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莲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学思想的进步,国家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式有一定创新,旨在培养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即让这门学科以文化的形式去影响高年级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本文将深刻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并就其问题,探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教育;核心素养;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4-0114-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系统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学校不断改革,在教育改革中,数学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为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理念,教育者应该深刻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潜在含义,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方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敢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培养出具有数学核心素养的高素质学生。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准确读解数学语言的深层含义。数学是一门对严谨性和准确性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任何一个术语甚至是符号都具备更为深刻的内涵。然而,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对数学符号及术语等的理解上有盲区而无法清楚准确的表达自身,最终导致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犯一些表达错误。数学语言作为数学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学习来源却非常单一,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来学习数学语言表达,对于学生出现的词不达意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其一就是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老师使用的数学语言不理解,在进行表达时也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其二就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无从下手,只能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用语。以上的两种原因是影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大难题。
(二)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上进行内容的讲解,课下学生通过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有优点,例如可以简化教学形式,教师备课轻松,并且可以将更多的间接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课堂给学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师是主导,所以教师的数学表达会比较多,而留给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互动就少之又少,使得很多学生出现“懒得张口”的现象;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固定化,在面对数学问题时,逻辑思維单一,只是将数学思维套用在问题上。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教师的职责是先教学生如何做人,之后教学生如何求知。所以,作为教师来说,要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思维能力等。所以,每个教室在面对新的班级时,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价,从而对于一些表现比较突出或者是表现欠佳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一个铺垫对于日后的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创设合理的课堂环境。数学核心素养虽然没有明确的、严格的定义,但其特点鲜明,它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它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高年级小学生必须学会灵活多样的表达数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建立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公平的课程环境,在这种课堂上,有利于学生放开自己,敢于表达自己;不仅如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创设具体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景,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教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小学生时期是学习知识的初期,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探索世界、自然与科学的时期。此时,它们的思想最干净、思维更开拓,可塑性最强,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与鼓励。首先,适当的互动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教师可通过互动指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还需要对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以及逻辑思维进行指导。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仅仅课堂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教师应该具有更多的耐心,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还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结语
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实现将会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一大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相应的,在小学教育上,传统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不利于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并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海彬.中高年级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实践探索[J].未来英才,2017(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