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磊 杨伦
摘 要 班级文化墙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者的声音”已经成为多数班主任的共识,美观的、色彩搭配均衡的、蕴含丰富教育教学思想的班级文化墙已经成为班级的“标配”。但多数班主任对于班级文化墙的关注仍停留在它的“静态呈现”层面,没有清晰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文化墙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源自师生的共同参与、处于动态生成中的“文化”。为此,班主任教师须转换视角,认识到师生“共画”班级文化墙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更多地关注班级文化墙的创建过程,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协助者,觉察并抓住过程中的教育契机,让班级学生在文化墙的创建过程中收获成长。
关键词 班级文化墙 班级文化 师生参与
一、班级文化墙内涵的诠释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内在的生命力的,它通过自己的有机生长和盛衰变化来展示人的丰富的生存状态,来不断超越给定的文化形态,推动历史的演变[1]。在他看来,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它的生长变化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依据这种观点分析,班级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生成,在班级建立后,班级全体学生与教师在各种班级生活、实践活动、课堂学习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不断生成。目前,有关班级文化墙的研究多是一线教师经验策略的分享,并不涉及班级文化墙内涵的探讨。那么,班级文化墙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怎样的内涵?
1.依附于实体的墙
班级里的墙,包括后黑板与教室的内外墙璧,人为地、有目的地在这些墙上添加上文字和图案,便形成了班级文化墙,离开了后黑板与教室内外墙璧便不存在班级文化墙,因此,这里讨论的是班级文化墙物理意义上的存在,这也是对于班级文化墙最基本的认识。
2.蕴含“文化”的墙
班级文化墻蕴含“文化”的特征。让实体的墙蕴含“文化”有两种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把“文化的东西”搬到墙上。第二个方法是师生共同参与在墙上创造出“文化”,这样的一种文化必然是班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者的声音,只说出了文化墙的一面,更为关键的是,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能有学生声音的回响。二者结合,班级文化墙不仅能说话,还能说到学生心里去,引起学生的回应。因此,班级文化墙蕴含的文化必定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并处于动态生成中。
学生的参与让班级文化墙灵动了起来,教师的参与丰富班级文化墙在教育意义上的引导作用,而师生共同创建班级文化墙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比班级文化墙本身所带来的效果更有价值。班级文化墙的动态生成指它不是完成的、静态的作品,也不是静态呈现着“文化”。它的动态生成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班级文化墙的创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设计理念的确认,到民主评议商讨、人员分工,再到材料购置、内容的选取与编辑、文化墙的维护等,班级文化墙是一个复杂的创建过程。第二,对于班级文化墙的“留白处理”,以供新的内容、新的想法不断融入,这样来看,班级文化墙是动态的,总处于未完成中的。第三,班级文化“旧墙”与“新墙”的不断更迭。班级文化墙的更替要考虑班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班级生活的需要与班级文化的样态等。
二、班级文化墙建设的现状分析
当前,班级文化墙的功能定位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宣传教化的工具,大到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俗,小到学校层面的规章、班训等,其中政治宣传教化的功能最为重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行动才能到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战线的重大任务”。因此,在建军节、国庆节等政治性节日以及革命领袖的诞辰、抗战胜利、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政治性时间,学校基本会要求班主任组织班级学生创作相对应的黑板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常出现在班级的后黑板和墙壁上,国旗也是班级文化墙的主要要素之一。二是作为学生个性表达的天地。中小学学生是极具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群体,这一功能指向加快了班级文化墙富于变化的进程,班级文化墙呈现的内容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与所处的时代特点。比如小学班级文化墙会有学生合作创作的小猪佩奇和花草树木,而高三年级的文化墙会有励志标语与时事评论。除此之外,班级文化墙的功能定位还有诸如榜样示范、生活记忆、文化陶冶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设计有学生荣誉、活动照片、诗歌散文等。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单独分立地呈现,而是在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下有层次地、相互关联地呈现出来,并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满足学生班级生活的需求,班级文化墙的编辑也不断丰富起来,在编辑的时间周期、美术编辑的特点与参与编辑的人员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班级文化墙的编辑经历了从时间固定、长周期到时间不定、短周期甚至没有周期的转变。班级文化墙的编辑不再仅仅发生在新学期的开学阶段,还发生在民俗节日前后、重大政治事件时间点、公益性教育性新兴节日等,班主任与班级学生对文化墙的编辑开始有较大的自主权,一个班级事件或班级学生一个新颖的想法都可能引起班级文化墙的重新编辑或改编。班级文化墙美术编辑逐渐摆脱色彩单调、图案样式简单等特点。色彩方面,形成以“红、黄、蓝”为主的三大色系,并依据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图案层面,不仅有生活中的景象,也有虚拟网络中的卡通人物。班级文化墙美术编辑特点的转变体现着新时代学生对于美的观念和美的体验的变化,以及对于美的无限追求。参与班级文化墙编辑的人员从个体、小群体到班级全体成员。以往,班级文化墙的编辑工作只是班级里文艺特长生的事情,现在,在追求整体美感的同时,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贴一贴”。总之,班级文化墙编辑的这些变化源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进步,作为教育实践的班级文化墙编辑得益于这些变化,也显露着这些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正不断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