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补
“基于课标的‘习得性’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第四次活动暨山西省项目学习联合体第二次活动会议就要召开了,为便于与会会员及项目学习实验校的老师们更好地交流学习,我们从实验校老师们上百个案例中,精选了13个案例,辑为专刊,奉给大家。
我们欣喜地看到,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学科项目学习(注:以下简称项目学习)课题研究已步入深水区,先行的老师们已逐渐触碰到学科项目学习的真谛和本质,已从初始的“形似神不是”的“项目活动”转向了具有深度学习价值的能使学习素养达成的“项目学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案例都已渐渐聚焦于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这些案例都聚焦在学科学习上。因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学科教学,只有项目学习融入学科,我们的教育生态才能改变,各学科素养才能有效地落实在课程里,落实在教学中,落实在学生身上。这些案例都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依托教材,聚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或某单元或某章或某几节的核心知识群组。这是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要点。如省实验中学王金娥、贾爱菊等六位老师递交的物理学科案例《为校园转弯处设计限速牌》(以下简称《限速牌》),就是基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4~7节的学习内容和核心知识。又如省实验中学田斌、侯家梅等六位老师设计的《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餐桌上的醋》(以下简称《醋》),该项目就是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三节《羧酸 酯》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针对的是课标中要求的乙酸、官能团、羧基官能团等核心知识。又如省实验中学张国兴、张亮、李娜三位老师设计的《我的校服我做主:设计并改良我们的校服——“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服装方面的应用”项目设计》(以下简称《校服》),指向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的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三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有将项目聚焦在课标要求的核心知识上,知识与技能的“文化知识素养”才有达成的基础。
其二,这些案例都力求找到本项目学习内容的最本质的学科问题,并将本质问题与真实情境相联系,转变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驱动问题。如《醋》的本质问题为:通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去认识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并将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羧酸类化合物。让学生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学科思想。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能将学科本质问题巧妙地和山西深厚的醋文化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为“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餐桌上的醋”这一学生感兴趣并有强烈探究欲的驱动问题。《校服》这一案例也认真探讨了本项目的本质问题: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怎样的结构、特性和应用?如何合成?并将其转换为驱动问题:如何改良我们的校服?《限速牌》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
其三,项目学习的本质是深度学习,它聚焦于高阶思维和高阶认知策略,且强调的是用高阶认知策略统领低阶认知策略。《限速牌》和《醋》两个案例的设计,老师们主要运用的是“问题解决”学习策略,让学生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属较为复杂的劣构问题,它所呈现的条件和解决问题所用到的资源都不是清晰的、恰好的,需要学生去分析,去探讨,去伪存真,挖掘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然后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再把结论和答案放到真实情境中加以反思和验证。如《限速牌》中,学生面对校园转弯处限速问题,首先要考虑限速的实质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可允许的时间内(不危害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由“动”到“静”,涉及的主要变量为汽车行驶的速度、弯道半径以及路面动摩擦因数等。另外,还必须考虑此处行人的密度。在不改变弯道和路面的情况下,为确保安全,必须限速。在这些变量中学生要取舍,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急切地想要去探究圆周运动、“向心力”等概念,去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另外,当运用所学知识得到限速为30 km/h,再回到实际情境中,考虑此处行人的密集度以及直角转弯,最后将速度限定在5 km/h。这一学习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高阶认知过程,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学生公式,让学生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一脉汾水依红楼
七水绕尽,缓行在湾流
零则事故定庠序
五迈缓步,蹄声更柔
一方乐土安无忧
八方客至,飞驰亦当收
凌云壮志挥毫纵
汽笛声起,悟理不休诗中饱含浓烈的校园情怀,真是文理相融、雅实并举,不仅起到了限速作用,而且使限速牌也会“说话”,对师生起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作用。
项目学习中的高阶认知策略“实验”,不仅指实验室的科学实验,更包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实地实时实验,这里的“实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解释并进行检验的过程。如《限速牌》中对弯道半径的测量,对轮胎和路面动摩擦因数的测定,这些实验是师生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经过分析,自行设计,自找实验器具,自行采集数据,推理运算,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
“调研”也是项目学习常用的高阶学习策略。如《校服》案例中特别注重和设计了“调研”的学习策略,安排学生调查主流衣物面料和新型面料,内容包括面料名称、天然/合成、化学组成、合成方法、优点、缺点、价格等,并要求学生对调查结果進行统计。学生将面料按照化学组成分为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按照性能特点分为透气性、耐磨性、特殊功能等类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有机高分子材料,习得并深刻理解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同时从性价比的角度,研究了不同面料的可替代性,而且还掌握了基本的数据分析、分类方法,学会了现代信息统计、表格等工具的应用。项目《限速牌》也将“调研”置于项目实施的几个主要环节之中。
我们说项目学习是深度学习,它能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强调实施的是诸如“问题解决、创见、调研、决策”等高阶认知策略和高阶认知思维,而传统教学设计仅停留在诸如对信息的收集、整理、组织、记忆以及对信息的比较、分类、分析、抽象、推理等低、中阶认知策略和思维上。项目学习特别注重的是用高阶认知策略来统领低、中阶认知策略,低、中阶认知策略是基础,高阶认知策略是必需。一个学科项目学习设计的水平,是由该项目学习过程中高阶认知策略设计的水平来决定的。
其四,怎样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特征。项目学习之所以有利于共通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因为项目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实践”的设计。大家知道,一个人长期独自学习或总在“师讲生听”中学习,肯定不具有“沟通交流、协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协作学习中才能形成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样,只有不断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求学阶段总是在“被灌输、被告之”中能具备了探究的能力和品质。
“探究”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现代公民面对真实且复杂的问题时主要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动手、要行动,更要动脑、要思考,要带着问题去推理、去实验、去验证。这种学习实践是在项目设计的引导下不断地让学生去发现、去归纳、去总结、去体验、去感悟,只有学生悟出的,才是真学会了。如太谷师范附小阴赟赟老师提供的小学低段(小学二年级)《“厨艺大比拼”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美食》),这一案例是学生感兴趣,家长也参与的一个项目。它依据课标的要求,依托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国美食》一课,让学生自我选定美食,填写食材清单和烹饪方法清单,观察清单找特征,按特征将汉字分类,并要求学生将偏旁、字义进行“发现”“再发现”,同时把本册“语文园地三”等内容也整合进来。让学生结合课文,为了做好美食,边读边做边体验边感悟,这一过程就是“发现式学习”“体验感悟式学习”,是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了解祖国特有的美食文化,一边动手做美食,在享受中国美食文化大餐的同时,领悟汉字的魅力,发现偏旁与字义的联系,从而巩固对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理解,爱上汉字。整个学习过程,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学习素养共生的过程。从该案例可以看出,一个项目学习设计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能否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实践中进行学习。
各个案例,如《醋》《限速牌》《美食》等都特别注重小组团队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不断地进行沟通、交流、表达、倾听、参观、采访、调查等社会性实践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交流与获取信息,与他人建立彼此相互理解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社会性联系,逐渐培育学生理解、尊重、包容他人,积极回应他人和社会需求。为了使“人际交往”“团队精神”“表达倾听”等素养能够达成,这些“社會性的学习实践”是项目学习必不可缺的过程和环节。
项目学习还特别关注“审美性实践”的设计。这在《限速牌》《校服》《美食》案例中体现得十分充分,学习成果及产品(如限速牌、校服)给人以可视化的美感,体现了学生的唯美思维,感受学生在审美中所带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情怀和美感。
项目学习还特别强调“技术性实践”的设计。在完成项目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车工、钳工等工具,更要使用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和思维类的工具。善于运用各种工具来辅助自己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需要达成的素养。在《醋》案例中,不仅使用了实验室的普通器具,而且利用了数字化实验仪器——pH微型传感器和滴速传感器等。
另外,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情绪与态度、专注与坚持、计划与时间等进行调控,故“调控性实践”也是项目学习中重要的实践活动,这需要在今后项目学习设计中进一步有意识地去强化。
其五,项目学习的重要特征是要最终形成有价值、有质量、能全面体现项目学习目标的项目成果,并且在团队等多样的群体中进行展示与交流。《限速牌》案例设计的项目成果是“能体现校园文化的限速牌”,且最后在校园里举行了成果展示——限速牌揭牌仪式。省实验中学孙秀梅校长、省教科院薛红霞老师,以及在校师生共同聆听学生的成果汇报,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在孙校长的总结中足见项目学习的意义和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与项目学习的关系,也足以看到“项目成果”的设计在学生学习中的驱动作用、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学生成就感形成的作用等。《醋》案例的成果是要学生完成既包括过程,又包括结果的“学习报告”;《美食》设计的项目成果既包括“食材清单”“汉字归类卡片”“制作过程表”等过程性成果,还包括自己做出的美食这一结果性实物成果。展示可以是图片、视频、绘本、手抄报、连环画等,不仅要展示厨艺方法,而且要有文字说明和阐释。从这些设计成果看,值得肯定的是大家都聚焦在学习成果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学科素养的形成上。
其六,项目学习特别关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用评价来引导和激励学生个人和学习团队。从所提供的案例来看,大家都特别注重对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并且给出了评价量规,评价主体也较为多元,校长、家长、教研员、社区人员以及老师、学生等都可成为评价的主体;同时也注重了评价要指向核心知识。当然我们还应当努力的是:评价要指向更加深层次的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项目学习评价并不排除纸笔测试,要努力探讨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实践”的评价,如: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深度;学习过程中与同伴进行社会性互动和沟通的成效以及是否在此过程中发展出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成果和报告所进行的艺术性、审美性思考;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技术完成项目的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品质、计划性、专注与坚持、主动与反思等的表现程度;等等。这些方面如何评价,如何设计评价量规,都是我们今后亟待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屯留一中吕晨亮老师、长治二中吕泽坤老师所提交的《探究、推算、测定、验证太阳位于正东西方位的项目学习》案例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问题解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科建模能力”等素养完全可以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二是告诉我们,一个高水平的项目学习案例的关键在于“问题解决”“实验”“创见”“系统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设计。
诚然,从会议收到的案例和文章看,各联盟校有先有后,有的刚入门,刚起步。案例之间也参差不齐,从以上主要方面来衡量,有的这几方面做得较好,有的那几方面做得较好,但距离较为理想的有质量高水平的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项目学习还有一定距离。
另外,从部分案例看,对基于国家课标下学科项目学习还有一些误解,提出来望大家研究和辨析:
认为项目学习一定是综合性跨学科的;
认为项目学习是以活动为主的;
认为项目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社会实践活动;
认为项目学习是以做出项目产品为终极目标的;
误把项目活动当作项目学习的。
但总体来看,所辑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项目学习在三晋大地前行的脚步,也切实感受到课题校、联盟校老师们辛劳地践行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征程中,也明确地感悟到老师们在用心血和力量努力探寻并试图回答“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在何方”这一“国问”。我们已清晰地看到,路就在前方,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携手同行,矢志不移,彼岸将渐行渐近,胜利永远属于奋斗而大胆革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