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胡鹏
摘 要 《影响的焦虑:基于新媒介影响的阅读考察》是一本探讨21世纪新媒介影响下的大众该如何阅读的学术专著。文章对该书的多学科视角进行了梳理,对新媒介影响下的阅读焦虑进行了追踪和剖析,最后指出,该书虽理性面孔较为突出、生动性略显不足,在校对方面也存在微小瑕疵,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普及阅读知识、指导阅读推广实践的有用之书。
关键词 阅读焦虑 书评 阅读
分类号 G256.4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7.003The Exploration of Reading Anxiety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Book Review on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Reading Study Based on New Media PerspectiveZhang Xin, Hu Peng
Abstract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Reading Study Based on New Media Perspective is an academic monograph discussing how to rea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ading anxiety influenced by new media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then concludes that despite the book is more rational and less vivid, as well as some flaws in proofreading, it is still of great use in popularizing reading knowledge and guiding reading promotion practice.
Keywords Reading anxiety. Book review. Reading.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018年暑假,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读到了一本阅读学领域的新著——《影响的焦虑:基于新媒介影响的阅读考察》(以下简称《影响的焦虑》)。该书作者杨沉,滁州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杨老师虽只是一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普通馆员,却有着独特的学术触角和和学术洞察力,在书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专业能力。在《影响的焦虑》 一书中,作者以系统性的研究视角,对于21世纪新媒介影响下的阅读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阅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媒介的焦虑”“阅读的论与争”“阅读的镜与像”“阅读的焦虑”“阅读问题透视”“阅读能否返乡”等六个方面,按照历史溯源、理论观照、镜像剖析、问题归纳、回归建构的逻辑思路,将阅读放在了阅读学、传播学、媒介生态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点上,对阅读进行多角度的观照和审视[1]3,剖析其“与时代精神、技术变革的关系,探究推进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的路径”[1]97。其中有关阅读焦虑的研究部分,极具新意也最吸引人。基于笔者的学术研究兴趣,本文尝试从“阅读焦虑”出发,通过对该书多学科研究视域的梳理,从阅读焦虑是什么、阅读焦虑成因、阅读焦虑消解有效路径、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该书所具有的特色、贡献及其需要完善之处。
1 多学科视域下的跨界融合书写
近年来,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学科之间、技术之间、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现象越来越显著[2]。交叉學科的概念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自20世纪50年代起迅猛发展[3],互联网移动通信及数字信息技术引发信息洪流,学科呈现互相结合的趋势,多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在科技进步与社会转型中,交叉学科顺应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学科之间广泛交叉,各自寻求新的增长点。《影响的焦虑》 作者灵活运用多学科视域进行写作,符合新媒介影响下百花齐放的阅读环境,能更好地考察阅读焦虑的成因、表现与解决途径。书中列举主要参考文献84篇,笔者登录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逐篇进行篇名精确检索,得到检索结果。运用页面上的“分组浏览”功能,在其中选择“学科”选项可以清楚地观察文献集合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布,有助于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加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如图1)。
84篇参考文献分属22个学科门类,图1统计总量为91,这是因为其中有7篇同时从属于不同学科。如《智能手机使用中的人格分裂及其文化归因》同属“社会学及统计学”与“电信技术”两大学科;《超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 《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同属“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两大学科;等等。参考文献的复杂交叉性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结构和高超的信息驾驭能力,也从另一方面生动地说明了当今社会信息环境的丰富多样、斑驳陆离,这样的环境极易让人无所适从,产生阅读焦虑。
2 阅读焦虑及其成因
阅读焦虑是发生在阅读领域的焦虑,分为两种:一是产生于阅读主体具体阅读实践过程中的个体性阅读焦虑,一是来源于对当下阅读文化现象和国民阅读现状的文化反思和哲学追问,被称为社会性阅读焦虑[1]102。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阅读媒介的普及带来阅读环境的变化,面对泛滥成灾的信息洪流,每一个阅读者或多或少都会经历阅读焦虑。这焦虑,既是对个体无力掌控阅读数量与走向的焦虑,也是对技术依赖的焦虑,更是对现阶段阅读社会环境的焦虑。《影响的焦虑》作者敏锐觉察到这一现象,在书中尝试融合精神分析学“焦虑信号理论”、认知心理学相关焦虑理论以及生态学理论,从不同学科和知识交叉点上对阅读焦虑的概念、理论模型、发生机制及其启示进行了全新观照和审视[1]4。通过改善阅读个体的情绪体验,构建阅读生态平衡,最终在社会文化宏观层面重塑阅读信仰,达到文化传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目的。
2.1 媒介变革下的阅读范式演进
“范式”一词来源于希腊文,1959年被引入科学研究领域,指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认可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4]。而阅读范式是指在某一时期里我们对“阅读”这一特定对象的总的基本看法,每当媒介变革时,这一看法就会产生改变,引发阅读焦虑,从龟甲兽骨、竹木简牍、羊皮纸卷发展到纸张、光盘、胶片,再到电脑、智能移动阅读终端,概莫能外。
《影响的焦虑》 作者写道:“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以网络和比特为表征的新媒介阅读在当下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影响的忧虑。人们担忧,网络媒介架构对文本呈现方式的改造,尤其是图式化、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会导致阅读者情绪浮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弱化,缺乏创造力……”[1]55
媒介环境学派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不仅是物理形态的介质,它还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通过特定的机制作用于受众,对人的感官、认知和情感产生巨大影响[5],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更是提出“媒介即信息”理论。新媒介生动诠释了作为物质结构及其特性和符号形态的媒介如何在阅读这一开放系统中,实现信息的传播流转,塑造出具有新型阅读观念、阅读行为、阅读喜好和阅读范式的阅读者。人们的阅读心理随之展现不同的特点,在演进的过程中,焦虑心理成为主流。面对新媒介划出的新尺度,不同的感知-符号环境下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什么信息会被屏蔽、可能被扭曲都有先在的规定,人们无法获得传统阅读中的有序想象空间,从而迷失在声光电等富媒体超文本的无节奏多维空间中。
2.2 网络阅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网络阅读是学界近年的研究热点,对它的探讨方兴未艾。作为信息传递的新载体,网络对阅读者的感官进行刺激,激烈争夺阅读者的注意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1]13。”作者在书中也指出,海量的冗余的网络信息令阅读者面临选择和获得的困难,导致焦虑的产生。
信息过剩的本质是相对于传播能力而言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一种无力感亦即焦虑感,成为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障碍。网络上充斥的大量无聊乃至虚假的垃圾信息,让我们越来越丧失对自己注意力的控制能力,甚至形成一种强迫的力量,导致自控力较低的人群被迫在网络上过多地使用注意力[6],造成注意力的单质化、快餐化,最终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生理状况和紧张、烦躁、忧虑等心理反应,这些症状即阅读焦虑。
2.3 阅读效果差强人意
《影响的焦虑》作者认为,“业界对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的争论,对浅阅读的否定,实际上是对阅读效果的焦虑,直指阅读的功效和價值实现[1]16。”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取决于阅读者的阅读目的、阅读方式、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导向等,而虚拟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里,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让人们几近忘乎所以。与此同时,经济转型期后现代主义思潮泛滥,深受多元化价值观、消费主义影响的人们理想信念淡漠,表现出价值取向的唯功利化,严重干扰了阅读效果,急功近利的浮躁阅读引发焦虑。
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价值观扭曲了阅读效果,阅读本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对人的精神气质产生影响,进而提升认知水平,于不经意中实现现实利益,本末倒置的阅读让人欲速则不达。而功利性阅读古已有之,可谓阅读者的原始驱动力之一,人们总希望从阅读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达到求知释疑或休闲娱乐的阅读效果。过分的功利,急于求成,会让人脱离阅读的本源,一时达不到目的就质疑阅读的效果,从而影响阅读固有的成效,形成恶性循环。相对于深度阅读的理性构建过程,浅阅读欠缺思辩精神,不需要耗时费神的反思和求证的特点让心态浮躁的阅读者趋之若鹜,而大量简单感性的网络信息直接作用于阅读者的感官,使阅读者获得瞬间的满足和愉悦,强化了阅读者追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效果的愿望。成功学、考研考证等内容占据阅读的主流,而现实中成功者终究只是少数,差强人意的阅读效果让人无所适从心生焦虑。
3 阅读焦虑有效消解策略
2018年8月底9月初,我们结合《影响的焦虑》书中内容,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就阅读焦虑问题对前来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特藏室阅览的学生进行了非结构性访谈。20个工作日的访谈共调查学生57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7人,可以排除性别因素对心理状况的影响。由于调查目的单纯,我们没有采用严肃的“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心理学专业测量工具,而采取轻松自然的非结构性访谈,结合本书引导话题方向,鼓励被访者自由发表看法。被访学生中有48人认可自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阅读焦虑现象,占比84%,说明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有研究的必要。对于怎样解决阅读焦虑,学生们提供了自己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如图2)。
图2中,缓解阅读焦虑方式中名列榜首的是运动、听音乐。运动可以消除体内导致焦虑的化学物质,音乐可以使人放松身心,这是缓解一般性焦虑的好方法,但我们认为这一方式治标不治本,只能减轻焦虑症状。而紧随其后的刷手机、打游戏、看电影、看网络视频等方式体现了数字化环境下大众对媒介/技术的依赖,这种依赖不利于平衡现实与虚拟世界生活,很多时候饮鸩止渴,反而可能加重焦虑情绪。心病还须心药医,针对阅读焦虑这一特定对象,我们有必要探讨更为合适的方法予以推广,《影响的焦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消解之道,从源头调整信息的刺激强度,提高阅读者自我效能感,构建阅读生态系统的内外平衡,能有效缓解阅读焦虑。
3.1 “人性化”整合,达成媒介资源优势
焦虑来自数字化阅读环境中碎片化阅读、影像阅读、消费性阅读、信息节点增多等对阅读者的不良刺激,几何级数的信息压迫和超文本带来的众多岔路口让人眼花缭乱,以致心生恐惧,引发识读、理解、记忆、传输焦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媒介是人类的对象物,必须体现人的目的和自由。以人为中心,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文字与影像、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可以生成“积”的综合效应,实现阅读最大化[1]25。
从人本主义视角看,媒介的发展走向是产生更加符合人性需求的形式[7],但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其进化的历程,初始诞生时总会表现出某种不合人性的混乱。媒介具有联系社会、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等功能,新媒介的交互开放性能包容更多表现形式,在无边界的网络世界中理应大展身手,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呼唤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优势互补,以丰富的文本呈现形式为阅读者提供人性化的阅读体验,获得心灵的轻松和愉悦。“读图时代”里,影像弥补文字的扁平化,模拟与还原现实世界生动、立体、感性与具象的特点;网络超链接技术打破纸本印刷的局限,容许阅读者摆脱作者或编辑设定的阅读路线按照自我想象进行扩散式自由阅读。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技术融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整合重组带来的将是伴随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的深度阅读,也能保持阅读过程的连续性,更有可能突破功利性阅读的樊笼,重建大众的阅读自信。
3.2 加强素质建设,提高受众自我效能感
阅读效果取决于阅读者浸润文本之中的程度,只有与文本交流成功才能发挥出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阅读焦虑的产生与阅读者无法把控文本息息相关,提高阅读者素质唤醒其自我培养的主体性是解决阅读焦虑问题的重點。培训大众基本阅读技能,使阅读者具有相应认知建构、知识体系、艺术品位以及媒介信息素养,在面对信息环境中的纷繁复杂刺激时能保持清醒头脑;关注大众心理能力建设,培养阅读者具备自控力、专注力、执行力,并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从而不至于在阅读中迷失自我,完善自我效能感,对抗可能会有的焦虑情绪。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性自我把握与感受,与焦虑呈负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焦虑被唤起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则越大。就阅读活动来说,主体能力越强,自我效能感就越高,有着成功经验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没有成功阅读经验的个体[8]。成功的阅读经验来自于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深刻把握,通过阅读活动达成自我的阅读目标。提高阅读者思想素质,使其产生强烈阅读动机,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有决心克服困难;提高阅读者文化素质,使其有能力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以提升目标任务完成的自我效能感;提高阅读者心理素质,使其具有积极归因思维模式,避免消极归因引发能力焦虑,从阅读技能和努力程度上探索成功的阅读经验。阅读者素质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良性互动,素质越高越能在阅读中获得自信和快乐,反过来,在阅读中自我效能感越强越有利于提高阅读者素质。
3.3 接受美学理论在缓解阅读焦虑中的应用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作者突破了传统阅读认识论,在理论高地上引入接受美学,不再把阅读者的阅读行为简单地视同为一种被动机械的信息接受过程,而是阅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可以说这种新视角的确立能有效缓解阅读焦虑。
(1) 宣传科学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创立人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核心观点,“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9]。对于当今网络阅读,大众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期待视野”,譬如把所有的上网行为都视为阅读,又譬如先入为主地认定网络阅读就是没有思想的浅阅读,从而在信息超载的状态下引发阅读效果不佳所致的焦虑,浅表化阅读模式不断加重着这种焦虑。科学的期待视野能帮助阅读者理解和吸收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规避超文本阅读方式的弊端,进行全神贯注的深入研读,在知识的获取中得到心理满足。
(2) 找出阅读材料的未定性。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这种未定性是由文本中存在的意义“空白点”和“未定点”共同形成的,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意义阐释的空间[1]93。阅读焦虑之所以产生在于对阅读材料确定性的预先判断,先入为主地把材料视作具有固定意义、指向的信息,以致在阅读中难以理解,产生焦虑。而阅读材料本身可以经过阅读者个人阐释成为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新文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者完全可以驰骋想象,找出阅读材料的未定空白点进行创造性理解、补充,形成双向循环信息互动模式,营造出自我易于感知的阅读空间。在这一动态信息建构过程中,阅读者充分享受到阅读自由,信息与自我生命体相结合有利于放松心情。
(3) 唤起阅读者主体意识。数字互联时代,大众被无限增长流动的信息洪流裹挟,被动地接受信息就会成为机器与他人预设程序的俘虏,在信息巨浪中产生阅读焦虑,倡导主体保持判断力和自主性,塑造真实自我的阅读行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网络超文本结构闪速而跳跃,文字与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容易扰乱阅读者的注意力,使其在纷繁、梦幻的信息氛围中难以凝神静气沉下心来。重视阅读者的主体性精神刻不容缓,我们提倡人文纵深阅读,追求阅读的终极价值,一点点去观察、探索信息的本质。在阅读过程中随阅读材料的内容不断调整思维,进行自我锻炼和提高,达到让阅读材料(客体)为阅读者(主体)服务的目的。增强认识,避免沉溺于网络带来的视力下降、浑身无力等生理异化现象和思维混乱、抑郁淡漠等心理异化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3.4 利用网络阅读的非线性特征,构建阅读生态系统平衡
网络超文本的基本单位是包含文字、表格、图形、音视频、flash动画等的节点,超链接方式有条件把各类格式的信息紧密结合,立体化呈现,形成良性循环的双向乃至多向交流,从而使阅读者、阅读材料、媒介和阅读环境构建出生机勃勃的阅读生态系统。作者敏锐地察觉到优质阅读生态系统在缓解焦虑上的重要作用,在书中提出了新媒体阅读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中,线性、星状、树状和网状阅读生态链有效实现了信息的畅快传输,多元化流转渠道能满足阅读者不同类型的阅读需求,系统本身表现出强大的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自我调控、自我修复能力。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外部环境的感受状态,利用新媒介技术完善和促进阅读生态平衡,人性化操作有利于阅读者的和谐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改善阅读界面和阅读制式,减少其对人视觉的不良刺激,提升阅读体验;优化信息结构方式和信息流转模式,减弱对阅读者注意力的过度掠夺,降低阅读者对网络的依赖,提升阅读者素养和主体能动性[1]93。阅读生态系统中信息节点质量的优化,有力提升了阅读者综合素质,而每个个体以身作则,端正态度投身到阅读行为中去,将向周围人群传递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影响和带动他人感受阅读的价值与喜悦。在动态平衡的阅读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基本相当,符合人追求平衡的心理倾向,阅读焦虑具有明显的情景化特征,环境刺激的弱化会增强阅读者的自信心与效能感,达成阅读者的自我内在平衡,有效消解阅读焦虑。
4 结语
《影响的焦虑》 的特色在于從多学科视角入手,在多种理论的框架下展开系统性研究,对阅读焦虑理论、概念、类型予以界定、区分,剖析形成原因,给出消解策略。缺点是校对不够严谨,个别地方出现疏漏,如把“王伦信”印为“王信伦”(P8)、把“有所不同”印为“所有不同”(P10) 等。同时本书侧重于学术表达,行文过于严肃,在普及性方面有待加强案例的趣味性。瑕不掩瑜,本书对于阅读焦虑等问题的系统思考极具学术价值,为把握新时代的阅读现象、阅读本质以及阅读推广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周菁齐,徐草.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农村县级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探析:以杭州市萧山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6):74-77.
罗珉.德鲁克的效能与效率理论解读[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1(1):29-35,96.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EB/OL].[2018-03-20].http://www.gdqy.gov.cn/gdqy/202bmwj/201704/b775ec5697b4446c9624521c9e3d9119.shtml.
李娜.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之探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8.
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自评估报告[EB/OL].[2018-05-27].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7e2220102wzqr.html.
苏海燕.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2):52-55.
于平,傅才武.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新发展:文化部相关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出台答记者问[EB/OL].[2018-05-27].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11/06/nw.D110000renmrb_20171106_4-09.html.
冯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91-102.
蔡冰,熊剑锐,韩继章,等.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6):75-81.
陆海.以“读者满意”为目标构建图书馆服务运行机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30-33.
董乾枫.图书馆服务监督机制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253-254
杨永恒:精准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EB/OL].[2018-03-20].http://www.sppm.tsinghua.edu.cn/jsfc/26efe489518a832f01519ecb0ec50008.html.
殷红燕.广东流动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29(1):51-54.
程应红.论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3):72-73,92.
李世海.构建图书馆品牌文化浅谈[J].医学情报工作,2004(4):281-282,290.
李黎.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积极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8):151-152.
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5):4-13.
刘翠芹.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满意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周宇麟.公共图书馆营销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