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素养践行生态理念

2019-09-10 20:46王宏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发展思维

王宏

摘要:语文生态课堂实践,既关注学生兴趣,更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借助经典名篇,建构学生语言;联系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思维;挖掘文本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批判性接受;捕捉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做好审美的鉴赏。“语文”和“人文”两方面同时兼顾在语文生态课堂实践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文生态课堂实践;建构学生语言;发展思维;理解文化;审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2-1578(2019)02-0152-01

语文课堂究竟该学什么,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到哪儿去了?笔者在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和文化的理解四个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动机激发同时,更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借助经典名篇,品昧学用文本中不同风格的语言,让语文课堂闪现着生命的灵动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佳作,新旧社会都选取编进汉语学习的教材。此文已没有作家创作初期诗文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文章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借鉴的地方甚多:如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介入……都是极有味道的。本文是我们学生学用语言的典范。

理清思路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口味去品评,去仿写,变精典句子为自己的语言。课内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最美,请联系周围景物,仿写几句。学生自主品味,斟词酌句,反复修改,创写了丰富多彩的佳句。围绕春天,诸多精彩的比喻,拟人在学生笔尖流淌:有的说春天是画师,给我们绘出了花红柳绿的世界;有人说春天是化妆师,把大地打扮得楚楚动人;有人说春天是提着花篮的仙女,把色彩缤纷的鲜花洒满人间。

孩子在课内用语言的氛围浓厚、浅斟低吟,玩味推敲,激发孩子学语言,用语言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语言犹如涓涓细流输送到孩子的心田,语感的积淀会越来越深厚。语言运用是一门技能,“在运用语言中学会运用”的语言学习特点在课堂内得到充分展示。

2.联系社会生活,多角度拓展延伸,让语文课堂闪现着理性的光辉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延伸探索题:假如你要做皇帝的忠臣,应该如何帮助皇帝识破骗局?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索题:你假如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许多切实可行,而且很有创意的做法:有的学生说让两个骗子把布匹平拉于空中,向“布匹”洒大米、麦子等粒状物,如果粮食全部落地,骗局自然揭穿;有的学生说找几根青藤,用若干木棒,自制一绳梯,挂在崖顶上,沿着绳梯走下悬崖……类似这样的诸多答案,我自认为都值得肯定,在此我不必一一赘述,拓宽学生视野,他们思维触角伸向大干世界,古今中外,思接千载,神通万里,开阔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开放度在课内得到充分的放大。

3.巧妙搭桥引路,挖掘文本中蕴藏的文化价值,让语文课堂有文化的深度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从传统阐释学的角度读懂文本,从陶渊明以羡慕的笔调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安宁自在,进而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渴望,达到认知结构上的“平衡”态势。

再引导学生联系作家背景资料,从后晋朝廷腐朽,战乱不断的背景去解构文本,让学生认识到,那种自由幸福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这只是陶渊明头脑中构想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他用一种自我麻醉方法来寻求一种精神满足。面对那样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他,能这么消极避世吗?与鲁迅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革命斗志相比,同为文人,面对现实的态度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可见,陶渊明做法明显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如此解读,在学生认知结构上形成“不平衡”的态势。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总要受到某种“文化意识”的制约和支撑,那么,陶渊明在描写桃源的背后究竟是哪些“文化意识”在制约和支撑呢?于是,我又引领学生沿着这条路径继续挖掘文本,进行文化解密。

通过讨论,我们会发现,陶渊明“幻境”的背后可能某种“文化意识”在起作用。这就是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淡定自然,远离功利,追求精神境界层面上的极大丰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几人能真正拥有?“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为何传至今日?这正是人们对文人气节的一种潜意识的認定。通过对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背后的“文化意识”的解密,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于是,学生便在“平衡一一不平衡一一再平衡”动态平衡中让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

4.捕捉艺术形象,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欣赏,让语文课堂闪动着审美的活力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品文。文章篇幅短小,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家复杂微妙的感情。该文的点睛之笔是把寻常景物描绘得诗情画意,展现了作家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和疏通词句后,我领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欣赏文中的艺术境界,带学生走进了愉悦的艺术享受。文章的写景仅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可用语言描绘月夜图。小组内各成员充分交流后,推荐出本组内优秀的作品,当众朗读或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自由评价展现的作品:月光是否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是否清丽淡雅,树影的疏与密,月亮的缺或过满(因为当时是十二日,月亮不能过满也不能过缺)这是学生了品评的焦点。通过学生的品评赏析审美感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对文章的艺术形象有了充分的把握.相机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便会很轻松地体会到当时作家的复杂微妙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收心底。

学生人情、入境地欣赏,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驰骋想象,再造艺术形象,与作家的情感达到共鸣,定然受到美学营养的滋润,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在课内得到具体的落实。

总之,语文生态课堂追求课堂的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快乐、生成。在生态的语文课堂上,师生能够心灵融通,思维碰撞:学生会妙语连珠、兴趣盎然;教师会怦然心动、神采飞扬。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灵就放飞了,想象就张开了,灵性就唤醒了,智慧就生长了,课堂就会洋溢着诗的激情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感悟、主动探究就会卓有成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会恰到好处,课堂教学实效就会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发展思维
写景散文的审美鉴赏
用比较法赏析《声声慢》中十四字叠词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在学生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思维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
把握“四性”原则 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