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变革之路

2019-09-03 02:02李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形式主义

李平

摘   要  学校仪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学校仪式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形式主义严重;功利主义倾向过剩,缺乏人文主义关怀;仪式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德育功能弱化;活动设计只关注学生,存在教师自我身份的缺席现象。因此,需要对学校仪式教育进行变革:统筹安排,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杜绝功利化的目标追求;开展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仪式活动;活动设计注重师生的共同在场。

关键词  学校仪式教育  价值功能  形式主义  行为规约  功利主义

学校仪式作为一种不平常事件,镶嵌在学校日常生活之中,人们赋予它一种文化符号,在它稳定而有序的形式之下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功能,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学校成员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校仪式具有象征性的特征,象征着旧的结束与新的开始。仪式教育使学校教育由静态的理论说教向动态的行为激励转变,通过一定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动作来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在内心驱动力与非强制性动力的驱动下,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多种复杂关系。仪式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成长历程,体悟生命成长的过程,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分析当前学校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塑学校仪式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学校仪式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学校仪式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一是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很难在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二是功利主义倾向过剩,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倦等情绪;三是仪式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德育功能弱化;四是活动设计只关注学生,存在教师自我身份的缺席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价值功能。

1.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形式主义严重

仪式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行为模式、权利实践及社会操演,具有程式化、定型化的特征,程序化的性质又赋予其权威性的特征。当前有很多学校开展的仪式活动只注重形式的多样,较少考虑其传达的“精神内核”。如果学校在进行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对其传达的意义不进行有效表达,就很容易给学生留下墨守成规、单调重复的印象。部分学校在仪式设计中用处理事务性工作的态度来进行仪式设计,对仪式所要表达的教育意义和隐喻的德育功能认识不清,将仪式设计视为一种程式。具体来说,对一些仪式性活动的主题彰显、内容安排、教育实效及文化氛围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一些礼仪性活动的习惯性养成、生活化延伸、常态化管理等方面重视不足;有些学校尽管认识到了仪式的教育意义与德育功能,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组织安排不科学、现场氛围不庄重、技术保障不到位、程序操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还有一些学校非常重视升学、考试等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对学校仪式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的仪式活动只要场面隆重、环节完备、程序到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以上这些错误的做法与行为很容易产生空有形式而无实际效果的走过场现象,导致仪式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在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1]。

2.功利主义倾向过剩,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学校仪式教育是一种集体在场活动,具有浓厚的群聚色彩,参与人员、地点、时间等的集中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构筑了师生的集体记忆,使学生对集体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学校领导在进行仪式教育设计时,不仅要精心策划学校仪式活动、提升其蕴含的教育意义,还要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以此来发挥学校仪式教育创建和谐校园、凝聚师生情感的重要价值。然而,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一些仪式教育存在严重的工具化倾向,有些学校开展仪式教育活动是为了装点门面、制造声势,以此来追求学校领导自身的名利和展现领导权威,还有些学校在仪式教育设计中将学生的意愿与需求抛在脑后,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仪式活动成了装点门面、烘托气氛的“道具”。毋庸置疑,功利主义倾向的学校仪式教育不但不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历程,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厌倦等情绪。另外,还有一些学校的仪式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将学生置于旁观者的位置,忽略了其具有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导致仪式教育活动中师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互动,教育效果甚微。

3.仪式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德育功能弱化

很多学校仪式活动的某些环节在程序化的规定下不断被固化,然而,在学校仪式活动逐渐趋于稳定的同时,学生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些学校在开展学校仪式活动时严格遵守规范标准,没能从实际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导致仪式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很难让学生达到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可。在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很多学生能够借助各种媒体来了解和观看国内外形式不同、类型各异的仪式活动,有些学生自己也参加过多种仪式活动,以及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价值的选择与判断,这让学生对学校仪式有着自己的主张与看法,而学校仪式活动原本具有的德育功能逐渐被弱化。具体来说,学生会用审鉴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各种仪式活动,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潜意识里对这些仪式进行比较,不会轻易认同。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自己见过世面,而对学校的仪式活动进行有“个性”的点评,这会在思想上對朋辈群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有些学校在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没能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使一些仪式活动徒有其表,实际教育效果较低[2]。

4.活动设计只关注学生,存在教师自我身份的缺席现象

教师是构成学校仪式活动的有机主体,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兼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身份。首先,教师作为“自我”身份的存在,在仪式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接受仪式行为规约、产生仪式情感体验、感知仪式文化熏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形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还在向学生示范和传播学校的价值文化与教育理念。其次,教师作为“他者”身份的存在,在仪式教育活动中主要扮演三种角色。一是设计者,教师在学校仪式教育中不仅要担任代表学校育人特色与文化传统的仪式活动的设计,还要担任代表班级文化特色的仪式活动的设计;二是组织者,为了保障仪式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教师来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三是评价者,教师要对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表现及活动后的变化进行评价和判断。然而,在现实的学校仪式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扮演着“他者”的身份,并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其职责,却在仪式教育活动场域中“遗忘”了“自我”身份的存在。学校仪式活动是为学生定制的,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排除了教师,这导致教师“自我”身份的“被动”离场。同时,在仪式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倾向于认同仪式符号权力,缺少对自身行为的审视,造成教师“自我”身份的“主动”离场[3]。

二、学校仪式教育的变革之路

当前我国学校仪式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变革,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进行统筹安排,内容与形式得到统一

仪式教育不仅要有多姿多彩的形式来表现,还要有丰富、充沛的内容来支撑,在开展学校仪式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形式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在安排仪式教育时要使仪式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性质匹配、承载力一致。首先,性质匹配方面,仪式活动形式的设计要以具体的教育内容为依据,而教育内容的安排要考虑仪式活动的形式。如纪念性的仪式活动往往具有庄重性、政治性等特点,在参与仪式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严肃的心情,如果活动设计具有庸俗性、娱乐性的特点,则就破坏了仪式的主题氛围与目的;如果在欢快、愉悦的仪式活动中设计一些过于庄重、严肃的主题,则会使活动现场出现沉默、冷却的现象。其次,承载力方面,仪式活动形式要能够承载能力范围内的教育内容。如果在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式负担的教育内容超过了其自身的承载力,就会产生教育内容大于仪式形式的现象。如学校开展的学生成人仪式教育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悟生命的成长,实现新角色的转化,如果在此仪式活动中过多摄入政治教育,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相反,如果教育的内容小于仪式形成的承载力,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从而产生形式化的倾向[4]。

2.杜绝功利化的目标追求,体现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学校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场地之一,承担着“成风化人”的重任。然而,当前有很多学校不仅没能有效发挥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功能,还存在严重的文化缺位现象,导致学校仪式教育活动“形式化”现象突出,应有的意义感和价值认同缺失,仪式教育沦为假大空的道德灌输与领导的哗众取宠和“走过场”,没能从更深层次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首先,学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在进行仪式活动设计、场景布置、道具选择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渗透和凸显文化精神,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仪式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弥漫着文化气息,从而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文化磁场”,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并使这些文化基因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其次,仪式活动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提高。在进行仪式活动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需要及心理特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与潜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由发展与生活体验之间的衔接,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3.开展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仪式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德育功能

仪式活动有其庄重的外在形式,通常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将仪式教育视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育人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策略,故在仪式教育中也要充分践行这一重要策略。在学校仪式教育中,开展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仪式活动主题,增进对仪式教育的理解,明白国家的道德规范与文明标准以及遵守的原因和践行的方法。通过对仪式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将这些规则与要求等外化为文明举止,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逐渐形成文明向上的校风。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仪式教育活动,如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堂问候仪式、升国旗仪式等,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开展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仪式活动,充分发挥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在践行仪式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守必需和有效两个原则。首先,仪式教育是必需的。一般来说,仪式教育在程序化的规定下显得更为庄重和隆重,增加了经费、时间、精力及其他资源等方面的成本,这对财力、人力等资源有限的学校来说是一项比较大的负担,因此,仪式教育活动如果不是必需就不宜开展过多。其次,仪式教育必须是有效的。在开展学校仪式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果仪式教育脱离了有效的教育目标,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5]。

4.活动设计注重师生的共同在场,发挥仪式教育的双向价值功能

仪式作为一种交际形式,是人们交流社会信息的语言。在学校仪式教育中要注重活动设计的向度,由单一的学生转向双重的师生,从仪式理念到仪式行为都能关照到学生和教师双方,避免以往“教师缺席”状况的出现,让师生共同通过对仪式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对仪式活动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意义进行领悟。首先,要关注师生的共同在场。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参与学校的所有仪式教育活动,并一同自觉主动地遵守和学习仪式活动所展现的集体期望、共同信仰和共同文化。这样,学生和教师个体在仪式活动中都会自觉地、主动地、果断地维护和关心集体的共同目标,使其自身融入社会大众之中,并以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愿意服从集体的安排,而不感觉到自己有所牺牲。其次,要重视教师课堂教师仪式行为。课堂是师生交往、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学活动本身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具有负载文化意义的仪式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传统和常规的规范和要求,还要对教师提出先于学生、高于学生和严于学生的要求。这样,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能够获悉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与行为要义,教师也能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提升其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佐玉姣.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化倾向与解决策略——基于中学德育的视角[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7).

[2] 孙国宽.德育视野下学校仪式教育的实效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16).

[3] 赵虹元.教师缺席:学校仪式教育的固化与蜕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

[4] 侯保航,王鑫.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02).

[5] 董树梅.学校仪式及其教育价值的历史变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

【責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标准
捉拿“形式主义”
打赢整治形式主义的攻坚战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如果上级不官僚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自由·幸福·教育:密尔功利主义思想的三要素
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