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成长路径探究

2017-06-08 16:44王丽霞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成长路径教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

王丽霞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集中反映了课改新理念,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严重不足问题影响到了课程的正常实施。本文从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缺乏自我反思、职业倦怠和思维定向等方面分析了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养的路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 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培养 成长路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深入开展,从各个学校的反馈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阶段的开设进度较慢,效果欠佳。具体原因是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现状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受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如何强化该课程的实施效果,对提高课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阻碍了课程的正常进行。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1]。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更新发展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一改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分数为唯一目的评价学生的方式,运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研究、社会考察、实践操作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的体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忙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教师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这种应试的教育观念阻碍了课程的有效开展。

1.教師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传统的学科逻辑顺序亟待改变。

第一,教师的知识老化步伐加快。一些老师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他们非常熟练掌握了教育理论和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知识老化的速度,这些老师如果还按照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的更新发展就会更加困难,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完善的健全发展的人的目标不相符合。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己感受到的,自己参与的真实世界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不是在以往的学科知识基础上建设的课程[2]。该课程是由师生一起开发和共同生成的,关注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程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拥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教师只凭借原有的知识是不能满足课程实施要求的。

2.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无法确保课程的有效开展。

一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目标,动手操作能力欠缺。这些都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目标无法适应。

以往师范院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基础课程数量较少,学校用的教材是多年前出版的,内容落后,与专业课相比,此类课程的地位较低,学校对此类课程不够重视,一些学生认为此课程学不学都无关紧要,这种保守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3]。传统的师范教育不能很好地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某些教师根本没有开放、创新的理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些都没有办法保证该课程的实际成效。

3.教师缺乏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没有看到该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些老师不能熟练运用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授课,多数学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高强度的题海战术应对考试。一些教师无法对各单元的基本知识点了如指掌,对所教的课程内容体系融会贯通。此外,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反思。

4.教师职业倦怠和思维固着,给该课程的正常实施带来消极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具体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情绪消极敷衍,没有职业追求,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容易发脾气,焦虑、萎靡,振作不起来,猜疑心强,经常埋怨自己,效能感低;上课常常不备课,没有新意。一些老师不遵守学校的制度,对学生没有耐心,对学校的绩效考核根本不在乎[4]。教师职业倦怠倾向给该课程的正常进行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在该课程进行当中,教师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递,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师生交流。其次,当学生提问时,教师按照思维定式指导学生是可取的,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体验性的课程,教师如果过多地按照定向思维指导学生,就会束缚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能力的提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养的路径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从理念上引领指导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将日常生活作为学生观察的立足点,作为开展探索活动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学生通过个人体验构建关于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体系”[5]。老师要改变以往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理念,改变分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态度,彻底转变那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方式的教学理念,清楚该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主要以学生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亲身感受,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彻底改变学生以前那种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塑造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

2.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的内容、层次,强化该课程的实际效果。

不断推进高等院校师范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同时进行,重视对该课程教师入职前的培养。从源头上抓起,高等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应给各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增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课程的基本要求,前期准备、合理设计并参与课程开设的全过程,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该课程的师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处理和自然界的关系,学会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处理与自我的关系。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老师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老师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指导者、领路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更应该主动更新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熟练把握该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运行模式,广泛关注各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抓住一切机遇发展重组相关学科间的知识,从深层次上强化指导效果。

3.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養提供保障。

该课程具有实践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果教师的实践能力达不到课程的要求,根本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相关能力。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该课程得以正常进行的根本保证。

第一,学校应建立以增强老师创新性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学校管理制度。为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动手操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奖励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开展实践性突出的校本活动,构建关于教师创新的相关激励制度。第二,构建校内外行业、企业联盟委员会制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该课程的建设中,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供学习参考。校内的老师和外聘的专业实践人员一起指导学生,一起参与课程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第三,举办种类繁多的课程大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此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在以分科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学情境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客体,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总是“满堂灌”,致使老师没有时间、精力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与能力不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特点决定了老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

在开始选择问题研究的时候,老师应反思是否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放射思维,进行头脑风暴,是不是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反思学生研究的内容是否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的时候是否跑题或偏题主题,所用的方法是不是最佳,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最后总结部分,应反思学生写出来的内容是不是合情合理。教师要及时记录教学反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在每一周的教研活动中和同事们讨论,及时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老师应总结指导经验,不断提炼有效的经验,降低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促进该课程的有效实施。

5.打破教师原有的职业倦怠倾向与思维固着,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应不断适时调整心理状态,改变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树立克服职业倦怠的决心、信心;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拓展知识领域。教师应不断加强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理性、规范、科学,用自身获得的教育实践经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从学校发展来讲,学校要强化民主管理意识,努力为老师发展建设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老师自主发展;学校应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给予更全面的、多视角的评价,强化老师自我提升的实际能力,为老师们创造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使老师们在专业发展中更加自信,从而更快打破职业倦怠和思维定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同时给予教师更多的关心关爱,从感情上、事业上多多支持老师的成长,为老师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提高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该课程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喜超.现代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53.

[3]张惠.我国新时期高师本科课程的历史演进、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雷静.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62.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GZS317。

猜你喜欢
成长路径教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