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达 田建荣
摘 要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理念创新与循证实践,就是要立足于新时代改革背景,以培育普通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以思维创新与理念修正为前提,以理论支持与协同合作为基础,以循证实践与行动改进为关键,以权力调配与动力聚合为重点,以建章立制与共享成果为保障,在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科学理论、实践验证、深入反思与及时矫正有效整合,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自主化和个性化。
关键词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 理念创新 循证实践
2019年是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关键一年,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元年,这就需要开启新时代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之路,而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积极的实践推进。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不仅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搭建了理论框架,更提供了实践路径,而基于证据的实践是EBP的本质内涵。因此,深入探讨新时代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理念创新与循证实践,实现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与教育管理者的群体动力效应,成为新时代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思维创新与理念修正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前提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不仅是普通高中自身的有效调整,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改变原有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发展观,为普通高中的“准确定位”与“精准转型”指明科学的发展方向。
普通高中的功能认识决定普通高中的性质定位。自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实行初中、高中分级设置之后,由于普通高中的“小众化”、“精英化”教育倾向,致使普通高中教育始终发挥着大学预科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是,普通高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没有改变大学预科教育的现实功能。新时代考试招生制度的变革,改变了高考的形式与内容,彻底克服了“一考定终身”的痼疾,因而反思和超越高中教育的工具价值观、强调对学生内在发展的价值、确认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落实教育民主理念遂成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性质定位的基本理念[1]。
普通高中的性质定位决定了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选择。我国普通高中的任务长期以来都担负着“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并在实践中将“升学”作为普通高中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了我国普通高中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新高考”的到来,为扭转和明确普通高中的根本任务提供了一种新出路,即以“分类高考”所体现的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将因材施教原则落实到底,形成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主动发现与个性拓展的良性育人与选拔机制,从而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普通高中的任务选择决定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再次明确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二、理论支持与协同合作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基础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必须以科学理论的衍生为核心内容,以教育诊断为重要途径,以科学理论引领下的教育实践为目的,本质上是理论创新与创新理论,是引领、推动与规范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构建。如果说创新发展理念能够释放并发挥普通高中教育的内生功能,那么协调发展理念重在“协调”普通高中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机制,从而有效保障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品质。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既需要外在的政策支持、评价改进,还需要内在的软件修炼与内涵提升,以及学校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一种“合力”。
社会需要决定了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内容,政策支持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而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定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战略任务,与之相配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明确指出要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使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普通高中在普及的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
面对高考招生新形势,普通高中学校要在加强软件修炼的同时,实现内外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教学方面,实施主体适合教学,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确立发展性学习目标、整合开放性课程资源、打造互动性学习过程、经营生态化学习环境、实施多元化学习评价等策略[2];在评价方面,要推行发展性教学评价,以诊断教学问题、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为基本目的[3];在协调校内外因素方面,应以构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联结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为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諧发展。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多样化的成才观,形成良好的有利于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还有赖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这是由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南北差距依然存在的现实造成了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因而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势必要求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乃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促进结构优化,强化制度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智力支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华丽转身与精美蜕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循证实践与行动改进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关键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行动改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创新,“由于行动在大部分时候和大部分情境中受到背景性知识引导,背景性知识才是行动的主要驱动和基本逻辑”,因而“促成行动的基本要素不是理性,而是行动者的历史、经历、文化和实践”[4]。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必须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以生态教育为基本途径,以促进学生的生命自然生长为目的,本质上是行为主体基于教育实践与教育诊断相结合的自我转型发展行为,体现了行为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与自由性[5]。当然,影响普通高中自身转型发展行动的内部因素很多,如目标实现几率、痛苦临界点高低、办学效益吸引度等都会影响转型动机、转型目标与转型速度,而“投资”与“回报”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改革不可不考虑的关键。
新时代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以“分类高考”为时代背景,也以“分类高考”为最基本的推动力,普通高中按照“分类高考”的要求主动实现自身的转型,客观上往往就能保证“投资”与“回报”的正比关系,也是当前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分类高考改革促使普通高中必须实施分类教学、分类管理、分类育才、分类指导,把尊重学生意愿和个性差异作为诸多“分类”的重要根据。例如文理不分科改革,要一改我国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教育形态,以高考废除文理分科录取来推动普通高中废除文理分科教学,从而保障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自主发展权利;“3+3”高考模式改革,减少了高考科目,减轻了学业负担,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學生的学习兴趣;外语一年两考改革,推动高考社会化进程,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直接引领普通高中安心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过程性教学,扎实实施素质教育;自主选择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等级制改革,淡化了“分数”意识,削减了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判断师生优劣的惯常做法,有利于打造学校学习共同体。
虽然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直接来自于新高考改革的压力,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普通高中的主动适应与积极调整,尤其课程和教学改革一直成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分类高考”时代的普通高中教学的转型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新课改“学生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方式,以适合性教育为原则,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一是要深化新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强化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切性;二是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选择、升学就业和校园生活的指导,建立密切的中学、大学联通机制,促进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三要全面深化中考改革,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两项制度,破解唯分数论难题,强化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比重等。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教学的转型并不总是以高考改革为指挥棒,当高考的内容与形式成为普通高中深入转型发展的“绊脚石”时,普通高中教学的转型就会“倒逼”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高考改革也将会更趋于完善,从而实现普通高中的转型发展与高考改革的精准匹配与和谐共赢,这正体现了普通高中转型与高考改革都作为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要素联结性、和谐发展性、目标一致性与内在统一性。但是,当前对于“新高考”与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极为稀缺,以“分类高考”为背景的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实践更为罕见,现有的相关碎片化、零星化的理论研究难以担负起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现实行动。
四、权力调配与动力聚合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重点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在一直影响着社会需求,进而影响决策者的判断。权力调配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核心,因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其实就是一种主动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而在自我调适过程中总是离不开权力的运作。“实践逻辑依靠教育事业自身的惯性力来再制教育世界,权力逻辑依靠社会性力量来左右教育世界”,教育理论变革力的实现则来自“教育体制把持者的自觉认同与真诚接纳”[5]。因此,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必须以教育的国际化为基本途径,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为目的,本质上是以权力运作为关键、以政策引导为重点、以强力推进为手段的一种行为逻辑,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国际化。同时,权力的开放意味着权力的公开与被监督,公开的权力更有效力,被监督的权力更有威力,权力调配与动力聚合则势必更有助于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与现代性。
普通高中作为高考的前沿阵地,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成为社会各阶层向上流动的枢纽,因而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政策的落实状况。但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找工作‘拼爹等现象,使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产生怀疑”,甚至形成了“底层百姓放弃教育,中产阶层过度焦虑,上层阶层不玩中国高考”的非常景观,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代际传承、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不对应等”[6]。这就是我国当今教育尤其普通高中教育的阶层画像,集中体现了教育均衡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质量问题。前两年武汉、南京等地部分考生家长针对削减本省高考录取指标而反应激烈,实质上反映了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抓狂、焦虑与无奈,教育的公平与公正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始终是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由此可见,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不但是普通高中自身的“家事”,更是国家之事,社会之事。对于普通高中之“家事”而言,不是变着花样瞎折腾,挖空心思套“模式”,而是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普通高中之“国事”而言,不可闭门造车,而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的国际化进程,强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坚决落实高考社会化,实现普通高中与高考“脱钩”,确保普通高中安心教学。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不仅关涉国家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还涉及高校、普通高中以及广大高中生的切身利益。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不可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要拒绝“高考加工厂”“高考地狱”“军事化管理”式的学校,杜绝各级政府为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狠刹诸如警车为考生开道、搭载考生车辆闯红灯通行、县长为考生送行助威、市长为高考状元颁奖等歪风邪气。倡导尊重人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社会风尚,开展一场旨在铲除应试教育文化、培育素质教育风尚的全民参与的学习革命,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提供“清净”的社会环境。
五、建章立制与共享成果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保障
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与特色化,而“转型”的本质就是变革,一切教育变革都面对政策权力与实践抗拒的博弈。然而变革就意味着破旧立新,破旧立新就意味着挑战与对抗,挑战与对抗就意味着痛苦与焦虑,这正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浸入”教育实践的过程。我国的教育改革仍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推动,尽管借助政策权力实现教育变革确系无奈之举,但也不失为一种快速的、有效的、合理的运行机制。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必须凸显中国特色,以法治建设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提供有效保障,集中反映了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依法办学之思维。
教育本身的问题在于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导致教育被扭曲、被异化,甚至丧失了“人性”,阻碍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在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丧失、人才观的误读、轻视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等[7],这就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改进评价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又需要推进普通高中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校、依章办学。为此,要进一步明确“一校一章程”的改革目标,积极推进和落实“依法办学”的改革理念和政策措施,通过法制思维和制度建设为普通高中的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制度保障不仅要求某一所普通高中存在较为稳定的制度安排与行为机制,更要求校际之间的制度共享与法治共享,从而达成制度共享逻辑的自洽与自适。制度共享逻辑的自洽着重于制度共享逻辑自身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而制度共享逻辑的自适强调制度共享逻辑的自我适应与自我改进。因此,制度共享逻辑作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保障,本身就蕴含着双层含义:一方面为普通高中转型发展保驾护航、规范引领,另一方面其自身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同时,一切教育革新都存在着改革力度与限度的较量,普通高中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势必还会有所突围,有所创生,有所发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身的动态发展,从而有足够的力量突破教育革新的“限度”。实践证明,由普通高中个体学校的转型发展,到普通高中群体的转型发展,以共享发展理念助推教育现代化[8],必须加强校际联结、打造学校治理共同体,强化特色办学、提升育人效果,完善评价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总之,新时代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观念创新与循证实践,必须以思维创新为前提,理论支持为基础,行动实践为关键,权力调配为重点,建章立制为保障,而高考制度改革与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本质上反映了以外在的科学评价作为引领力促本体健康发展的思维逻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的改革目标,而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发展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明确的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与个性化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自主化和个性化是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万海.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历史经验与未来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14(03).
[2] 尹达.主体适合教学:内涵、策略与价值[J].教学研究,2014(06).
[3] 尹達.发展性教学评价: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4] 秦亚青.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
[5] 龙宝新.论教育改革的本真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04).
[6] 余秀兰.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J].高等教育研究,2014(07).
[7]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5(03).
[8] 石健壮,沈曦,赵丽,等.以五大理念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J].重庆高教研究,2016(03).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