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效果。本研究运用思维导图对随机抽选的18名4~9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记叙文习作干预研究,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写作选材、构建文章结构以及段落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借助思维导图将隐性思维呈现出来,用思维导图搭建思维与语言的桥梁,让思维导图成为提高学生写作的工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记叙文写作;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4-0072-03
一、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随机抽取了18个学生,其中四年级学生6名,五年级学生4名,六年级学生2名,七年级学生2名,八年级学生3名,九年级学生1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8名。
本研究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记叙文习作的实验,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思维导图并掌握绘制方法,在写作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分类思维与联想、想象、语言逻辑等能力,以此打破学生固有的线性思维模式。二是联系生活实际,用发散思维激活学生大脑,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小事与细节,让学生写作有话可说,说真事、写真话、述真情。三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的统筹规划、谋篇布局,让学生写作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能完整表达自己所见、所想、所思。四是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实现想、思、说、写的结合,搭建写作时大脑思考与语言表达的桥梁,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独立思考的成果。
根据实验预设,实验立足写人、写事的记叙文,教师通过10次教学干预对学生进行训练,每次上3节40分钟的课,合计30节课。教师依据写作分项标准(见表1)对每次训练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通过具体数据观察学生写作成绩的变化。实验有前测与后测,前测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分项记录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后测是不做任何讲解的检测,作为前测的实验对照数据。实验过程中,教师每次根据导图运用、习作要点、目标达成等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按照标准分项进行评价记录,作为实验过程中的调整依据。实验研究过程中,每次训练评价后及时公布数据,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及时调整。最后,研究者对10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本次研究结论。
二、实验过程说明
由于思维导图绘制难度不高,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的“六步法”。
“六步法”指的是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的六个步骤,第一步是学生运用小导图进行发散思维审题和选材,第二步是学生运用大导图整体构思文章脉络,第三步是学生根据整体构思完善细节和突出详略,第四步是学生对照导图与同伴交流后进行增补和完善,第五步是学生对照修改完善的导图撰写文章,第六步是学生写作完成后進行评价和修改。
学生运用小导图进行发散思维审题,选择写作素材。在训练当中,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从要表达的主题向外发散,罗列所有相关的事件(人),再进行筛选和选择。这时,教师可交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伸出一只手,手掌心是表达主题,五个手指是围绕主题所联想的五件不同的事情(人)。[2]如“我的爸爸”这一主题,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联想到五个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的爸爸,在每个爸爸后面联想一件事情说明,然后采用排除法筛选:“哪个爸爸是我最想写的?”“哪个爸爸特点与众不同?”“哪个爸爸做的事情我能把它讲清楚?”学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就可以筛选出1~2个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写。在运用大导图进行文章脉络构造环节,学生借助“大导图”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并经过说一说、讲一讲、评一评、添一添的方法完善思维导图,使事件生动具体,人物形象饱满。第一,用导图构建事件的粗线条。学生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分块构建,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地点分块构建,也可以借助记叙文“六要素”进行构建,也就是通过粗线条勾勒出事件的过程,在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级分支。第二,用“放电影”的方式回放事件的细节。学生根据一级分支呈现的线索,边回放事情的发生过程,边用关键词(或画图)记录,尽量记录事件的细节(动作、语言、神态等),在思维导图上呈现出二级、三级等多级分支。第三,与人分享,完善事件描述的语言。学生对照思维导图呈现的事件,用语言把关键词串起来并把故事讲给同伴听。同伴聆听并提出建议,学生根据同伴建议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补充细节,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关注语言前后关系,确定哪句话、哪个词能清楚表达故事情节。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六步法”实施。在每次习作训练中,学生从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训练开始,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显性呈现,先画思维导图再写作,写作限时40分钟。学生自己计算写作时间、统计字数,然后根据习作评价标准进行自评打分。教师不参照学生自评,单独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分,最后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两者平均分记入统计表。学生依据评分和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改进。
三、数据分析
(一)实验整体效果
前测18名学生各项平均数据为:写作时间36分钟,写作字数361.5个,情节得分率47.2%,内容得分率42.0%,条理得分率44.5%,语句得分率60.7%,字词得分率53.3%,书写得分率68.0%,平均得分率49.6%。
后测18名学生各项平均数据为:写作时间35.9分钟,写作字数467.3个,情节得分率86.8%,内容得分率87%,条理得分率89.5%,语句得分率88.0%,字词得分率80.0%,书写得分率82.0%,平均得分率86.3%。
通过18名学生后测与前测各项数据对比发现,各项数据均有变化:写作时间变化不大,写作字数人均提高106个字,写作速度明显提高;情节得分率提高了39.6%,内容得分率提高了45.0%,条理得分率提高了45.0%,语句得分率提高了27.3%,字词得分率提高了26.7%,书写得分率提高了14.0%,平均得分率提高了36.7%。
由几个维度的对比可知,思维导图在促进学生写作的情节、内容与条理方面作用显著,得分分别提高了39.6%、45.0%和45.0%,而在语句、字和书写方面促进效果相对小,特别是书写只提高了14.0%。
(二)不同年级(年龄)学生的实验效果
从4~8年级前测与后测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实验对不同年级不同维度的影响不一样。情节维度中,4~8年级学生得分分别提高了36.3%、42.0%、46.0%、48.0%、26.0%。内容维度中,4~8年级得分分别提高了45.0%、40.0%、52.0%、70.0%、38.5%。两个维度数据相似,这意味着:思维导图对学生写作情节与内容维度的促进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变大,对7年级学生的促进作用最大,随后作用降低。条理维度中,4~8年级得分分别提高了45.9%、46.0%、35.0%、62.5%、55.3%。通过实验,小学阶段学生提升程度不如初中阶段学生明显,小学4~6年级逐渐下降,到了初中阶段提升较大。语句维度中,4~8年级得分提高率分别为30.0%、30.2%、30.0%、26.7%、18.8%。字词维度中,4~8年级得分分别提高了33.3%、30.0%、26.7%、16.7%、13.33%。这两个维度的数据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在条理与字词维度,思维导图对4~8年级学生具有促进作用。
综合分析数据表明:小学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写作的情节和内容帮助较大,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的条理性提升较为明显。而语句字词和书写则要在小学阶段加强训练,初中阶段效果不明显。
(三)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实验效果
根据本次研究前测结果,研究者选择了三名学困生的平均分与三名学优生的平均分的前后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思维导图对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写作方面的影響维度不同。
三名学困生前后测数据比较结果为:平均写作时间缩短2.34分钟,平均写作字数减少15个,情节得分率提高18.2%,内容得分率提高41.7%,条理得分率提高50.0%,语句得分率提高35.5%,字词得分率提高46.7%,书写得分率提高33.4%。
三名学优生后测数据为:平均写作时间缩短1分钟,平均写作字数增加197.7个,情节得分率提高26.6%,内容得分率提高38.4%,条理得分率提高41.7%,语句得分率提高17.8%,字词得分率提高13.3%,书写得分率提高10.0%。
数据对比发现:思维导图对学优生写作速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学困生。除了写作速度外,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困生的写作其他几个维度影响都比较明显,特别是对内容、条理及字词的影响较为明显。思维导图对学优生写作影响较为显著的是内容和条理维度,而对词语、字词和书写影响较小。
四、实验总结
思维导图运用于记叙文写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思维导图运用的发散思维与分类思维,对学生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有所帮助,对学生写作的情节、内容与条理方面提高效果显著。因思维导图入门门槛低、操作简单,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均可使用,且低年级使用较高年级提高效果明显,基础差的学生较基础好的学生提高效果明显。
本次实验也存一些问题。一是各年龄段人数不一样,对于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因存在人为因素导致差距,对于数据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三是本次数据只是采用EXCEL统计分析,没有采用SPSS进行科学分析与归因分析,科学性与准确性受到了影响,因此本研究只能看到整体、大致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汪细强,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6)
参考文献:
[1][2] 田澜.构思策略教学改善小学写困生故事文质量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282-288
(责任编辑:夏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