运者”,渴望以心换心的老王无疑是带着深深的遗感离世的,所以是“不幸者”。
2.运用语言文字坚持创设语境
如果说“听”“读”是输入信息,重在理解和读懂;那么,“说”“写”就是输出信息,重在学以致用,清楚表达。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将来的生活、工作,务必坚持创设仿真的语言交际语境。
交際语境一般应关注真实的听众/读者、交际目的、交际内容和交际方式等要素。传统的写作教学就是因为缺乏真实的交际语境而备受诟病。一旦明确了“给谁听/读”“为什么说/写”“说/写什么”和“如何说/写”这些问题,传统写作教学面临的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无动于衷等困境往往能迎刃而解。
比如同样是关于“初中生该不该带手机回学校”的话题,如果给校长写一封信,可能要态度诚恳地说服校长允许学生在校园内合理使用手机;如果在校会上面对全校师生发表演讲,可能要有理有据地分析校园里初中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如果是在班级内就这个话题展开辩论,就要看站在正方一边还是为反方辩护;如果以学长身份面对初一刚进校的新生讲话,就要现身说法地提出言而有据的建议了……总之,根据受众的不同,应当灵活选择相应的表达内容,并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情慧语文不仅视把学生培养成为“情”“慧”双全的合格公民为终极目标,还以“情”“慧”兼顾的教育活动为重要载体,帮助学生在语文智慧的学习和运营中不断完善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得益彰,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