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旭飞
【内容摘要】数学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逻辑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进而促使学生有效运用数学知识。笔者从初中数学教学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需求等角度出发,简要分析创设情境,激活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措施,希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于学生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活 數学课堂
前言
数学知识具有实践性特点,其教学可以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情境,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变化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而在情境之中掌握数学知识,掌握其运用方法,最终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增加教学情境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①。同时,将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而在解决生活问题时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在解决数学知识时也能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交叉的马路、并行的铁轨以及课桌椅边之间的关系等生活现象,通过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使其能够准确区分相交线和平行线,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解答数学习题,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问题式教学情境
设计问题式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使其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合理的问题情境能够实现学生情感、价值观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例如:学习点、线、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时,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结合教材上的习题设计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点和圆或是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思考,利用学生的思考和彼此之间的探讨使其掌握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设计发散型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师创设发散型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向外拓展,创设思维拓展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成伞状向外发散,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效拓展,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利用学生的数学知识实现知识过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从思维逻辑上来讲,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情境作为伞状思维发展的轴线,使学生围绕这个轴线学习、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②。因此,教师设计的发散性教学情境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在知识的纵深方向上实现拓展。例如:函数知识抽象性比较明显,学生理解函数知识的难度较高,容易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讲解函数知识时设计发散型教学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与函数对应的情境模型,利用讲解函数图形的时机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并为学习高次函数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逻辑思维。发散型教学情境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发散型教学情境,提高该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四、设计总结型教学情境
总结型教学情境,是主要运用在教师讲解公式等知识的关键点上,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列举与数学公式有关的现象,构成讲解数学公式的必要元素,而教师在实际运用总结型的教学情境时,可以利用收束的模式,在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下引导学生总结和提炼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公式的理解③。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知识还原到真实的三角形中,指导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的方式在三角形中寻找规律,理解锐角三角函数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理解相关公式的含义,进而提高学生的函数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设计的总结型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产生疑问,并展开激烈的探讨,进而在分析和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时掌握教学内容。可见,创设总结型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科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其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并在创设情境时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掌握数学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情境,保证情境中思维逻辑的合理性,实现教学情境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最终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注释】
① 周亚丽.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8.
② 杨元超. 基于“情境-模型”双向建构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2015.
③ 魏国宁. 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 求知导刊,2014(12):121.
(作者单位: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