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英
摘 要: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与实施奠定了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又助推了文化自信的实现。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与创新进行的探讨,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分析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探寻可能的破解路径,可以为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内驱力,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达成共识,这也是义化本源价值和功能属性的回归。文化自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助推了文化自信的实现。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课程体系融入方面较为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的重要渠道。近年,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从政策、资金、人员配置等方面对高校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不仅营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而且着力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网络新媒体技术运用、理论宣讲及校园社团活动等方面全力推进。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课程体系融入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还不够充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话语表达方面呈现不足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教育属性,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加之政治性用语对表达准确性的要求更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之中就具有一定的严肃性,用语可能较为生硬。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表达方面也容易出现用语教条、呆板,表达方式生硬等情况,需要教育者努力将表达文化自信的话语通俗化、生活化。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创新需要把握几个基本前提:注意把握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政治的基本站位,注意把握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话语解读的规范性,注意在不断继承和借鉴中对原有话语方式进行转换和创新,注意面向话语客体的客观实际和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实践方面略显薄弱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内外凸显了“政治性”和“理论性”的主题和内容,而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传播和发展方面略显不足,在实践教学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就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性的讲解和理论上的阐述,但学生如果在实践中缺乏生动而深刻的体验,不太容易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现有的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涉及文化自信方面的主题,但这些主题无法充分地呈现于实践,对学生产生文化自信认同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探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未能充分凸显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和能力的教育,这相对削弱了对学生人文传统的教育。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化人文传统教育的指引政策,但部分高校领导者没有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义化的精髓了解不深,對其时代价值没有准确认知和深刻发掘,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受教育者,一些高校学生也没有从心理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认同,更不要说继承和弘扬了。
(二)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地位略显不足
始终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导向,必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指导,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认识不同的文化,不断开阔个人的视野。然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也导致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当前,西方的一些文化和思潮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会更广泛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如果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底蕴较为薄弱,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可能会产生盲目崇拜和推崇西方文化的倾向,这也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相关教育者对文化自信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政治素养方面的教育,相对轻视人义精神方面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均难以更好地显现文化自信的内容。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相关的知识点闪现在相关章节之中,但这些知识点不成体系或其主线不突出,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前,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充分地从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引导角度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然,也有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这种文化层面的深层次价值导向的问题,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方面尚有不足。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上的认识,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上的认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具体操作层面必须直面的问题。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将文化自信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重要基础。将文化自信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从丰富教学内容上着手,要引导学生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文化自信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的伟大斗争中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和不断探索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依旧严峻,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新的渗透形式和变化。坚定学生爱国主义信仰,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事关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树立文化自信深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教学全过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进教材,生动活泼地进课堂,融会贯通地进头脑,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与认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文化导向相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贴近学生、实实在在的案例或体验活动,提升青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的转变
情感共鸣是文化自信形成的逻辑起点,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在知识性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义化认知和感知。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他们的情感认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是产生价值认同的前提,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作为铸魂育人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情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近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加强,但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教师简单采用“大水漫灌”的教学方式,致使一些学生不愿意上课、不认真听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供给与个人需求、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情感共鸣产生价值认同,真正解决好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同时,教师也要用学生习惯的、接地气的话语以及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述、表达,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能接受,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举措让学生既当“听众”,又当“主角”。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教学内容会自然而然地入学生脑、入学生心。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自信的实践平台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多层面、多视角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和价值所在。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就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开展高雅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创新,是强化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发展特色,大力开展“国学讲堂”“诗词朗诵大赛”“书画作品展”“礼仪知识讲座”等,将高雅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夯牢他们坚持文化自信的信心和决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要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内容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如学生干部培训、读书月活动、主题班会、辩论赛、话剧表演、签名活动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切实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台,拓展文化自信传播渠道
新形势下,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者要善于借助融媒体传播平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要切实做好传统媒体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当今时代,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打造文化自信传播平台,要积极占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善于学习、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互联网+”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势,又要研究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快捷、互动的优势和特点,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同时,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也要积极探索适应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比如,他们可以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回应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情怀、更有温度,从而做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此外,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也要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生产更多内涵丰富的优质文化产品,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义化精品,打造文化校园、书香校园,使更多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更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编:清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