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班级管理理念 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2019-09-06 07:53蒋芳文张盘山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常规管理学科教学养成教育

蒋芳文 张盘山

[摘   要]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班主任要从养成教育、学科教学、常规管理三方面入手,将班级工作由“管理学生学习”向“指导学生发展”转变,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全面发展;养成教育;学科教学;常规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1-0094-02

长期以来,班级管理缺少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评价依据,可以说是育人理念各说各的,教育措施各干各的,教育效果各顾各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班级工作要从养成教育、学科教学、常规管理三方面入手,由“管理学生学习”向“指导学生发展”转变。

一、注重“发展”的养成教育

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所以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要随之而“发展”。班主任要研究新问题,转变旧观念,顺应社会变革,以促进学生发展。

1.变“批评教育”为“行为指导”。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处理学生违纪的过程,也是加深师生间的了解,促进教学双边活动发展的过程。批评教育、检讨反省、书面保证、家长监管等是常用的处理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时常会引发一些问题,进而引起“管”与“不管”的社会讨论。要反思“管”。“管”的问题出在“管”的方式和方法上,出在“批评”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批评”的思想认识上。教育要讲艺术性,对思想幼稚、心理脆弱、行为冲动的学生,班主任要绕过家庭教育、个性特点、社会影响、价值取向等矛盾触发点,巧用“行为指导”。面对违纪的学生,班主任要用正面引导的方式处理,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2.变“督促整改”为“习惯达标”。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常出现在仪容仪表、卫生习惯、体育锻炼、饮食起居等方面,有些问题需要反复督促,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禁止”或“不允许”学生做什么的做法,没有明确学生应该怎么做,所以班主任要变“管理促养”为“指导促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班主任不能高估学生的自觉性。因此要变“督促整改”为“习惯达标”,使学生清楚该如何去“做”,也使班主任明确该怎样去“管”。“习惯达标”的过程就是学生养成发展的过程。

3.变“心理健康”为“思想成熟”。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个性特征的组成部分。积极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消极的思想意识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力,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或心理失衡。如果将学生发育成长中的问题,冠以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标签,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学生在某个年龄阶段(比如青春期)对某个问题(比如早恋)表现出的某种心理特点(比如叛逆),应用“成熟”或“不成熟”进行评价,这样的行为是尊重学生人格、遵循生命规律的表现,能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4.变“经验交流”为“方法提升”。有些學生学习十分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因此这些学生的家长就认为他们的孩子不会学习。有些教师经常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分析学习效果,缺少对学段、学科、学生的学法研究与指导。教学“得法”的教师,都有一套符合学科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学习“得法”的学生,会在无意间走出一条成功的路。一些班级开展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往往停留在交流的层面,没有针对学段、学科、学生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方案。为了巩固交流的成果,就要变“经验交流”为“方法提升”,通过长期指导促进学生发展。

5.变“学习态度”为“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目标不明、习惯不良、动力不足、意志不强、纪律性不好、作业完成不及时、书写不规范等,会被学校、家长、教师归结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定性为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损伤了学生的学习自尊心,会使学生难以接受,进而用“假装学习”来掩盖厌学情绪。新教材在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在学法上突出自主性,在使用中要求尊重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因此班主任可以从“学科需要”的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的学科特长,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习惯,塑造学生的学科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班主任变“学习态度”为“学科需要”,可以正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体现“全面”的学科教学

教学始终是班级工作的重心,是带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引擎,因此班主任要坚持教学第一的原则。

1.学会分解管理任务。班级管理分散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班主任要科学分解管理任务,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将班级事务交给小组长、班委会,让他们依照班级制度,通过民主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重大班级事件上,班主任应履行观察义务、告知义务、监管义务与施救义务,保持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突出学科教学的地位。教学指导是发展学生的核心,若想要通过学科教学来落实核心素养发展,就要把教学指导放在管理指导之上。有些班主任将管理措施与教学方法相提并论,这模糊了学科教学的地位和特点。管理情绪往往左右教学情绪,如果把教学课上成管理课,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削弱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发现学生的学科特长。班主任除了要通过学生的日常活动来观察、评价学生外,还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来评价学生,敏锐捕捉学生的学科特长。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既看到学生的个性特长,又看到学生的学科特长,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突出“指导”的常规管理

1.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在班级管理中,管得太死或放得太松,要么束缚学生的创造性,要么损害学生的纪律性,都有一定的弊端。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参与设计班级发展蓝图,确立班级理念、班级目标,健全班级管理机构,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可用学生的视角观察,借学生的能力管理;采用民主的方式研究班级问题、监督管理过程、完善班级制度;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育学生的自主平等意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常规问题,指导学生养成自省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

2.指导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班主任要依照学校的办学理念,按要求完成职责范围内的行政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学校管理措施。参与学校活动的关键是让全体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的任务。至于参与活动的步骤和方法等,则可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了解清楚,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要全程观察指导,为活动结束后的经验总结做准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可以培养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增强班级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将常规管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班级才有活力,活动才有创新,学生才有发展。突出“指导”的常规管理,能使班主任的班级工作越干越轻松。

只有从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关注全体学生,班主任才能回归学生群体,融入学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发现养成教育、学科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指导学生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探寻其中的规律,有效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常规管理学科教学养成教育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策略的分析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浅论师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常规管理中提升师德师能研究
让管理更有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