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资源整合看家校共建平台的发展路径

2019-09-03 02:02沈小婷刘海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协同育人资源整合

沈小婷 刘海燕

摘   要  对于教育资源的投入而言,家校共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协同育人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学校本身的公共资源到时代发展的经济文化资源,乃至区域教育生態资源,都可以依托家校共建平台实现有效整合。但目前家校共建平台在责任比重分解、权力集中分散、培养目标导向、沟通频次效率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其背后是家校平台与学生群体的脱节、对个体个性的强压、对学校教学的影响。必须立足资源整合,突出平台资源的共享化、动态化、效益化,设立“一盘棋”机制,完善“指挥棒”体系,谋划“持续化”发展,开展“培训式”共建,围绕学生情况、教学检验、教育成长不断创新家校共建平台的模式。

关键词  资源整合  家校共建  平台建设  协同育人

教育活动不是一种单一行为,而是凝聚政府、市场、学校和家庭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合力推进的集体行为。教育对象的成长也不仅限于学识的丰富和增长,还包括知识、品质、意志在内的全面发展。从教育轨迹上看并非是单一指向,而是多种趋向可能并存的多元发散性结构。因此,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在社会多主体作用下多层次发展的多重资源叠加作用的结果。涉及的主体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前者重点覆盖教学时间,后者主要影响生活时间。在此框架下,要推动教育高效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离不开多元主体特别是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倾注。这里资源的概念相对宽泛,既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和消耗掉的软硬件资源,也包含为了提供直接生产资料所付出的文化和历史资源,还涵盖某一区域为学生所提供的周边环境和实践资源。科学合理的家校共建平台,是将学生作为核心,共同推进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但二者作为学生直接利益相关的主要元素,由于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等原因导致资源浪费,出现二者叠加效应弱化现象。所以,必须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推进家校共建平台。

一、家校共建是整合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校共建的意义不单在于双主体的相互协作和发展,更在于对品类众多、数量繁多的社会资源进行细化分类,实行外延式吸纳,并有序整合支持教育发展。

1.有效整合学校公共资源

对于学校总量而言,依靠单一政府资源投入发展的比例日渐缩减,社办教育正在成为潮流和常态。当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一种,开始遵循市场规律,寻求市场效益,那么对各类资源的竞争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一般而言,以教育为中心的周边资源和关联交易被称为学校公共资源。一所中小学要发展就需要拥有更多优质资源,而一定区域、特定行业、固定时段内资源的总量和结构相对稳定,学校在立足自身特色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不断拓展与公共资源的对接渠道和吸纳能力。其中最为重要和稳固的公共资源就是学生家庭的关联。二者拥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具备共建整合的前置条件。通过家校共建,教育行为更加贴近学生发展实际和家长期望阈值,也就更容易取得学校和家庭公认的成果,使家校沟通顺畅、理念相通,众多家庭形成学校发展的第一重资源助力。这种力量不仅可以直接提供品牌度宣传、教育资源供给,还能够成为学校的利益共同体,以更加庞大的体量应对市场竞争。

2.优化配置经济文化资源

现代家庭结构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不断得到丰富,相比传统家庭开放式教育模式,现代家庭教育更加封闭和精致。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源的家庭,会与相对贫瘠的家庭拉开差距,这种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社会不公平的代际传承。家校共建模式下,这种原有经济文化资源固化到某个地区、某个阶层、某些家庭的现象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使各类资源实现流动,家长通过充分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多种不同特质的资源有效融合,并实现重新优化配置。特别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直接收益方,这些多个家庭的积极互动推动经济文化资源的调配。另一方面,推动资源内容的创新发展。经济与文化的进步发展不是发生在密封容器中,也不是依靠单一个体,而是在协同的过程中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实现发展。家校共建中对经济文化资源的选择和配给,会有力推动这类资源内容的升级换代。

3.优化完善教育生态资源

从生态发展的角度看,学校是处于区域环境作用下的成长体。环境中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学校的有序发展需要不断汲取所处环境的资源,并持续转化为个体成长所需。环境的稳定与否和学校的资源利用率呈现正相关,这种稳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调整下的短暂平衡。家校共建其实是给予资源整合优化基础上的生态同盟的组建。一方面,家庭可以作为学校的卫星,拱卫教育发展。在鼓励集体教育、个性发展的当今,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潜能的发掘至关重要,而这一点仅仅依靠学校教师难以尽善尽美,也需要发挥家庭作用,对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行全面掌握,对各个时期和阶段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学校提供适宜当前学生成长阶段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家庭可以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深化教育成果。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丰富,既有针对知识结构完善、技能水平提升的课程,也有培养学生德行、提升学生素养的教程。而无一例外的是,所有课程几乎都需要在生活中用实践检验。特别是道德品质等周期较长、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必须在家校共建中进行合作推进[1]。

二、当前家校共建平台存在的重点问题

1.责任的比重分解问题

在主体合作共建中,一旦涉及两个以上主体,就需要明确权责义务、理清权利边界,使双方都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在当前的家校共建平台上,存在责任的比重分解不合理、权利与义务不匹配等问题。对于现代社会关系而言,家庭是学生保证生存的第一站,首要任务是整合资源养育孩子长大,确保健康平安,家长在供给孩子吃穿住用等多种消费之外,还要供应教育过程中的多项支出。而很多家长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教育是学校的本职工作,在接受学费后,学校应当按时保质提供人才产品。家庭成员缺乏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充分教育。这样一来,在一些涉及学生品质素养等知识以外的教育内容上,家校共建就变得可有可无,主体缺位、任其发展现象严重。

2.权力的集中分散问题

在家校共建过程中,首要前提是双方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而现实却往往不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拥有专业化队伍、场所和基础设施,长期系统性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综合性系统理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仍停留在家风熏陶、以身作则、环境营造的阶段,不仅缺乏必要手段和工具,也缺少专业化、职业化教育人员,更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储备条件。这就导致家校共建中双方权力不均衡,大量的权力掌握在学校管理者手中,对共建的发展趋向和结构组成具有绝对话语权,众多家庭由于意见分散导致缺乏必要的话语表达体系和渠道,在很多时候从属于学校意见,被动地接受学校关于学生做出的决定和指引[2]。

3.培养的目标导向问题

从家校共建的整体发展来看,二者的目标是相对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具体到某个学校、某个地区、某些家庭来说,又是千差万别的。一方面,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教学长远规划的基础上还有中期规划、短期计划、年度目标,对教学阶段也有着分学年、分季度、分年级等不同要求。这些目标与家庭教育难以做到完全相符,在针对个性发展的家庭主体面前会变得矛盾重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生活经历、个人成长规划千差万别,当家庭教育方向与教学目标相左甚至发生矛盾时,家校共建平台就会面临障碍甚至分崩離析。同时,在面对不同家庭诉求时,学校教学需要和不同文化层次、经济水平的家庭进行有序衔接,否则将会逐渐恶化双方关系、弱化沟通作用成效,最终影响共建平台。

三、立足社会资源整合推动家校共建平台的策略

1.家校共建平台的功能导向

(1)社会资源动态化有效配置

要解决家校共建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从功能上明确家校共建平台的意义。在打造家庭和学校双主体的合作平台中,必须首先明确资源导向,即把平台的共建过程作为一种资源吸收和整合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结合学校教学发展特征,立足学生个体诉求,不断调整平台进入门槛,设定家校资源吸收标准,这一点可在招生阶段就加以明确,通过开展家庭情况调查、座谈访谈、入户调查等方式,在对学生开展规划指导的同时,摸清资源底数,核准家庭、学校为学生成长可投入资源总量和品类。其次,应确保动态配置,即将家校资源放在平台中进行统筹考量的同时,结合具体发展阶段进行及时更新。这种更新既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信息汇总,也是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对学生、家庭、学校三方作用情况的反馈。

(2)个体资源共享化实施联动

在家校共建平台中,社会资源的来源和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在众多家庭主体中,个体资源的类别和品质不尽相同,都要依靠共享发展相互磨合、互相碰撞,进行联动式发展。一是打破资源壁垒,来自不同背景的社会资源需要在家校共建平台上充分融合,首先使各类个体资源自由组合发展,运用市场规律和类别法则实现共享,推动资源在家校共同体之间自主流动。二是细分资源种类,在资源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对家校资源按照所处环境、阶段和发展期许进行适当分类,结合不同地域特点、不同的文化禀赋进行资源的细分。三是进行联动整合,把学生主体的多种个性与集中教学紧密结合,把家庭资源的多重区别与学校教育的特定目标有机结合,把学校教学的知识性与家庭教育的有机性充分融合,形成持续发展的共建合力[3]。

(3)教育资源效益化提高实效

在传统家校合作中,人们倾向于对信息进行互动和沟通,对学生发展进行合力谋划,但是从社会资源整合来看,家校共建平台的作用不仅限于此,而是应当在资源引入扩大数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一是缩减家校中间环节,压缩内耗成本。要充分信赖和依靠家校共建平台,在此框架内不断完善子系统,减少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与家庭沟通的工作量,使专业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二是提高家校平台使用效率,凸显成效作用。家校平台应是依托双主体、覆盖多主体的资源整合平台,要在教育发展中加大对家校共建平台的谋划和投入,推动家校互信、互通继而共建,转变原有的一家独大思想和资源做大即强的思维,从实效性出发推动家校共建。

2.家校共建平台的建设策略

(1)设立“一盘棋”机制,实现协同推进

从学校角度来看,要真正发挥家校共建平台的作用,就必须对平台所带来的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管控和有力调配。依靠家庭与学校两个主体,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利益共同体的视野看待教育、推进发展。学校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与社会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资源整合的导向下,应将家校平台共建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细化制度体系,确保家校共建平台的有序运转。以此为契机不断推动学校管理与教学教研的全面衔接,促进招生、培养与就业各链条的有序对接,推动家校平台与家庭联合会、企业实践主体的充分互动。同时加强主体方面的资源共享,广泛开展校际之间的家校共建,开放平台对接入口,加大各类家校资源的共享和互惠力度[4]。

(2)完善“指挥棒”体系,加强考核评价

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助力,家校共建平台属于学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推动社会资源的整合,需要对它开展行之有效的系统考评,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方面,设定合理考评指标,在对资源涉及各方主体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平台建设的成效评估对象,确定考核评估的流程。这一过程中应当围绕社会资源的整合数量和效率、家校平台的运转状态、家校共建的成果展现等多个方面,针对家庭、学生、学校、企业等多个主体开展评价,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当不断推动考核评价的动态化发展,坚持阶段性考评,将考评指标和手段方法围绕家校共建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问题进行更新和修订,确保考核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家校共建平台的改进和完善。

(3)谋划“持续化”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从资源引进和利用周期来看,家校共建平台是一项时间较长的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坚持平等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把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来说,要做到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个方面。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一般是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拿来唯我所用的模式占据主流。但是在资源整合发展中,这种模式的增值潜力并不突出。因此必须坚持两步走的阶段发展策略。在初期共建时,充分引入各类资源,加大家校共建力度,使平台有序运转起来。随后应当不断夯实共建基础,凸显平台特色,继而向外输出或反馈文化资源。

(4)开展“培训式”共建,提升家校共建水准

家校共建平台需要资源的注入,但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必要的素养。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在家校共建中逐步开展培训,提升双方乃至多方主体的素养,从人的因素上切实解决共建障碍。这一点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正逐步得到实施。具体来说,一是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微信公众号、论坛、网络群组等作为家校共建平台的典型代表形式,把网络云端和数据库中心作为家校共建的信息库和有效载体,通过共享信息和分享资源,实现家校双方快速提高个体素养的目的,从而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二是创新共建培养模式,由于家庭主体的人数众多,素养水平不一,对家校共建平台的应用能力不尽相同,需要统筹平台内容,一方面要提供基础性内容,比如家校协同育人理念、沟通方式、参与途径等;也需要结合具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实案例,培养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3.家校共建平台的发展模式

(1)围绕学生情况的互联互通型

从社会资源整合的视角看,家校共建是阶段性发展的长期过程,共建平台的打造是逐步完善的行为。而家校共建平台最初始的功能就是互联互通,核心对象是学生个体。基于这一点,应当不断拓展原有家校共建平台的运作渠道和联系模式,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投放。一是请进来,学校可以召集家长以座谈会形式互相沟通,这种形式在招生工作中较为普遍,以片区招生为基础,创新点招举措,通过各类校园推介会和家校座谈会,将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现有家校共建的参与形式和成果展现给家长。或者针对特定的年级和学生群体,不定期召集家长开展家校共建,围绕学生在教育中的定位和行为,针对学生已发生和易发生的问题隐患,与家长沟通解决。二是走出去,这种资源的外部流动包括很多种类。人力的流动可以是班主任定期对家庭条件较差、在校期间出现问题的学生开展家访活动。信息的流动可以是校园网站上成绩的公布,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多种渠道沟通。这两种方式的核心都是学生的情况沟通[5]。

(2)围绕教学检验的数据技术型

在家校共建平台中,当互联互通发展到一定程度,家长所关心的不再限于学生的顺利成长,而是更关注所学知识的运用成效。这就是家校共建平台的第二個阶段:以教学检验为目的的数据技术沟通。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官方网站,发布教学计划和培养策略,并将学校活动及时更新发布,为家长提供了解渠道和信息积累。学校应用新媒体公众平台,持续发布更为精细、实效性更强的知识信息,让家长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另一方面,平台中不断拓展互动接口,加大反馈力度,引导家庭深度参与学生教育,吸收众多家长的有益建议,来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同时引进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开放式研究和讨论,为家校共建提供客观依据和评价。

(3)围绕教育成长的教学教研型

当家校共建平台中知识体系相对完备、互动渠道比较畅通、反馈比例持续增长,那就意味着共建平台模式可以向更加成熟的高层次发展了。一方面,更多的家庭开始由散乱的个体有意识地形成一定组织结构,并按照年级、区域等开始细化分类,应当主动促进这种结构的成型,在家委会的基础上为家校共建提供更多监管主体。另一方面,共建平台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沟通和改进,而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出发,将家校共建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专题性教学课题研究,推动家、校、生三方充分互动,形成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平台系统。

参考文献

[1] 孙亦华.基于微信平台的班级家校共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23).

[2] 王文超.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家校互动成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 窦英心.高校家校合作中的学习支持服务[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8.

[4] 郭苏豫.浅析融媒时代“新闻共建”传媒教育的转型实践[J].传媒,2018(06).

[5] 李方红,吕以新.家校协作的新趋势:共建共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5).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协同育人资源整合
国有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