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斯滕伯格专家型教师原型观理论为高校专家型教师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高校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知识组织运用能力、高效且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需要遵循四重可行路径:一是提升思想格局,优化人格整合;二是扩充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法知识运用;三是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自动化水平;四是透视问题性质,创造性构建解决方法。
关键词:原型观;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1-0157-04
Abstract: Sitengboge's prototype theory provides a goo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growth of expert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pert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high efficiency and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o become an expert teach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need to follow four feasible paths: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pattern and optimize personality integration; exp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trengthen the use of teaching knowledge; enrich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automati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and creative construction solutions.
Keywords: prototype view; specialist teachers; growth path
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古以来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培育良好道德、塑造美好心灵之重任。新时代、新教育,我们对教师充满着无数愿望和期盼。当代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传统教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教师推向专家型发展之路,专家型教师因此成为教育领域研究对象。目前,关于专家型教师研究集中于中小学教师发展领域,且以与新手教师相比较为关注重点。本文将研究视域聚焦于高校教师,以斯滕伯格专家型教师原型观为理论基础,对高校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进行初步探讨,同时也为专家型教师进行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思考。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专家型教师原型观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斯滕伯格没有直接对专家型教师作出定义性表述,而是在重新定义“教学专长”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专家型教师“原型观”理论。
斯滕伯格针对以往或对教学专长进行严格定义,或对教学专长进行举例式描述的方法,另辟蹊径,持二者结合之中间立场,在定义性表述和特征性描述中间提出:教学专长应为一个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类目,而原型则为某个类目的概括性代表。
斯滕伯格继而又在与新手相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专家型教师原型的三个基本特征:专家型教师在擅长的专业知识领域能够更有效地运用知识;专家型教师能够在更短的时间能高效地解决问题;专家型教师拥有运用新颖和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洞察力。
在原型观理论中,斯滕伯格还提出了缄默知识、技能自动化以及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选择性比较等关键概念,分别对应于知识、效率、洞察力三个理论范畴。在知识范畴,原型观的重点不在于专业知识量,而是在于对专业知识的组织运用,缄默知识被定义为“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目的,但环境则一般不予支持其传递的知识。”[1]技能自动化强调专家型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经验造就了专家在处理某些问题、完成某些任务时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这种经验依靠广泛的练习和反思性实践获得,进而使其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洞察力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能力,体现为对信息的辨认、选择、融合、比较,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选择性比较三个概念来呈现。
斯滕伯格的专家型教师原型观理论把握了“专长”的本质意义,将“专长”的很多方面还原为少数内在的倾向和能力。
二、高校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基于斯滕伯格的专家型教师原型观理论,我们可以认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 在思想层面,具有较高的思想引领能力
专家型教师首先是教师。教师的本职工作是育人。育人是影响心灵的工作。是一個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对学生要进行思想的引导,行动的指导。教师应该勤于思考。作为生命有情世界高级知识分子,对世界、对社会应该有敏锐的感知,睿智的判断,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领。一位专家型的教师,必须善于思考。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他们不缺乏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但是他们缺乏对信息的正确提取能力,很多人没有独立的思想判断。所以这就要求专家型教师能够进行高标准的思想引领。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培养家国情怀。
(二)在知识层面,具有较强的知识组织运用能力
高校教师面对的受众群体是大学生,在知识的专业性、广博性方面有着较高的层次要求。能够在高校任职专业教师,其专业知识量的储备一般毋庸置疑,这也不是区分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标准。按照原型观理论,知识量的差异可能是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之一,但这不是根本性的,二者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组织运用方式。这种差异性可以直接区分出教学效果的好坏与高低。要成为专家型高校教师,需要拥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娴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知识组织运用能力体现为以适当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高超的组织艺术把控课堂教学,以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运用于教学计划规定的需要教授的内容知识之中。
(三)在效率层面,具有高效地解决专业领域问题能力
在斯滕伯格看来,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相比较,重要差异之一就是专家型教师在其专长领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处理完成较多的工作任务。对高校教师来说,要成为专家型教师,不仅能够按照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如期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以较短的时间处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这种高效率的养成,取决于教师广泛的练习、积累的丰富经验,并且将这些练习成果和经验达到自动化水平。高校专家型教师技能自动化水平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计划、监控和评价能力。计划能力是教师在执行教学计划之前充分预想到可能出现某些问题或困难的能力;监控能力是教师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主动观察发现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知识或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的能力;评价能力是针对教学活动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教学计划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的能力。
(四)在洞察力方面,具有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
洞察力是一种认知能力,专家型教师之所以不同于新手教师,富有深入的洞察力就是其能力之一。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过程中,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都要依靠知识指引和科学分析,这一点二者是共同的,区别就在于专家型教师能够对面前现实问题的性质和本质透视式的考量,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和认识,提出新颖的、独创性的解决方法,创造性地化解困难。要成为专家型高校教师,就不仅局限于能够按照常人逻辑按部就班地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寻找出不同寻常的新颖且恰当的处理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高校专家型教师的这种深邃洞察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辨别出与问题解决相关信息的有用与否,即选择性编码能力;二是能够将看似无关的两种或多种信息相结合进而形成有益信息,即选择性联合能力;三是能够将其它工作中获得的信息运用到本问题的处理之中,即选择性比较能力。
三、高校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专家型教师不是名誉头衔,而是自身能力的体现,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每个教师的梦想。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专家型教师不仅需要自身天赋和素养,也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与实践探索。基于斯滕伯格专家型教师原型观理论和高校教学工作实际情况,高校专家型教师养成需要遵循以下四个路径。
(一) 提升思想格局,优化人格整合
1. 扩充生命体验
思想格局提升标志之一是正确的生命观。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有什么样的生命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高校教师一般来说,经过十多年的学习,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知识体系相对合理。但是由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生命体验深度和广度相对不足。所以需要在入职前后和入职后都要进行生命观的教育。拥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保存生命的生命观。
2. 甄别各种理念
良好的价值观是思想格局广远的基础。教师成为专家的过程中必然经过大量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在训练中掌握的观察世界、洞察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和观点都有自己的理念支撑点,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理念伴随着不同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专家型教师应该加强对这些理念进行合理的判断。把培养爱国情怀、高尚人格,理想信念、优良美德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堂传授人格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教育。
3. 获得超验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人类具备的伟大能力。想象力的触角最为细密。而且这些细密的地方往往靠近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专家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繁复的,也应该是简单的。这些简单和繁复都应该承载在自由想象空间中。深邃的思想往往是超验的。与自由和想象力连接在一起。所以,专家型教师要提升思想格局,也应该拥有独立的精神。在超验想象中不断提升思想深度和高度,从而化育英才。
(二)扩充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法知识运用
1. 夯牢专业理论知识
能够进入高校任职专业教师,已经说明其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储备和基本的教学能力。但也不能否认,存在高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欠缺或者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课堂传授专业知识的现象。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在入职前就应该具有这一远大理想,在接受专业知识训练阶段,有意识地苦练专业基本功,筑牢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入职后,要有终身学习意识,在本专业领域保持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充分满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
2. 扩大专业知识视野
社会在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各门学科专业知识的持续更新。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清晰认识到自身所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性,紧跟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以学习的心态、宽阔的眼光主动吸纳本学科专业最新知识。同时,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不是孤立存在、自我发展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本学科专业与其它学科专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要看到专业的交叉性、知识的综合性,立足专业领域,扩大专业视野。
3. 广泛涉猎各类知识
素质教育时代,决定了受教育者对各类知识有着综合性需求。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应充分了解自身所处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授受对象的实际需要。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综合发展性高素质人才,对于高校专家型教师来说,不是单纯的“教书匠”、“传话筒”,也不是如以往只需“灌输”即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决定了高校专家型教师不能满足于自身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要从自身做起,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知识等等。我们不需要每个教师在各类知识领域都成为专家,但高校专家型教师应该在保持本学科专业知识领域专家地位的基础上对其他领域知识也有所了解。
4. 践行教学方法知识
教师的任务之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但是如何传授则是一门学问、一种技能。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能够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教师不仅专业知识丰厚,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得当。按照斯滕伯格专家型教师原型观理论,专家型教师之所以区别于新手教师,或者说是区别于非专家型教师,其差异不仅局限于知识量的储备不同,更在于对知识的组织方法不同。显然,专家型教师在知识组织方法上更胜一筹。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除了熟悉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掌握教学方法的知识也是其必備的知识类型。教学方法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所谓掌握教学方法的知识,就不限于背诵和记忆住了教学方法文本知识,更深层的含义是能够娴熟地将文本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运用,对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能够给予有效地组织。
(三)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自动化水平
1. 深入钻研课程计划
高校专家型教师在本质上是教师,教师教学离不开课程计划。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授课对象为何种层次,都需要制定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但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则要求更加提高了一个层次。高校专家型教师不仅要拥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还要不断地钻研课程计划,使其更加优化,为有效教学提供良好保障。
2. 扎实练习专业技能
教师仅是一种身份而已,一个人并不因为具有了教师身份,就意味着其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具有了专家型地位。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需要比一般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需要更为扎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高校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自其广泛的练习和不断积累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技能自动化水平。
3. 预想教学过程困难
学生不是木偶,课堂教学不可能按照教师幻想的那样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心智比较成熟,思维非常活跃,想法非常新颖,可能出现的问题千奇百怪。专家型教师的专家性地位正是因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才得以逐步形成。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授课对象的成人化特征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需求的现实性特点,提前预想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应对措施。
4. 主动观察学生感受
专家型教师的评价标准之一是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效果是否良好不取决于教师自我感觉是否良好,授课对象最有发言权。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基本能力之一就是能否敏锐地捕捉学生上课状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比如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有的同学流露出困惑之情,有的同学明显不感兴趣,有的同学目光呆滞,等等。作为高校专家型教师,要时刻观察授课对象对其授课状况的反应和感受。
5. 修正教学课程计划
美国学者波斯纳层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2]“反思性实践”已经成为优秀教师的公认标准,专家型教师也须具备这一重要标准。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需要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是一个借助经验进行连续学习的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对课程计划进行修正和优化,不断改善教学效果。不断优化课程计划的过程,是高校专家型教师逐步形成的关键环节。
(四)透视问题性质,创造性构建解决方法
1. 重新定义问题性质
“严酷和粗鲁的现实课堂生活使教师培训中形成的教育理想崩溃。”[3]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处理方式是检验标准之一。专家型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首先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问题的性质,剖析问题的本质,在较短时间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妥善处理问题的基础。
2. 审视问题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中任何问题的产生和存在都会传递出许多不同的信息。高校专家型教师能够迅速辨清各种信息与问题处理有用与否,及时剔除无关信息,抽取有用信息,使得问题处理尽快进入合理轨道。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就需要不斷增强审夺辨别能力,直接抽取与问题合理有效解决的相关信息,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形成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 运用类推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棘手复杂问题,尤其在信息鱼龙混杂、无法下手之时,如果不能及时设计出解决方案,可能导致事态扩大,损失增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时,更能体现出专家型教师的过人之处。专家型教师在处理这类棘手复杂问题时,能够充分展示其迁移能力,能够将其它事物、背景中发生的信息有效地迁移到本问题的处理之中。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需要养成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资源、运用一切可运用信息的能力,以类推之法化解手头矛盾。
4. 创新问题解决方法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众多大路中难免有近的也有远的,有宽平坦荡的也有荆棘遍布的。教学问题的处理也同样如此。同样一个问题,可能存在若干解决之道,关键就在于如何发现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要成为高校专家型教师,重要的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教师即研究者,这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高校专家型教师首先要成为研究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自觉转化为“研究型”教师,积极研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难题,让这种研究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美]R.J.斯滕伯格,J.A.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1):27-37.
[2]林群.当前教育需要更多学者型、专家型教师[N].北京科技报,2018-7-2(6).
[3]郑玉刚.高校教师综合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4-116.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立项项目“‘文化星丛’”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机制研究(重点课题201802)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韩玉洁(1976-),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