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套扎联合切除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价值

2019-08-22 09:40邝胜利梁宝松李晓芳周炳喜杨玉秀李修岭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切除率下层穿孔

白 冰, 邝胜利, 梁宝松, 李晓芳, 周炳喜, 杨玉秀, 李修岭

河南省人民医院 1.肿瘤科; 2.消化科, 河南 郑州 450003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EN)是一类起源于干细胞且具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能够产生生物活性物和/或多肽激素的肿瘤[1]。消化道NEN最常见,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直肠NEN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占我国NEN的24.3%[2]。直肠NEN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然而,手术切除是有创性的。直肠NEN倾向于黏膜深层向黏膜下层生长,限制了常规EMR的完整切除。ESD与传统的EMR相比具有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病理评价准确等优点。ESD较EMR有较高的穿孔或出血风险,ESD手术耗时长,需要先进的内镜技术[3-4]。内镜下套扎联合切除(endoscopic band ligation and resection, EBL-R)可以在短时间内安全进行,并能对切除的边缘进行相对精确的组织学评估。EBL-R不需要特殊的内镜或附件,且手术过程不像ESD复杂。然而, EBL-R治疗NEN已见报道[5-10],但关于EBL-R治疗直肠NE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EBL-R治疗直肠NE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连续治疗的35例直肠NEN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20~65岁,平均41岁。所有患者在进行EBL-R治疗前均行内镜检查发现直肠隆起,进一步超声内镜检查提示直肠NEN。此外,还进行腹部CT排除转移性病变。对于(1)病变直径<10 mm;(2)病变位于黏膜下层;(3)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考虑使用EBL-R。患者符合内镜下治疗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优势及风险,如穿孔和出血。在EBL-R实施前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器械与材料电子内镜主机CV-260SL(Olympus公司),EU-ME2 PP超声主机,电子内镜(GIF-Q260J),20 MHz UM-3R超声探头,内窥镜用结扎器(天津市天医医用生物材料研究有限公司),一次性电圈套器(Olympus公司,SD-240U-15),ERBEvio 200S高频电外科系统,氩气高频电刀(YHA300,山东玉华电气有限公司),钛夹(HX-610-135L,Olympus 公司)。

1.3 方法术前常规清洁肠道。采用具有附送水功能的内镜行超声内镜检查肠道隆起(见图1),确认病变起源层次大小、回声强度、边界(见图2)。安装结扎器装置于内镜前端,到达肿瘤部位。首先将肿瘤抽吸到结扎器装置中,持续约15 s,然后释放结扎器一环,可见肿瘤形成假蒂。撤回内镜,将结扎器从内镜中去除,采用一次性圈套器在套扎球基底部圈套,提拉病变远离肠壁,通电进行高频电切除术(见图3~4)。最后,通过抽吸到吸引孔或圈套器移除肿瘤,病变送病理检查。术后处理创面,有效止血,必要时钛夹缝合创面(见图5)。

2 结果

35例直肠NEN患者接受EBL-R治疗。病灶距肛门3~12 cm,镜下肿瘤直径3~10 mm,平均7.4 mm,均为单发病灶。 内镜下肿瘤主要表现为黏膜下肿物,病灶表面黏膜光滑,淡黄色或微白色,呈广基底,可推动,触之质韧。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向腔内轻度隆起,边界尚清晰,呈稍高或稍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固有肌层完整,病变与固有肌层间界限清楚(见图1~2)。EBL-R的中位时间为9 min(5~15 min)。肿块完全切除率为100%。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 d(3~10 d),EBL-R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3个月(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任何患者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见图6)。1例发生术后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无需输血。未观察到任何患者手术期间和术后穿孔及术中出血。病理结果:35例患者病理标本均为NEN,G1级34例(97.1%),G2级1例(2.9%),无G3级。

图1 直肠NEN内镜表现;图2 超声内镜表现;图3 套扎后形成套扎球;图4 一次性圈套器切除病变后;图5 钛夹封闭创面;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EBL-R治疗直肠NEN是可行的、成功的。术中、术后无穿孔,术中无出血。仅1例术后出血,但经内镜止血成功,无需输血。

该病多见于男性(本研究中男性患者占57.1%),这种发病的性别差异或许与两性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和内分泌激素分泌的差异有关。 由于远端结肠和直肠NEN的胚胎起源多属后肠NEN,不产生缓激肽、组织胺、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常无典型的类癌综合征表现,因此早期不易发现。 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及对直肠NEN认识的不断提高,直肠NEN的诊断率逐年升高,绝大部分(93~100%)直肠NEN在黏膜下层<1 cm[11]。估计直肠NEN的年发病率约1.04/10万人,多分化良好,分化差的病变少见[3,12]。

EUS是准确评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直肠周围淋巴结状态的合适技术。直肠NEN的典型表现为黏膜深层、黏膜下层的略低回声或略高回声。EUS可辅助鉴别直肠NEN与其他黏膜下肿瘤,但有时直肠NEN与间质瘤的鉴别具有较大难度,前者的边界回声无后者清晰。目前认为NEN由黏膜固有层向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缓慢浸润,而间质瘤多起源于黏膜下层,需要内镜医师在EUS下仔细判断,但最终诊断需依靠病理明确。

目前对于直肠NEN的治疗未有结论性证据,临床上主要依据肿瘤大小判断治疗方案,以直径<10 mm、10~20 mm及>20 mm来预测NEN的侵袭风险,且指导管理和治疗。 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2012年指南建议对于直径<2 cm、未侵犯至固有肌层、无淋巴结转移、高分化的直肠NEN可以通过内镜切除[13]。内镜治疗包括完全切除,即垂直、水平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在内窥镜取出后,我们可以根据世卫组织TNM对分化良好的内分泌肿瘤/癌症的分类,对直肠NEN进行分类,以进一步进行分期和治疗。

内镜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EMR和ESD。近年来,关于EMR和SED治疗直肠NEN的优劣颇有争议[14-17]。目前,支持EMR治疗直肠NEN的研究中,CHOI等[16]认为,在直径<1 cm的直肠NEN,EMR-B的完整切除率与ESD相似,而手术时间上有明显优势。田原等[17]认为,肿瘤直径<15 mm的直肠NEN患者选择ESD治疗安全且临床效果满意。肿瘤大小可能影响ESD的R0切除率,直径>15 mm的肿瘤R0切除率降低。 因此对于直径15~20 mm直肠NEN患者可行ESD治疗。但ESD技术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高,并非广泛开展,R0切除率与操作者相关,熟练操作者的R0切除率高于初学者。

因此,EBL-R在操作简单和穿孔发生率方面优于ESD。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其单中心回顾性设计、患者数量较少及随访期不足。此外,这是一项未纳入对照或随机对照的非对比研究,随访期短。需要长期随访来排除转移。尽管如此,本研究表明EBL-R治疗直肠NEN有效和安全。肿块完全切除率为100%。术中、术后无穿孔,术中无出血,仅1例发生术后出血。总之,EBL-R治疗直径<10 mm直肠NEN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

猜你喜欢
切除率下层穿孔
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折叠积雪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积雪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对比研究
穿孔瓷盘
有借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