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段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策略探析

2019-09-10 05:12林彩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19期
关键词:高年段农村学生应对策略

林彩霞

【摘要】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因此,小学高段引导学生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城市地区学生人均课外阅读量不断升高的今天,农村地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着实令人堪忧。因此,本文着重在分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师怎样指导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生;高年段;课外阅读;现状;应对策略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人终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性工程。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激增,在各种阅读推广组织的努力下,不少农村地区教师和家长开始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愿意给孩子购置大量图书,把孩子带到课外阅读的广阔天空去。然而,在书源充足的情况下,农村地区高年段学生课外阅读热情不够高涨,课外阅读量与阅读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农村高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作为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造成农村高年段学生课外阅读欠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家庭不够重视及家长监督和激励的缺位。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家庭是主阵地,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位热爱读书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耐心引导甚至以身作则。然而,农村地区学生家长迫于生计,日常闲暇时间较少,基本无法关注或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导致孩子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加之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本身很难做到身体力行地主动阅读书籍为孩子做好榜样,学生很难受到家庭中良好阅读氛围的熏陶。

其次,学生缺少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阅读需要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活动中才能碰撞出并保持着兴趣的火花。我曾利用班级微信群这个平台,举办阅读交流活动。但在全班44人中,参加的人数寥寥无几。一部分留守儿童或父母晚上需要加班的孩子,因设备问题,通过手机才能进行的如“朗读打卡”“学生交流分享”、参加“学生之夜”导读活动都无法完成。另一部分,即使父母在身边,也很难做到全身心陪伴孩子的学习。缺少了与同伴的实时交流,学生阅读的动力和城里学生相比明显不足。

最后,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教师把阅读视野仅仅局限在每学期的一册教材书上,个别教师只抓讲读课文,甚至只抓基本篇目,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少得可怜。此外,在阅读课堂上,“讲”风盛行,阅读课硬生生被上成了应试课,充斥着考点解说、题型归类等教师问学生答的伪阅读、浅阅读现象,老师拘泥于课文的分析,习惯于程式化的归纳,用过多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外阅读的自我选择机会,自主解读文本的兴趣和能力也得不到保护与发展。渐渐地,学生对课外阅读由原先的兴趣盎然走向望而生畏,课外阅读激情也被消磨掉了。

二、如何指导农村高年段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诚然,农村高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指导,“放任自流”和“语文课化”都不利于课外阅读的展开,也有悖于课外阅读的生命主旨。在我看来,课外阅读就像一簇不够旺盛的火苗,既需要家长、学生的精心呵护,更需要教师适度的“煽风”,让这簇火苗展现燎原之势。

第一,课外阅读要求简单趣味化,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与趣味。开展课外阅读是为了促进更好地读书,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农村高年段学生而言,如果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不仅会破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实际操教学中,我并不强迫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只是积极鼓励学生在有感觉的时候发表自己的感想。例如,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说一个可笑的人物,念一段优美的语言,谈一点真实的感受……阅读交流并非要有统一的时间、地点,也并不需要统一的形式与对象,自己找个伙伴,挑个地方,选种方式,自由地相互欣赏甚至相互“炫耀”自己的阅读成果,那时,绽放在孩子脸上的就一定是动人的花儿了。

第二,强化课外阅读意识,制作亲子共读打卡表,化整为零。朱永新说:“儿童习惯的建构,首先是他者的推动,其次是自己的建构,最后是双方的互相建构。”对于农村高年段孩子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我觉得首先是两个字——“强迫”。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亲子共读打卡表(如下图),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每天共读15分钟,并在阅读结束后根据自己的表现在打卡表的对应位置给自己“星级评价”,给予亲子双方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一定周期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反馈,针对表现突出的亲子,在班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扬,大力强化这种连续打卡行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每天坚持打卡阅读的好习惯。

(图为亲子共读打卡表)

第三,给学生创设多样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其“乐学”思想的实质正是强调兴趣对于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开展阅读讲堂,按学号轮流4-5个学生上台分享,每个学生要求交流时间在5-7分钟内,交流内容包括这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令人感动的地方以及你推荐它的理由等等。不但如此,我还会引入评价环节,让课外阅读真正具有生命力,学生讲完后,我还会用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如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交流与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满足爱阅读的学生想要分享的欲望,保持阅读的激情;也可以为不爱阅读的学生引来活水,刺激他们的阅读灵感,从而从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实践经验告诉我,学生只有不断地体验,收获才是最大的,学生会在自我不断地锻炼中,互学中得到成长。还可以通过举行图书漂流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孩子们都有好奇心,他们很想知道别人都读了些什么书,如果能让全班同学的书漂流起来,可以减少学生购书的费用,借的书往往更有读书的欲望,也会更珍惜读书的机会,甚至会更抓紧时间进行阅读。

第四,“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被点燃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离不开速读与精读的相互配合。速读是运用直读、跳读等方法,快速阅读,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帮助我们快速梳理文章线索。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以达到融情入境之妙。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爱德华的奇妙旅行》一书为例,首先,我会引导学生通过找出故事中一条条无形的线去把握故事的情节,比如说在整个奇妙的旅行过程中,爱德华一共换了几次名字?这些不同的名字就像一条线把整个故事串联了起来。也可以画出爱德华不同主人的名字,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注爱德华内心变化的语句。找到了这样几条线索,这个故事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紧接着,笔者会选取书中最感人的第五个片段“萨拉的怀里”,通过欣赏精美的画面,诵读优美的文字,感受到了爱德华内心的变化——懂得了爱,学会了爱,愿意为他爱的人付出。最后,笔者还会引导学生走出故事,以“想一想我们像不像爱德华”这个问题结束,把学生引向全书阅读。在孩子没有读过原著的情况下,以“速读——线索梳理”和“细读——片段欣赏”为主要阅读指导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原著的魅力,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

总之,课外阅读不是一件呆板、功利的事情,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滋养生命,在于呵护童心。对于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需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它、培育它,让阅读之花在农村学生的心田绽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薄祥梅.如何引导小学课外阅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

[3]林志强.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要注意“三化”[J].小學语文教学会刊,2011(12).

猜你喜欢
高年段农村学生应对策略
未成曲调先有情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高年段习作多元化评价初探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