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群
摘 要:在低年级师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错误资源”,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资源”,活化学生的“异质资源”,从而用“尴尬”来“运思”,化“旁逸”为“精彩”,变“另类”为“创新”。有效地运用师生教学活动中的生成资源,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出生命的异彩。
关键词:学科教学;生成性资源;资源运用
从根本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在学科教学汇总,教师并不是机械地执行教案、传授僵化的知识,而应根据师生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掘、运用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动态地优化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能让课堂绽放出无限光彩。作为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拥有一个慧脑,去捕捉、发掘生成性资源,或顺水推舟,或临时转舵,或将错就错,或倒行逆施,或画龙点睛,从而让生成性资源超越教学预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出生命的异彩。
■一、运用“错误资源”,用“尴尬”来“运思”
学生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教师不应加以打压,而应将“错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从而化学生尴尬的错误为活动的精彩。从根本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错误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引擎。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容错(宽容错误)、融错(融入错误)、溶错(溶化错误)与荣错(以错误为荣)。只有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直面错误、正视错误,错误才能成为一种有效资源。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出示了这样的一道开放性题目:( )( )9( )( ),邀请了四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中三位学生都按部就班地填上了连续的自然数,也就是7、8、9、10、11,但是有一位学生却填上了5、7、9、10、12。在师生、生生对习题进行研讨时,教师没有对这位学生的另类填法直接否定,而是让这位学生“现身说法”。通过对自己原先错误的审视,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原来这位学生不是填的连续自然数,而是依次加上了2——5加2得7,7加2得9,然而因为这个9是已知的,所以这位学生想错了,跳过了9,误用了8加上了2得10,然后用10加2得到了12。当这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并大胆、主动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掀起了其他学生数学思维的“千层浪”。有学生说,可以依次加上3;有学生说,可以从右往左依次加,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减,等等。正是由于教师呵护了学生发生的错误,并将错误作为课程资源,才让本来的“尴尬”成了学生数学运思的载体、媒介,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触发器。一个小小的“错误”,“无奈”下的一次“宽容”,成就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激荡。这让我们认识到,在课堂上,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运用“错误”,能“变废为宝”,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错误,充分地运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错误,让学生有效地拼合自己的思维短板,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
■二、捕捉“意外资源”,化“旁逸”为“精彩”
教学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珍贵的生命旅程,随时都可能遭遇陌生的风景。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意外,充分运用“旁逸斜出”的意外资源,化“旁逸”为“精彩”。置身于教学现场中,教师要舒张自己的耳朵,张开自己的眼睛,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敏锐地察觉。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调整教学预设,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让学生尽情享受生命的狂欢,让教学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分与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正当这位教师和学生一起复习“4的分与合”“5的分与合”时,顺势转身板书时,只听见“啪”的一声,这位教师身上穿着的衣服的纽扣掉了,因而引起了学生不小的“喧哗与骚动”。“老师,您的衣服的纽扣掉地上了。”“老师,滚到那个地方了。”“老师,赶紧拾起来。”……有些学生关心老师,有些学生窃窃私语,有些学生暗自偷笑。正当笔者为这位教师捏把汗时,只见这位教师不慌不忙,轻言细语地对学生说:“老师身上的纽扣也想加入同学们学习的行列呢!”“瞧,老师身上的衣物原来有6颗纽扣,掉到了1颗,还剩下几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老师上衣原来有6颗纽扣,掉了1颗,还剩下5颗。”“你能用所学的数的分与合的知识进行表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起了当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特殊经历,思维格外活跃。最后,这位教师巧妙地总结到:“同学们,小纽扣见大家学习这么认真,就迫不及待地跳下来与大家一起学习!其实,数学就在同学们的身边呢!”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园地,是学生精神发育的子宫。教学是一种艺术,师生是教学艺术共同的缔造者、创作者。只有直面课堂意外,灵活运用课堂中迸发、闪现的意外资源,让瞬间的意外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创造,节外生枝的“意外”才会演绎、绽放出独特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精彩!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临时转舵,适时抓住了“扣子”这一“节外生枝”的教学资源,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不仅化解了尴尬,而且让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光芒。
■三、活化“异质资源”,变“另类”为“创新”
课堂是一个场域,是由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知识背景、认知风格等主体的人组成的。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自身的思想、情感,因而在课堂场域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样态。这些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些就是另类的想法。当这些异质性资源相互碰撞时,课堂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十几减9》,与学生探讨“怎样算”。通过小组交流,各个小组都形成了本组的算法。在全班展示交流中,有小组的算法非常“另类”,是“一个一个倒过来数”,如13减9,倒过来数就是12、11……最后得到了4。受此启发,有小组说可以3个3个地减,只要减去3次,就可以得到4。在“另类想法”的碰撞中,学生诞生出了许多创新算法,比如有学生认为,可以先减去3,再从剩下的10里面减去6;有学生认为,可以先从10里面减去9,得到1,再将剩下的1和原来的3合起来,就是4;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想一想加法,然后算减法想加法,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命名算法、归纳算法,形成了“连续减法”“跳跃减法”“平十法”“破十法”“算减想加法”等。在这里,“差异”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活化“异质资源”,就能让“另类”成为一种“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低年级师生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解读、认知。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差异、认知差异、思维差异,学生的差异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成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