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宇
摘要:县域内一般普通高中长期定位不明确,加之受政策、生源、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生存与发展更为艰难。难则思变。本文以广德县第三中学为例,进行了教学模式、特色建设等方面的有益探索,新一轮课改或许是一般普通高中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一般普通高中 生存与发展 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广德县是我省东南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的中等县,现有3所普通高中。从办学体制看,其中2所公办、1所民办公助;从办学层次看,其中1所省级示范高中、2所市级示范高中。新时代,随着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广德县第三中学(以下称“广德三中”)作为县域内一般普通高中的发展必然迎来难得的机遇和诸多挑战。
一、生存与探索
广德三中于2006年由原广德二中、邱村中学、流洞中学三校高中部合并而成,系民办公助性质。2010年底,政府出资将其回购转制成公办性质学校。学校占地32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余人,专任教师150人。2009年,学校获评市级示范高中。近年来,学校坚持“文化奠基、特色立校、分层施教、多样发展”的办学思路,进一步落实“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的培养目标,努力将自身打造成有独特办学品位的省级特色示范高中。
十多年历程,十多年探索。
建高效课堂,转教学方式。2013年下半年,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和推动下,我校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选择了以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作为改革实验模式。课堂改革实验模式于2014年秋季在高一年级推行。课堂教学以导学案(执行案)为载体,由学生自主学习(独学—对学—群学)、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和教师点拨答疑几个环节构成,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班级管理以学习小组建设为中心,抓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能力的提升。这给沉闷的高中课堂增添了生机,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抓艺体发展,走特色之路。针对靠纯文化课成绩高考升学无望的同学,进行艺体专业训练,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2013年,我校申报县级艺体特色学校,2015年9月成立艺体处。一方面,健全组织机构,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工作原则,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推进艺体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安徽省艺体特色高中联合会”,扩大对外交流,汲取有益经验。逐步增开播音主持、编导、影视传媒、体育舞蹈等特色专业,探索具有我校特点的艺体班教学管理之路。尝试开设艺术、体育选修课,提高学生的艺体素养。
开辟新途径,促多元升学。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升学渠道,给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寻找人生出口,2014年11月,学校同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开展合作办学,组建了对口高考班,开设了财会、农林等专业。几年来,先后有近百名学生由此升入本科院校,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二、困境与迷茫
广德三中与同类普通高中有着相同的境遇,处在省示范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夹缝中,升学竞争激烈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对重点本科院校的渴望和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使得一般普高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和迷茫之中。
1.生源萎缩渐趋严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全县初中生源数的下降,学校招生人数锐减,班级数减少。2017年秋季仅招生580人,同比少招了近170人。2018年秋季招生645人,与当年毕业生数比少了近200人,班级数由16个减少到12个。
2.特色之路越走越难
本想依托艺体特长生培养这个“支点”撬起特色学校建设这块“巨石”,借着“安徽省艺体特色高中联合会”这个平台抱团朝前走,可事与愿违。一方面,随着生源数的大幅减少,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发生变化,且社会、家长甚至老师对艺体专业和艺体生仍存偏见;另一方面,艺体生的专业考试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这直接导致选择艺体专业的学生人数下滑,若失去了“支点”,特色之路该怎么走?
3.发展条件依然欠缺
一是资金不足。学校处于“饿不死,吃不饱”的状态,求生存易,求发展难。二是硬件不够。无学生活动中心和室内报告厅,学生餐厅急需改建,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水平低。这些项目虽然都纳入了县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之中,但何时落地,只能翘首以盼。三是教师队伍不精。从数量上讲,“缺编”教师有30余人;从质量上讲,教师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身体普遍透支,工作热情减退,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同时,一些优秀教师还在流失。
三、目标与方向
1.奠定學校发展的“灵魂”
学校发展中,钱和人固然重要,但最大的问题体现在精神层面,学校最不能缺的是“灵魂”。当下,学校根据新时代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确立了“为了孩子生活得更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明晰了“文化奠基、特色立校、分层施教、多样发展”的办学思路。今后,努力的重点是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逐渐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办学的灵魂和精神。
2.找准学校发展的“正途”,深化课堂改革
任何时候课堂都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老师要由课堂“控制者”转变为课堂“引领者”,最优秀的老师要做课堂“隐身者”。“隐身”就是把工夫花在课外:一是提高设计学生深度学习活动的能力;二是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的一致性的设想、判断、矫正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仍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减少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时间,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抓教师如何教好转变到抓教师如何助学生学好。
3.确定学校发展的“关键”,抓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和原动力。为此,从三个方面入手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落实县里人才引进政策,五年内引进30名高水平人才。源头有活水,学校才有活力。二是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对教师进行“阶梯式”培养。三是对照“四有”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奖惩体系,狠抓教研促教师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优化学校管理的“模式”
管理育人,细节育人,全员育人。逐步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健全对教师、职能处室、年级组和备课组的评价考核奖励机制;不断完善部门功能,全面提高管理效能;变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组织结构管理为扁平化组织结构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年级组,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和信息失真,使组织的能力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重视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支持和管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5.注重“特色”建设,抓好艺体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办学体制系统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高办出特色。”因此,注重特色建设,把特色建设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是我校的不二选择。我们将遵循“本色+特色”的融合模式,实现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转变。
只要方向是对的,就算路再难,也要坚持,决不能半途而废;只要我们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确定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特色,并不遗余力地去奋斗,就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