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产劳动路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7:22徐群
高教学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徐群

摘  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是最有力的路径之一。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生产劳动实践高度契合,脱离了生产劳动实践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海大学翔英学院在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育人导向,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评价体系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专项经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劳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180-04

Abstrac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f productive labor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ways.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practice of productive labor, without productive labor practi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it becomes water without source,wood without root.The Xiangying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The practice path mainly includes implementing the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perfecting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establishing special fun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duction labor; cultivation

引言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引领着我国人民的行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因此,高校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型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是最有力的路径之一。核心价值观念脱离了生产劳动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从单纯的理论迈入现实的生活。任何社会成员,要真正去践行一种价值观,只有在经历社会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在思想意识中得到确认,接受进而践行为大学生自身的品质,即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辨别和展现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这样的论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①南宋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生产劳动实践培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契合

马克思在充分吸收社会分工学说,具体考察了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大生产,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列宁、毛泽东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育人”理论。列宁庄重地申明:“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②毛泽东在谈论教育工作就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③也反复强调参加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正确之路。邓小平早在1958年就指出“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④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明确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⑤该教育方针在1995年写进《教育法》,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下来。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应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以真实体验认知社会,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实践,在社会大熔炉中获得对社会的真实认知,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改造与提升自我价值,最终实现全面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高校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拥护者、坚定实践者与热情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借助生产劳动的有效实践形式,才能将其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立德树人”育人根本任务的生产劳动契合性。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任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高校大学生的处世准则,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导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积极营建重视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⑥

(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反映一个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一个国家的富强、政治的民主、社会的文明与和谐程度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物质世界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推动人类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一步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更好地学习真本领,提高工作能力,为将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⑦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投身社会实践,在生产实践中,深刻感知我们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切实体会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技术的优势与差距,真实感知关键技术上的差距,真实感受我们国家民主建设进程,真切感受社会中不文明的痛点,切身体会社会中不和谐声音。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不了解工人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辛勤,无从培养与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了解我们国家还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激发爱国报国情怀,努力学习,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不参加企业生产、不参与跨国公司的实际运作,是无法了解国际前沿技术的,更无从知道我们国家真实水平,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进行国情教育,更好培育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契合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得高校大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将书本学到的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感知当下真实的劳动自由度,感知劳动的异化程度,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平等的劳动关系,感受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工人阶级的公正待遇与资本主义条件工人阶级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企业公司按合同办事,遵规守矩,切身体会法治的力量,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知晓工矿企业是讲权利、讲义务和讲责任的地方,这样才能确认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自由不是无边界的,才能使广大大学生做到“心中有法人自律,法在心中行自明”。大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实践,才能感知真实人的关系中存在的马克思笔下描绘“物的依赖性”的自由与自由的生产实践、自由人的联合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由的差距,明确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续奋斗。大学生只有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平等对于社会成员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等级差别传统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晋升渠道,平等施展才华的环境,这样才能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整个社会也才能蒸蒸日上,这种平等重要性的体验只有放在真实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本质是规则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办事要公正,具备法治思维,大学生只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才能逐渐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培育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

(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强调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因素。爱国简而言之就是爱祖国、爱人民。2018年5月2日,習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寄语当代青年大学生,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和笃行”的八字要求,如何去爱国?爱国不能停留在喊口号,说大话,爱国要落实在行动上,爱国必须笃行。在那次座谈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向总书记汇报的宋玺同学,大三时候入伍成为一名侦察兵,先后参与特种大队的各项训练,作为中国海军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中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赴亚丁湾护航,被誉为“国系90后”“红海行动真人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反映了社会成员重要的职业角色品质,也是基本工作态度。个人层面,诚信是人安身立命之根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的信任,虽身处荒蛮之地,也能畅通无阻,如果不守信用,即使在繁华的州郡,也会举步维艰。古代就有曾子“杀猪教子”和 “恪守信用,千里赴约”等范例,教育后人“人无信不立”。生产劳动是群体性活动,大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与企业同事一道学习、劳作,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要与人协作,在生产劳动中同同事打成一片,做到与人为善,与人为伴,在与同事、同行共事、合作中培育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树立“诚外无物”理念。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体验这些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反思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律性的道德规范向自律转化,最终形成“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的道德品质。

二、翔英学院的校企深度合作生产劳动育人探索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神,创新卓越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由上海大学与唐翔千专项教育基金联合组建上海大学翔英学院,培养“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作为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重要基地。翔英学院创新校企联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牵引,实现课程体系整合,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工程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在7年多的建设实践中,探索了多方合力实践育人的办学体系,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立体化的办学组织模式。着力从育人标准、学科支撑、授课内容、教学安排、协同育人、国际化培养等六个方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初步建立了面向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模式,为探索新工科“多方实践育人”创新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10+2+1+3”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10+2+1+3模式安排教学活动。围绕整体的通信系统与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加大专业主干课程生产劳动实践环节比重,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与运用;与上海大学的三学期制有机结合,设计两阶段累计一年的企业培养,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培养第一阶段,通过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并与第二阶段绑定。学生通过在企业实际劳动岗位上参与企业一线核心项目,完成企业课程的学习,体验企业实际环境和基本要求,发现专业兴趣,找准未来专业方向。第一阶段企业培养结束,安排1个学期回校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根据自身未来专业定位,有目标地选修相关专业课程,真正做到“兴趣驱动”,有效提升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为第二阶段的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企业培养第二阶段,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内容均来自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且相关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平台建设

通过上海美维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中兴通讯等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共建“通信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高校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上海市市属高校重点校外实习基地”等联合培养平台。依托平台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及教学资源建设。

(三)优化管理机制,规范校企联合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翔英学院率先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涵盖合作企业遴选、企业岗位发布与申请、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培养过程监督、培养结果考核等关键环节的校企联合培养全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实施办法与要求,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有效保障校企联合培养质量。

(四)以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国际化培养为着力点,培养一批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基础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人才

根据唐翔千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以翔英书院为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全面素质培养课外支持体系,塑造和传承“爱国、创新、国际化”的翔英文化。基于书院整合优秀校友及社会资源,搭建交互式跨界人才培养平台。打造“翔英讲堂”师生交流品牌活动,通过文化育人和精神引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公民素质和人文情怀,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思想,充分激发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相长。聘请优秀校友和企业专家、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生涯规划、国家政策、创新思维等各方面的引导,营造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产劳动实践路径——以翔英学院校企深度合作为例

(一)明确劳动育人目标,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导向

在企业参加生产劳动实践中,大学生要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担当具体的角色,角色赋予一定的身份、分工和职责,由于角色性规定,大学生就会体验到角色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自然而然就会将课堂上学到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生产劳动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凸显出来,在构成教育活动完整性的同时,也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校企联合培育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导向,理应成为高校切实履行立德树人任务必须坚持的举措之一。

在大学生奔赴公司企业参加校企联合培育前夕,学院领导要统一思想,明确育人目标,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贯穿于生产劳动实践的各个环节,所以,在“出征”前要精心筹划一次动员会。在动员会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巧妙融入到“出征”前舆论宣传,舆论宣传起着统一思想、引导发动、振奋人心的作用,动员会可以起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并触发大学生自觉行动,引导大学生在参加校企联合培育过程中认清国情、社情,能够理解和认同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从而积极践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校企联合培育第一阶段结束后要及时召开总结会,给予在校企联合培养阶段中模范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学表彰,做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巩固培育成果。

(二)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保障机制

高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规范引导,形成一套由学院、合作培养单位、学生三方参与,既能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又能明确各方权责明确的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在校企合作培养期间的各项培育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由高校与合作培养单位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达成共识、形成规范,有章可循,确保大学生在岗位上实习;大学生则通过在具体的岗位上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现自己提升综合素质;合作培养单位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允许学生接触公司核心业务,给予大学有挑战性的工作,大学生在接受这些公司核心业务和挑战性工作中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校企联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评价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纳入大学生校企联合培育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可以通过与合作培养单位加强联动,共同制定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培养方案中,引导大学生在参与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合作培养单位做好充分沟通,在大学生参与合作培养过程中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衡量指标,作为合作培养结束后,将学生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作为成绩评定的必要指标之一。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系统,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诚信档案,诚信档案用以保证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提升综合评价体系的引导力。

(四)建立大学生校企联合培养专项教育基金

经费是校企联合培养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血液,高校要设立大学生生产劳动实践育人专项基金,争取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对校企联合培育的资助,高校要不断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建立机制,通过发动校友捐资、产学研合作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探索高校与合作企业的双赢模式,从而多渠道的吸引实践育人的资金投入。从专项基金中专门划拨一部分用于学生赴海外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育,这一点很重要,大学生参与海外企业实习,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比较,真实地感受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从而滋生出“爱国情怀”,只要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挨打”。如,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在上海大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支持翔英学院实施海外企业校企联合培育卓越工程师计划,从2014年到2018年每年捐赠人民币100万元。2019年4月,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决定自2019年起分五年再捐赠注资上海大学翔英学院“翔英学院翔英奖励基金”750万元,用于翔英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奖励作出贡献的师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1.

③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91.

④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1.

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

⑦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