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胜华
摘 要:基于项目的学习是近些年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学习模式,语文教师在基于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项目课题的开发者和设计者,项目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项目实施后的评审者。
关键词:项目学习 教师角色
基金项目 全国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课标的‘习得性’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FHB170581)
项目学习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所变化。教师首先得花费大量精力设计和开发项目,要对学科知识有精准系统的把控,这样才能充当项目过程中的“灵魂”,驾轻就熟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角色成为新的学习模式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成功应对新的学习模式,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化。
一、教师是项目课题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项目学习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解力、课程整合力、课程开发力,通过设计项目,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潜心设计驱动任务,将生活元素引入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为了解决真实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就要求在真实的情境中创设真实驱动任务,展开学习。在“寻访文化遗产”项目中,教师围绕文化遗产设计了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完成身边文化遗产研究报告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将其拆解成几个具体且有操作性的任务:学会介绍一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研究一处文化遗产,用文字、照片等形式做准确、生动地介绍,形成一份研究报告;汇总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身边文化遗产研究报告集。这个设计旨在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的全新场所,将课堂延伸到古文化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脉搏,从一个全新的切入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有在项目学习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随之开展的活动内容,才能处处体现生活的气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使学习过程更具操作性和社会性,这样才不失教学的真正意义。
2.精心选取阅读材料,将社会需求融入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进行定位,明确这个项目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因为项目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在考虑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形成语文能力。
“寻访文化遗产”项目中,教师围绕项目主题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精心选取了九篇文章。这些文章不仅符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写法指导。教师根据项目主题和文本特点,设计了三个专题:“古迹览胜”“文遗掠影”和“文遗随想”。每个专题下分别安排了三篇文章,确定了精读文本与泛读文本,并在每个专题前设置了群文阅读任务。比如,“古迹览胜”专题中,选取《晋祠》《黄鹤楼》《天坛之美》三篇文章,群文閱读任务设计为:阅读三篇文章,边读边批注出文章中提到的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你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圈画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借鉴课文的写法,能够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准确生动地介绍一处文化遗产。项目结束后还推荐课外阅读《千年一叹》和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
教师根据主题精选不同材料 ,让学生学会根据文本特点、具体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训练其提炼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会阅读与表达,学会学习,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
3.匠心构思学生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渗入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中,教师要准确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出能够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要引导学生对真实且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探究。
“寻访文化遗产”项目围绕核心驱动任务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
(1)热身活动——调查走访
让学生利用假期寻访身边的文化遗产。家乡的一条古道、社区的一处老院落、校园内的一块石碑,或者是你家中的一件古家具、祖传的一件玉器,与你邻近的一处著名古迹,或者是一个传统美食、一个精巧的民间工艺都可以纳入你研究的范围。你也可以问问自己的祖父母,走访一些老者或者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最终确定你研究的文化遗产。请准备好五分钟的小组发言,向同学说说你选择这些文化遗产的理由。
(2)“古迹览胜”专题——设计门票
借助门票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门票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介绍古迹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补充故事传说等内容;二是美术设计,可以选用插画等。
(3)“文遗掠影”——小型博览会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岁月为我们留下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古生产工具、古艺术品、古日用品……这些中国的“老玩意儿” 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积淀。你可以选择具体的物件:茶壶,扇面,屏风,中国结,香包,石碾,老式的门、床、锁等进行研究,可以请教有关专家,可以向长辈询问,或者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它的产生、发展及影响。最后,把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到的“老玩意儿”(也可以是照片)集中起来,办一次小型博览会向大家宣传。请把你准备介绍“老玩意儿”的解说词写出来。
(4)“文遗随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会
近几年,各地在传统节日组织庙会,来自民间的文艺团体进行了秧歌、旱船、高跷、腰鼓、抬阁、脑阁、舞狮、舞龙等传统社火表演,捏面人、吹糖人、剪纸、拉洋片……这些已逐渐淡去的民间艺术又重新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并焕发出新的活力。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
(5)项目成果展示活动——身边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集
组织学生整合本项目中学习所得及各阶段性成果, 完成身边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集:
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记录生活, 采撷身边的文化遗产 ,将本项目书写下的与古迹有关的文字, 如门票、 书签、 微写作、海报等作为制作花季纪念册的素材。
②以“寻访文化遗产”为主题, 引导学生借助照片、素描、图片、视频、多媒体等形式,把自己喜欢的身边的文化遗产推介给同学们,可以小组内部先交流再选出代表全班交流,也可以按照古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组进行交流。
③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鼓励部分同学以身边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集为素材, 制作微视频, 上传到可以利用的网络平台, 和更多的人分享。
这样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身边的一张照片入手,书写一件文物,再现一处古迹,抒写一段心绪……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调查走访,利用已有知识解读古迹文化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体验古迹文化的韵味与魅力,追慕传统文化的深蕴,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及其独特的价值!
教师在项目课题的开发中,要突出语文文化传承的特点,开发的教学内容要有爱,有成长,有对精神的仰望,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有山川河流、花草鸟兽,有文物古迹,古今圣贤、凡人心语。而这些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承载,比如,读名著、看电影、调查走访、演讲、辩论、研究报告、专栏视频……
4.用心编写支架,将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到项目学习中
项目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还应在学生的疑惑处、困难处编写小支架。小支架涉及朗读、精读、微写作、演讲等各个方面,諸如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的关键句,向学生介绍一些自读文本的诀窍,读书还要把读、思、疑、问紧紧结合,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等等。
在“文遗掠影”专题中,笔者就编写了小支架来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
微写作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岁月为我们留下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古艺术品、古日用品、古生产工具……这些中国的“老玩意儿”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沉淀。你可以选择具体的物件:如茶壶,扇面,屏风,中国结,香包,石碾,老式的门、床、锁等进行研究,可以请教有关专家,可以向长辈询问,或者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它的产生、发展及影响。最后,把通过不同渠道搜索到的“老玩意儿”(也可以是照片)集中起来,办一次小型博览会向大家宣传。请你把准备介绍“老玩意儿”的解说词写出来。
小支架:
1.具体介绍“老玩意儿”的特点、功用、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我们学过的一些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生动。
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的引领下,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析、质疑、创造等方法或途径,主动获取新知识,真正做到了自主性学习。
二、教师是项目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项目学习中,师生双方都是课程的探索者、学习者,而学生是项目学习的参与者和主要承担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活动中,师生相互交流、启发和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所以说,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1.项目实施前的引导者(1)引导学生认识项目
项目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项目的主题、驱动任务和阅读材料有全面的了解,对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有深入的了解。比如“寻访文化遗产”项目开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项目概要、驱动任务、项目选取依据、项目实施方法、三个专题的设计及阶段成果、学习目标及相对应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等。
(2)引导学生认识项目组成员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项目实施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包括性格特点、阅读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谁较善于主动沟通、谁较善于动手操作等情况,做到了然于胸,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合理安排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项目实施中的指导者
(1)指导学生明确任务分工
教师指导每位学生既要明白项目的成果样式,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和分工,也要明白自己的项目小组的整体任务及阶段成果。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甚至可以用任务单的形式来加强小组管理。
(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无论是“寻访文化遗产”前期的调查问卷,还是门票制作、非遗文物的解说词,还有“身边文化遗产”推介会,或者是研究报告,教师要时时刻刻参与到学习当中,只不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同伴、学生活动和写作的指导者。比如,“寻访文化遗产”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而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研究报告,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古迹览胜”中古迹介绍、门票设计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说明文片段的写作。
(3)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教师在项目实施中充当观察者,了解小组的实施过程。如果小组因某一环节陷入困境,比如,邀请文物专家涉及人际关系、一些文物古迹的专业知识等,教师要及时给予情感支持,适当点拨,使学生越过障碍,顺利完成项目。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位学生既应该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又应该拥有和组员分享有用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项目进程的态度。当然,教师还应该主动了解组员的进展,集中诸多优势,共同完成任务。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制止或点拨;出现混乱时,教师要及时干预或纠正。
(4)指导学生积累作品
项目实施中,教师还要中期监督管理,指导学生在阶段项目任务中进行汇总。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汇总的资料,如调查问卷,积累的成果作品,如精美的门票、小型博览会的照片、多媒体课件、视频、学习性的小结等传到网上,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地反思和完善,从而使学习资源丰富多彩,达到资源共享。
三、教师是项目实施后的评审者
教师在项目实施后,是评审者的首席。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一定要及时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认真努力的态度做出反应,要及时发现问题,肯定学生的成绩。在成果完成后,小组要按进度分别进行展示,介绍自己的门票设计、小型博览会、文化遗产推介会、申遗报告集展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提高表達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最终项目成果给予建议和评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以及同伴之间的互评。每个项目的阶段完成以后,都会有一个具体的项目成果呈现出来。教师要严格制订评价等级、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本阶段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小组的共同完成任务情况以及项目成果的质量等方面做出评价。(项目评估表见表1)
教师在考评方式上要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充分民主,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地反省和思考,最终形成有成效的学习策略。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这样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除了完成自己项目的同时,还可以见识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尤其要对好的作品进行表扬和鼓励。最终教师要形成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考评意见,并反馈给每位学生和学习小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再次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同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项目学习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比传统的讲授教学更重要,把握好教师组织、指导的度,定规则,定机制,且行且退,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做项目。
参考文献
[1]姜有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构建[J].海外英语,2011(10):27-28.
[2]郭腾.基于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地位[J].才智,2012(10):67.
[3]徐春.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05).
[4]侯玉杰.项目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分析科技信息[J].科技信息,2010(19):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