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

2019-09-10 07:22:44杨虎
高教学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供给侧供给侧改革

杨虎

摘  要:高校思政课与其它专业课既有共性,又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知识供给与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形成了供需结构性矛盾,教师供给知识的供需匹配度低、供给质量不高与供给方式单一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主动解决新矛盾,逐步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特点;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141-0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commonness with the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ts unique features. In new era, teachers' knowledge supply contradicts students' need to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 in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which mainly embodies in low knowledge supply of teachers, low supply quality, and a single mode of supp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 foothold ofcourse characteristic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solve new problems, gradually deepen the supply-side l reform i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Keywords: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eatures; the supply-side l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新论断。新时代、新矛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涵盖性、适用性和导向性。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必修课程,要在主动适应新时代、新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课的特点

我国高校思政课作为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既有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共性,又体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一是思政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信仰、道德、情感、理念、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发生作用,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二是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承担着宣扬巩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阐释、宣传统治阶级治国理政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任务,具有明显的科学性、阶级性、政治性和灌输性;三是思政课面向全国本科高校的不同学科及专业的学生开设,具有普遍性、全员性和教育层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四是思政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行”意识,讲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和理论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暨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又具备批判性与塑造性;五是大学阶段处于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稳定、逐步定型的重要时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政课具有较强指向性和培育性;六是思政课教学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规律,讲究学理依据和辩证逻辑,具有学理的科学性和教育的规律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课的特点,是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基础所在,是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遵循。

二、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结构性矛盾,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有机融合与双向互动的结构化过程中完成的,包含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包含教与学两大要素。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供给者角色,是供给侧;学生扮演着教学活动的需求者角色,是需求侧。

当前高校思政课课堂存在著学生获得感低、轻视思政课、睡觉玩手机以及教师教的劳累与学生学得疲惫、教师一言堂与学生不发言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从学生方面来说,是由学生思想观念蜕变、自我意识增强、课堂纪律意识淡化、自我约束能力弱化引起的;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思政课教学中的结构性矛盾,即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供给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供给侧,主要表现在教师供给知识的供需匹配度低、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方式单一。

要改善和解决思政课课堂中的不良现象,提高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抬头率和参与率,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必须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结构性矛盾,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

三、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思政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社会功能为根本目的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

党和国家对德才兼备、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就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奋斗目标。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合格、能不能可靠,关键还得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怎么样。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社会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并非是对当前思政课教师教学现状的否定,更不是对新时代大学生“需求侧”的完全迎合,而是从发展的观点强调思政课教师的与时俱进,寻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发展,甚至是“供给侧”的适当超前发展。所以,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改革,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指引下开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社会功能为根本目的。

(二)思政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必须以深刻解读教材为基础,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融合转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教材是教学的总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整合体。2018年新出版的思政课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教材内容新的时代内涵,更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思政课教师备课要做好备教材与备教学的高度结合,要加强与同行的备课协作与思想交流,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弄通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学理依据与逻辑结构,统筹把握教材全局性、系统性及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做到融会贯通,形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表达语言,不断提高对理论的解读和阐释能力。

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是育人,不能为了讲清楚理论而讲理论,思政课教师要擅于将理论的魅力转化为育人的涓涓细流,通过理论的深刻讲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实现思想的入脑入心。

(三)思政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必须以加强教师自身建设为前提

学高方能为师,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魅力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既要在专业领域求深度,又要在其他学科领域求广度。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打好理论功底,注重知识的不断积累和长期沉淀,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引用典型案例、深刻解剖问题、记清准确数据、讲透理论依据、摆清观点事实的真功夫、真本领。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塑造独有的气质和魅力,要广泛涉列法学、伦理学、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才能通过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把问题讲生动、讲清楚,把理论讲明白、讲透彻,才能引人入胜,让学生信服、佩服与折服。

(四)思政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必须恰当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既要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环节,增加对理论的深刻认识与体验,又要在实践教学中以理论为指导,增强实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实践教学包含课外实践与课堂实践两部分。将实践教学引入思政课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实践教学不能冲淡理论教学的地位。思政课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依据,以课堂实践为基本环节,以课外实践为拓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统一。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导向

对学生而言,脱离了社会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纯理论说教是空洞乏味的。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应当来自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是现实社会的写真,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现实版案例,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时解读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理论解读和分析各种思潮的由来和实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让青年学生在多元化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教师的“解惑”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意识形态、理想信念、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旨在使学生朝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展自己、塑造自己。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目标设置时和教学内容延展中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专业方向与认知兴趣,充分考虑到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六)思政课教学中“供给侧”改革,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增强学生体验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是一个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在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课堂上传统的说教式的知识供给方式已不再具有广泛的市场,更难以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甚至出现了教师感召力、影响力下降,教师与手机抢生源的课堂不良现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灵活变通,既要营造严谨、求实、慎思、蕴含哲理的理论课,又要注意开创轻松、和谐、热烈、充满活力的讨论课。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综合运用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讨论式、视频式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以鲜活的材料、生动的形式呈现,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2]培养学生创新性思考的敏锐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获得,而不关注学生对获得的心理体验;不能只关注知识的获得感而不关注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等方面的获得感。[3]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群体,学生理所应当是思政课的主体,创新教学方法旨在回归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更多思考与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案例和科学的理论魅力中具体地感知和领悟,体验到内在的喜悦、满足、荣誉、尊严与自豪,产生心灵共鸣与思想震撼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七)强化课堂精细化管理,捍卫教师尊严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必须要有效管理课堂,只靠单纯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而放弃课堂管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终究会失去课堂和学生,会将课堂变成独角戏。所以思政课必须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必须关注学生、管理學生,及时纠正课堂不端行为,维护课堂的严肃性和教师的尊严性。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过程的育人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也一样,要在不断适应新时代、新思想的过程中创新与变革。思政课更需与时俱进,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沉下心来、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加倍努力,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为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邱辰禧.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提升研究——结合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2):4-6.

[2]熊晓琳,王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要做到“三个必须”[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61-65.

[3]张英琦,杨志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体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71-7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供给侧供给侧改革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43:34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09:33:2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42:06
论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环球时报(2016-07-26)2016-07-26 09:25:40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8:44:16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环球时报(2015-12-14)2015-12-14 08:3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