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素清
字理教学是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对汉字教学进行字理识字教学和字理析词,学生生动形象地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并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如何适当适时地运用字理教学使其更好地彰显汉字的魅力,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字理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才能优化字理教学,彰显汉字魅力,使我们的字理教学更富生命力。
一、科学性原则
字理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体现在它既符合构字规律,人的认知心理和识字规律。“汉字音、形、义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形是字义的书面形式,音是字义的口头形式。形和音都是字义的载体,没有字形与字音,字义就失去存在与表达的物质外壳与表现形式。字义是字形与字音的内容、内核。字义是文字的灵魂与核心。没有字义,字形和字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音、形、义的结合识记。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7》的第二组三个词语和第二组的三幅图对照时,是这样教的:
师:出示图片接着出示“衤”。
师:领着学生读:这是“衤”旁是形旁表意。
生:跟读:“衤”旁是形旁表意。
师:再出示“裙”字。
师:“裙”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真能干,你对字的结构掌握得好!
师:出示“裙”字。
师:“裙”字是形声字,左边“衤”旁是形旁表意;右边“君”是聲旁标音。
生:跟着念:形声字,声旁多标音,形旁多表意。
师:出示“裤、衬、衫”等字,问:这些字都是形声字,你能说一说哪部分是形旁哪部分是声旁吗?
生:“裤”字的声旁是“库”,“衬”的生旁是“寸”,“衫”的声旁是“彡”旁。
师:(表扬)你真能干,对形声字掌握得真好!
师:(领全班同学齐读)“形声字,声旁多标音,形旁多表意”。
师:这些形声字我们学完了,你会写吗?让我们一起来写好这些形声字吧!
最后指导学生写字就完成了这节课的字理教学。
思考:这样的字理教学,没有遵循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这科学性原则进行教学。
老师只是机械地教学生认识声旁标音,形旁表意,而没有真正从汉字音、形、义的特点进行教学,没有把音、形、义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说解。正如赵玉琦教授说的“字义是字形与字音的内容、内核。字义是文字的灵魂与核心。没有字义,字形和字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该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衤”时,应展示“衤”的演变过程,让生明白:有“衤”做偏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如“裙、裤、衬、衫”都是我们身上穿的衣服。而不是只让学生认识每个字的声旁、形旁是什么就行了。而是通过声旁、形旁知道读音,字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从而领悟我们祖先在造字时的聪明才智。关注汉字的音、形、义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领悟汉字魅力,从而能生动形象的识记汉字,进而培养学生运用字理识记生字的能力。
二、适切性原则
所谓适切性,就是适当和切合的意思。字理教学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就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实际,对字理析解的内容要适当、适度。
【案例二】
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相濡以沫,专门对“翁媪”一词进行了字理析解。
师:课件出示“翁”字理演变的图片金文大篆体→翁楷体:“翁”颈毛也。从羽公声。
“媪”字理:“媪”女老偁也,从女,声。“媪”妇女老年的尊称。翁媪:指老公公和老奶奶。
思考:不能为了体现字理识字而牵强呈现。
案例中,“翁”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生字,这样的字理析解反而让学生更混淆。重点进行“媪”的字理分析即可。并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翁媪”一词的意思即老公公和老奶奶。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实际,对字理析解的内容要适当、适度。
三、字义与语境相结合原则
字理识字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认得几个字上,而要将其置于课文的语境之中。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既遵循了汉字的造字法,又与阅读理解结合,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化。
【案例三】
我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春笋》一课“迎”的字理识记是这样设计的:
1.字理演示“迎”的演变过程
师:请看!古时候,是这样造这个字的:这是一个朝屋子里走过来的人,这个人就是客人。“单耳刀”这是一位跪坐面向屋外的人,他就是主人。他的客人来了,他就走过去迎接他。所以就把它写成这样子了。看!是客人,是主人,走之底表示主人走向前去迎接客人。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迎”字。现在,你明白了“迎”字的来历了吗?
生:明白(做手势)。
师:谁来说说“迎”字是什么意思?你来说,也可以给它组词,迎就是什么?
生:“迎”就是“欢迎”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语境理解
师:家里来客人了,你欢迎不欢迎他?
生:(齐说)欢迎。
师:所以就是迎接、欢迎的意思。
练习说话,出示句式:
早晨进校园,你遇到了老师,会(迎着)老师说:()
师:早晨进校园,你遇到了老师,会迎着老师说些什么?
生1:老师早上好!
师:(提醒)把句子说完整。早晨进校园—
生1:早晨进校园,碰、碰到(是提示:遇到),遇到老师,会迎着老师说:老师早上好!
师:掌声送给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她学会。还有谁想说?
生2:早晨遇到老师,会迎着老师说:老师好!
师:谁会迎着老师说?
生2:我会迎着老师说:“老师好!”
师:真是一位有礼貌的孩子!掌声送给她!
师:全班一起来有礼貌的迎接老师吧!把这个“你”自换成谁呀!
生:“我”。
生:(齐说)早晨走进校园,遇到老师,我会迎着老师说:“老师,早上好!”
3.回归课文语境理解
师:课文中,谁“迎”接春风呀?
生:小春笋迎接春风,他像小主人一样迎接春风的到来。笑得可开心了。
师:我们来做一回做小春笋,迎接春姑娘这位客人的到来好吗?(齐读句子)
字义与语境义结合,不但突破了识字的难点,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充满了情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不仅是低年级,中高年级也可以适时地进行字理渗透,同样有效。
总之,字理教学根据汉字本身的造字特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经过实践研究,它确实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法。但由于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在教学中遵循科学性、切实性、字义与语境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思考该如何优化教学,让汉字的魅力得以更好地彰显。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拉堡第二小学(5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