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9-09-10 21:52申磊曲橙橙
高教学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申磊 曲橙橙

(北京林业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83)

摘  要:国内本科生转专业逐渐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发展,目前,本科生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就读专业兴趣低和就读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经分析,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高考录取机制导致录取专业并非理想专业、高校专业建设不够合理以及学生录取后不能较快适应大学生活是触发学生转专业的根本原因。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教学体系、设计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制度保障体系、实施精准专业辅导和广泛推进招生宣传和专业宣传来缓解本科生转专业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转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1-0186-03

Abstract: Domestic undergraduates majors transfer are gradually developing towards the concept of "centered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main reasons for undergraduates switching majors is the low interest in attending majors and the lack of optimistic employment prospects. After analysis, the blindness of the voluntary choice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unsatisfactory in admission majors caused by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echanism, the improper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ajors and the inadaptation of students to campus life are the essential reasons for the trigger to switching majo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undergraduate switching majors by building a teaching system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diverse learning demands, designing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system that i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implementing precise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and widely enrolling and major publicit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s; switching majors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1],是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的一个结合点,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校制定和实施转专业政策,是满足本科生个性化成长和生涯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国内的转专业始于2002年,复旦大学首先推行转专业政策,而后部分高校开始了在转专业工作上的探索。2005年9月1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指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 由此,国内各大高校开始出台转专业办法,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2017年2月4月,教育部发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中指出“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随之,国内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呈现出条件进一步宽松、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进一步重视兴趣导向的态势。

目前,国内高校转专业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已经开始逐渐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发展,但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转专业前缺乏系统性指导、转专业时存在盲目性、转专业后适应性不强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内高校转专业工作的现状,对未来的转专业工作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国内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原因

通过对国内高校转专业现状的研究发现,就读专业兴趣低和就读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是促成学生转专业最主要的原因。王淑梅对对外经贸大学18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2.3%的学生转专业动机为“就业前景”,26.3%的学生转专业动机为“专业兴趣”[2]。季青对江苏某大学约680名师生的问卷调查显示,56%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与专业兴趣是促成他们转专业的主要原因[3]。董瑞卿对国际关系学院转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1%的学生选择的转专业原因为“兴趣”这一选项,25%的学生选择了“职业规划”这一选项[4]。葛焱对N农业大学经管学院145名转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32.41%的学生希望通过转专业来选择自身更加感兴趣的专业,26.21%的学生考虑到“就业前景”选择了转专业[5]。

此外,轉入专业教学水平高、原专业满意度低、原专业学业受挫和受家长意见影响等也是促使学生转专业的常见原因。季青的研究显示,48.63%的学生认为所转专业的教学水平是转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刘慧娟通过对上海两所本科院校各100名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与其转专业意向的产生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葛焱的研究显示,20.69%的学生因转入专业实力强、名气大而选择转专业,16.55%的学生选择转专业是因为“父母意愿”,4.14%的学生选择转专业是由于一时冲动、学习氛围等。王淑梅的研究显示8.1%的学生转专业是因为“学业受挫”,3%的学生转专业是因为“家长意见”。

二、转专业的原因分析

(一)高考填报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制约着中学教育停留在应试层面,这种应试教育因更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的引导,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脱节使学生对大学专业缺乏认知。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或是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或是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专业存在认知偏差,理想专业与现实情况可能落差巨大。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在校学习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或对专业产生了新的认识,进而希望通过转专业进入意向专业学习。

(二)高考录取机制导致录取专业并非理想专业

学生受高考分数和专业招生指标的限制,填报志愿时往往在优先保证学校档位的情况下选择服从调剂或直接报考低分冷门专业,其录取专业并非理想专业,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希望通过转专业进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

(三)高校专业建设不够合理

首先,专业结构不够科学。部分高校考虑某些开设多年的专业具有完备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存在顾忌,从而导致一些落后专业持续招生。其次,专业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不能按照市场需求传授知识,专业吸引力下降。另外,仓促建设新专业。一些高校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开设新专业,导致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专业建设的不合理性促使学生希望转入社会需求高或教学水平高的专业。

(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

大学与高中在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大学的学习更加考验学生的自学能力,其课堂教学具有进度快、知识量大的特点,与高中精雕细琢的教学方式存在巨大反差。此外,大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需要更多的开放性思维。学习的不适应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产生转专业的念头。

三、制约转专业的主要因素

(一)转专业存在条件限制

国内高校的转专业政策普遍存在一定的门槛设置,要求学生的成绩、排名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才能提出转专业申请;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学籍和计算学习成绩,转专业时间往往设定在完整的学期或学年之后。此外,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制约,转入专业存在接收名额限制,国内高校一般限制在10%-25%之间。某些高校还存在文理科之间不能互转、高考成绩需高于拟转入专业等规定。

(二)学校缺乏对学生的专项指导

学生缺乏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学校未能在专业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及就业去向等方面提供精准的定向咨询;学生缺乏对转专业政策的了解,多数学生通过学长、学姐获取转专业相关政策或注意事项,无法从官方渠道获取有效信息,学校对转专业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学生缺乏个人兴趣与职业生涯方面的自我认知,其在选择转专业时较为迷茫,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长期以来,转专业政策更为青睐成绩好的学生,这让转专业逐渐演变出了选拔性质,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欠佳而懈于提出申请。

(三)转专业具有负面影响

转专业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高校通常根据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核定各專业招生计划,转专业学生的流入打破了既定的招生计划,对专业的师资和教学条件配置产生了一定压力。学生转专业后,需完成学籍异动、学分认定、补课规划等一系列教学管理程序,而且往往需要通过课程加选、课程免听等特殊途径解决课程补修问题,会产生较高的管理成本。同时,转专业致使专业发展不均衡。学生通常选择转入就业前景好、教学水平高的热门专业,其受制于生师比、教学资源等条件,反而可能造成学生培养质量滑坡。部分专业转出人数过多可能面临停办的风险,甚至可能威胁到部分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

(四)转专业学生存在适应性问题

转专业成功后,学生需克服学习适应性问题。部分专业跨度大的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缺失,在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外还需补修转入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此外,转专业学生还需克服人际关系适应性问题。学生转专业后需与新班级、新同学、新教师建立人际关系,增加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四、进一步做好转专业工作的对策

(一)以兴趣为导向,构建可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教学体系

1. 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建立招生-就业-培养联动的专业调整机制,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合理控制招生规模。紧密对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培养方案,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推进专业认证,实现专业质量建设的标准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成立在多学科交叉支撑下的新兴专业。

继续推进大类培养,引导学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统筹安排全校各专业课程设置,实现低年级以通识课程为主,少开设或不开设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大类培养一年后,对大类专业满意的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和学习情况更为理性地选择专业。转入其他专业的同学得益于大类通识培养,也可降低补修课程的数量。

2. 完善跨专业选修、辅修、双学位制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打破专业壁垒,允许学生基于兴趣和学习需求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从而增进对目标专业的了解或是增强专业技能。开设辅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为学生提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挖掘学习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制度保障体系

1. 优化转专业制度,降低转专业门槛,精简转专业程序,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转专业的需求。降低转专业学生成绩要求,允许学习困难学生转入更为适应自身发展的专业。增加转专业次数,适应学生在大学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在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现有学生人数等因素的基础上,灵活调控转专业名额。高校在降低转专业门槛的同时,应督促各二级学院根据本院各专业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细则,以实现学生和专业之间更为良性的双向选择。

2. 完善选课管理和学分管理制度,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制度保障。设立免听制度,对于上课时间冲突的课程,应允许转专业学生办理免听,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程知识。设立免修制度,对于自认掌握的知识已经超出或达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转专业学生,应允许其办理免修,以便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制定校外课程学分转换办法,对于因课程安排等客观原因造成转专业学生无法按期完成学习任务的,应允许学生通过Mooc或跨校选课的形式完成學习任务并承认其学分。

(三)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精准有效的专业辅导

1. 加强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聘请专业教师帮助学生科学全面的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就业前景,聘请专职辅导员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特点,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地对待转专业,从而更为科学合理使自身的转专业决策。

2. 科学指导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借用科学的心理辅导、职业咨询和个性测试等手段了解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针对学生的内在动机给予分析指导,针对学生的决策过程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慎重考虑转与不转,正确选择要转入专业。

3. 进一步加强对转专业学生的关怀。重视学生转专业后的情况反馈,包括学习情况、心理情况、人际情况。积极为转专业学生解决住宿问题,创造有利环境使其尽快融入新专业。提醒辅导员和班主任重点加强与转专业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为其在学习计划、人生规划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

(四)以实效为目标,扎实推进招生宣传和专业宣传

1. 加大招生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招生宣传覆盖面,应对各省市区成立由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招生宣传工作小组,准确对接区域需求。利用校园开放日活动、招生宣传手册、校园网、微信号等载体,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招生宣传工作。制作以讲述专业故事、讲解专业知识为主题的招生宣传片,聘请专业教师成立招生宣传讲师团,增进学生对报考专业的了解,降低报考专业时的盲目性。

2. 广泛开展转专业政策宣传。召开转专业政策说明会,通过介绍转入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毕业要求以及就业前景,使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能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职业选择进行理性选择,使转专业真正成为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完善职业规划的二次选择。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全方位公开转专业制度、程序和考核要求,使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能有顺畅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依据信息合理评估自身情况,从而为转专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贺晓兴.教育管理词典[M].海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淑梅.关于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调查及其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1):163-164.

[3]季青,东炜婷,常思铭,等.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9):205-209.

[4]董瑞卿.高校转专业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6):204.

[5]葛焱.农业院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适应性调查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7(9):54-55.

*基金项目:山东省2016年度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立项“山东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与探索”(编号:Z2016Z041)支持

作者简介:申磊(1985-),男,汉族,山东兖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学籍管理与注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