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

2019-09-05 09:43朱铭磊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单独招生(以下简称单招)考试作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招生办法的重要举措,让更多人享受到了职业教育的红利。随着单招学生在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所占比重的逐渐增加,就业力成为促进单招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单招学生存在对就业的关注度不够、参与就业力提升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逃避就业倾向突显等问题。针对上述单招学生的就业现状,本研究提出了实施“起航工程”、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优化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全过程帮扶体系等措施,以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就业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就业力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稳定和扩大就业问题指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刻不容缓。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有1418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据高校毕业生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进程,高职院校肩负着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神圣使命。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河南省作为生源大省.2010年,有4所院校开始试点单招考试。2019年,实施单招的院校(部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只招录专科层次学生)达到87所。单招政策实施以来,省内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单招学生在整个年度招生计划里占据了较大比重。然而,这部分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顺利就业。由于就业力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涵盖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且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和身心素质发展等都对就业力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针对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行为习惯特点,构筑多维立体的培养体系,增强其对就业的关注,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就业工作的稳步开展。

一方面,笔者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得到研究就业力的各类文献共计1052篇,而针对高职院校单招学生这一群体开展就业力研究的文献仅有187篇(截至2019年3月7日)。可见,当前我国仍急需开展对这一学生群体就业力的调查与研究。另一方面,自国家实施单招政策以來,未经过高考筛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给高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在单招的背景下,结合当前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努力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力的内涵

(一)就业力概念

“就业力” (employability) -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在引入我国时也被译为“可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对学生群体而言,就业力是指学生在经过一系列学习、锻炼过程后在就业时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人的优势能力的内在表现,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

(二)就业力的分类

按照就业主体的角色,就业力可分为:第一,学生的就业力,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课余活动锻炼等完成就业力训练,从而在毕业后掌握相关技能,实现成功就业的能力。第二,求职者的就业力,主要指求职者通过工作积累的经验而完成相关就业力提升训练,以提升工作稳定性的能力。依照单位要求,求职者的就业力可分为:一是初入职场时必备的就业力,如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倾听和理解、积极处理抱怨、解决各种投诉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在职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当具备的拔高性就业力,如准确预估业绩、高效处理突发问题等能力。

(三)就业力的具体内容

就业力的培养要紧贴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一般来说,就业力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一职业应具备的必要技能。专业能力是能力培养中最基础亦是最重要的能力,是影响就业力的主要因素。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体系、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等。第二,适应能力。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法则。就业的成功与否直接受到适应能力高低的影响.适应能力是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和口头)、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第三,竞争能力。竞争能力又叫竞争力,将直接影响求职效果。竞争能力在就业中起支撑作用,是就业成功的重要力量。竞争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营销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第四,情感智力。情感智力主要指人们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鞭策自身进取,并管理自我情绪和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情感智力是就业进程中不容小觑的重要能力,有时甚至比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智慧更为重要,会直接影响就业进程与事业成功。

二、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河南省多所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部分高职院校还开设了创业培训和创新创业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对创新创业以及就业的需求。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但由于这些课程的课时偏少且多限于课堂教学,创新创业课程没有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等,学生比较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同时,许多高职院校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之间缺乏畅通、有效的联系与沟通,不能将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信息、招聘条件等及时传递给学生,从而导致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部分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对就业的关注度不够。以2018级单招学生为例,这些学生大部分为“00后”,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浸润下的新生代更加热衷于社交活动,人际交往比较网络化。高职院校低年级单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等关注较少。

第二,学生参与就业力提升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更多的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市场,文化衍生品折射出来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一些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也受到了生活阅历等的限制,很容易受到某些功利化思想的侵蚀。再加上崇尚自由、渴望表达自己意愿、不愿受到外界限制的特点,他们对校内举办的一些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讲座或者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校外实习、实践活动的热情也低于可获得证书嘉奖的其他文艺类活动。

第三,学生逃避就业倾向突显。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大三学年的上学期伊始(9月初),诸多用人单位蜂拥而至,都想争夺应届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這些企业的到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上门一站式服务。但是,毕业生主动应聘的人数并不多。调研数据显示,郑州白沙职教园区5所高职院校自2016年起,专升本报考学生人数均大幅上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厅放宽了报考条件,另一方面是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目标不明晰,他们不急于就业,以升学深造为由逃避就业。

第四,学生观念改变,“慢就业”现象突出。近年,在应届毕业生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比较突出。这样的现状一方面体现在同一时间的就业数据统计上,以郑州某电力类高专为例,机械类专业第5学期末签约率2015年为70%.2016年为63%.2017年为56%.2018年为45%.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在“慢就业”群体中,有的学生是理性就业,谨慎选择,也有部分学生则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对前途一片渺茫不知如何就业。从成因来看, “慢就业”主要是由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以及毕业生就业力不强等因素引起的。

三、因势利导,高职院校提升单招学生就业力的措施

(一)实施新生“起航工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单招新生入学以后,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面对专业认知、学习模式、社团活动、生涯规划等全新的大学元素,难免会陷入迷茫。如何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实施新生“起航工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起航工程”的目标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通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活动,帮助新生树立目标,明确责任,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业,激发新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尽快转变角色,以昂扬的精神面貌迎接全新的大学生活。 “起航工程”具体可以围绕入学适应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大学规划教育、宗教政策教育、资助政策和诚信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七大方面进行。

(二)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等是学生求职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就业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做到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才能成为真正的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4年,学校开始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由校系两级组织实施,各类活动分活动创建、活动审批、活动预告、活动组织和活动认证五个环节开展。所开展的活动分为公益活动与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四大模块。通过多年的实践,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实现了活动参与的全员化,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了校内外育人资源,强化了社会认同;全面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层次,实现了活动品牌化。

(三)优化实践育人平台,打通校企对接“最后一公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近年,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形式也得到不断拓展。产教融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校企合作双赢效果愈发显著。在实践育人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团队投入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大二暑期开展与专业相关、就业见习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职场,接受历练。这样的举措可以达到企业认可学校学生综合能力、毕业生缩短职场适应期、学校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的三赢局面,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四)建立全过程的帮扶体系,无缝助力就业力提升

就业力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业力的培养是一项动态性、系统性、全方位的工程,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广。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就业帮扶要贯穿始终,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有关院系等部门需通力协作,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帮扶机制,避免出现就业帮扶信息滞后、就业帮扶时间拖延、就业帮扶模式单一、就业帮扶流于形式等现象。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学校一院系一专业一班级四级帮扶网络,推行全员帮扶,以形成全校齐抓就业的良好局面,同时要组建家校联系工作群,定期向家长发布就业信息、学生就业数据动态和求职择业技巧等内容,促使家长参与就业帮扶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蕾,康乐.大学生就业力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18,(6).

[2]朱以财,朱铭磊.职业指导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力的路径选择[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3).

[3]刘英华.就业力视角下的大学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责编:清 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