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意·问题解决
——DI理念下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初探

2019-08-01 03:41楼瑞芳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18期
关键词:点子目的地幼儿

文/ 楼瑞芳 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和能力特点,通过预设任务目标(即“目的地”)提供相关的材料,来挖掘幼儿新颖性、创造性的想法及多样的、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实现任务目标的过程中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的产生源于DI 教育理念。

DI 是Destination Imagination 的英文缩写,原意是“目的地想象”,又称“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旨在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教育项目,目前全球75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 万名青少年及志愿者参与此项活动。2006年DI 正式进入中国后,已迅速在全国近30个省市蓬勃开展。DI 的核心理念主要指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能力在发挥团队作用中能得以更好地培养。它强调竞赛不在于结果,在于过程中每个人在团队中的发展,包括天赋与特长的挖掘使用、合作与领导力的学习、表达能力与展示技巧的加强。幼儿通过DI 活动收获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这在实践层面上填充了国内应试教育的空白,有效地提升了综合素质。

虽然DI 也有针对4~7 岁儿童的“明日之星”项目,但幼儿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与参与者。DI 项目就幼儿园来说还有很多不适宜性,如阅读要求、操作能力、活动规则、时间分配力等超出幼儿能力范围。但是DI 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在幼儿园本土化的价值。于是在幼儿园教育背景下,我们借鉴和运用DI 理念,研究实施了一系列切合3 ~6 岁幼儿年龄段特点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这些创意活动的生发,既不拘泥于DI 活动的形式和流程,又能紧扣幼儿经验、兴趣需要,更能体现游戏精神,对幼儿任务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激励性,带来了很大影响。

·合 作·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有研究表明,对共同目标认知是合作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强调个人利益的目标下,幼儿意识到个人利益的获得必须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才能实现,从而倾向于彼此竞争。而当面对共同目标时,他们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彼此合作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合作行为。DI 的理念下的合作,正是这样以共同的任务目的为起点展开的。我们设计“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时,首先思考的就是“目的地”——创设激发幼儿挑战兴趣的任务(或问题)情境。如小班的“熊婆婆的豆子店”用动画创设了任务情境“开豆子店的熊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豆子全摔混在一起了,怎么办?马上豆子店要开门了,熊婆婆想请宝宝们帮帮她”。如中班“春姑娘的鲜花饼”中用这样的故事开场:“春天来了,春姑娘收集了美丽的花瓣,做成了美味的鲜花饼,想请小朋友品尝。可是饼做好后,被锁在了厨房里,需要春姑娘的五瓣花钥匙才能打开。花瓣被魔法师用冰冻住了,那怎样取到冰块中的鲜花拼成花瓣钥匙呢?”乐于助人、品尝美食的欲望激发了兴趣,而需要共同应对的“任务目的地”为幼儿创意活动中的合作行为打下基础。

小班“熊婆婆的豆子店”中利用材料的不同洞口尝试分离大小不同的豆子

当然,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合作水平的发展,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对幼儿们的合作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小班幼儿,重点是在活动中慢慢减弱自我中心,体验简单的两人合作的成功,培养合作意识。在小班“剥橙子”活动中,圆溜溜的大个橙子小手根本抓不住,只有一人扶着,一人用工具才能使上劲去剥开它。一开始小班宝宝也是不乐意合作的,就算告诉他是两人剥一个橙子,也有要强的那个宝宝自己抢着抱橙子,又是捣又是挠,另一个宝宝只好在旁边观望。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完成“目的地”任务,严重影响到自己吃橙子的进度,加上老师的引导才会出现两人的合作行为,如你选工具使用时我帮你扶着,我选工具使用时你再帮我。“各自选择的工具是否对剥橙子皮好用?”教师给出“两个宝宝只能留下一个你们认为好用的工具”指令时,两人才开始出现讨论交流,有争执,也有简单的说服。当两人合作剥好橙子并分享时,那份成功的喜悦大大增进了彼此的亲近与好感,再次合作的欲望自然产生了。

小班“剥橙子”中因为材料的制约出现了两两主动合作行为

到了中班,幼儿的合作发展到2~4 人,表演区“好饿的毛毛虫”中,他们要一人喊口令,其他人都跟着同时动左右脚才能让毛毛虫动起来,中间一次次出错,但是他们一直坚持练习,想办法合上节奏。激励他们坚持练习的目的任务,就是因为安排了第二天小班弟弟妹妹来看表演。而这些已经是他们经过编故事、分角色、做道具等一系列的合作才最后发生的共同排练环节了。因为从中班开始,幼儿的合作不再是从简单的对话开始,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一定的合作策略,他们有人人都发言的讨论,有图画式记录,有尝试方法和判断选择,失败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问题。有了这样的基础,到了大班时,幼儿可以完成4~6 人的团队合作挑战和竞赛,这时大班的幼儿对同伴彼此的特长、个性更为熟悉,他们对活动团队从成立到讨论更为熟练,甚至很快就会出现团队领导者。领导者并不一定是平时大家眼中的“小能人”,有相关经验和特长的幼儿更容易在小组团队中得到大家的认可,并显著建立了该幼儿的自信。

另外,DI 理念下的合作,由活动材料制约性促进合作行为的主动发生。如:小班生活区中结合父亲节活动“给爸爸的礼物”,提供的材料是又长又滑的领带,幼儿只有一个卷一个扶才能卷紧。提供的礼物盒琳琅满目,很吸引幼儿的兴趣,但都比较小,装进礼物盒时要边塞边摁着(一个人完成有难度的)才能整齐好看。在区域中有挑战的任务命题,区域材料上的约束,时间、场地的限制等等,这些教师人为创设的困难都利于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在“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中,最初很多幼儿都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别是个性特征上比较要强的幼儿,一开始面对任务,没有把合作当回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对材料、时间场地等条件的刻意限制(如常规工具不提供或不够,替代物只能挑一个用,每个环节用沙漏、计时器计时,倒计时秒针声音放大制造紧迫感,等等)让幼儿在“缺油少粮,时间紧,肚子饿”的状态下,逐渐意识到必须依靠同伴的力量和资源:也许是同伴的经验启迪,也许是同伴的技能特长,甚至是同伴份额紧缺的材料。慢慢地,合作的成员开始增加,更多经验的碰撞和借鉴能激发更多创意灵感,“大家一起来”才能很好地完成目的任务。在一次次的挑战任务中,小组成员不断磨合,合作力逐步提升。

DI 理念下的合作,强调主动性、趋利性、互补性,在合作中多元能力的展现,慢慢挖掘自己的特长或天赋并被团队同伴认可,获得自信。到了大班后期,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幼儿还能成立相对固定人员的4~6 人团队兴趣小组,进行专门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这些兴趣小组有自己设计的队名、队标、口号等,教师用故意夸张的建队仪式让他们更加具有团队归属感,有力地促进今后的合作行为。我们还在大班设立DI 创意活动专区,一方面满足兴趣小组的连续探索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倾向的幼儿在合作中大胆展露特长,建立自信,让幼儿渐渐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与众不同之处。

“兴趣小组”的幼儿在为团队的创意故事剧设计布景、为设计的大炮改进发射炮弹的装置

·创 意·

创意(create new meanings)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等。DI 理念下的创意,在于提倡儿童的奇思妙想,挖掘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和多样的、独特的解决方法,让儿童明白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其实这里的创造,对儿童本人来说即“前所未有”。《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可见DI 理念不仅吻合《指南》精神,也符合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倡导的“启蒙幼儿创造意识,给幼儿自由创造和表现的机会,以此播下创造思维的种子”精神。

在“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中,当一个目的地任务或问题出现时,最受教师关注的就数几个幼儿凑在一起共同研讨的过程。幼儿以脑力激荡讨论模式,发挥团队力量,开始激发创意点子。在中班的 “倒溜请注意”中,教师提问:“小动物们开车去山顶野餐,怎么样才能把小汽车安全地、稳稳地停在山坡上呢?”

幼儿纷纷讨论起来:

“用东西顶着。”

“小花插片行吗?”

“顶汽车的东西要大。”

“生活区有面粉,我拿来粘住它。”

“太黏了,车轮子上都是(面)。”

“用黏土吧!不很黏。”

“没有黏土哎。”

“我家有,明天可以带来。”

“那现在怎么办?”

“用油泥搓个东西挡一下。”

……

在大班“超市大抢购”活动中,教师提问“每组只可两个人进超市,没有工具如何多拿商品?”之后,幼儿出主意:

“我有口袋。”

“帽子可以装。”

“我力气大,可以抱好几个。”

所有激发的点子都由幼儿将其用图画记录于纸上,然后开始投票决定最佳可行性方案。研讨大部分以脑力激荡法与归纳法进行,具体形象性思维导致他们常常边操作摆弄边激发点子,这样的过程发展了幼儿扩散性思考、逻辑归纳、聚敛性思考的能力,慢慢增进了幼儿对创意技法的熟练度。

在“倒溜,请注意”“超市大抢购”活动中的幼儿正在激发创意点子

在激发创意点子的过程中,小组团队里每个人都乐于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即使你的想法没有创意,但只要勇于去表达,就会得到商议(这是一种被关注的感觉)。当一个想法激发别人的新点子,从而形成新的想法或是富有创意的想法时,他会更加积极和投入。我们坚持用DI的创意核心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地影响着幼儿激发点子的过程,直到大家都想不出更多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观察者和引导者,并且持不否定原则,就算幼儿的想法最终是错误的,教师也不会立刻否决,而是让幼儿再想一想,或在之后的操作中发现错误后,引导他们借鉴其他小组的成功经验,重新激发点子,走出误区。

“目的地想象”的创意还让幼儿的区域活动有别于日常。在各年龄班级的区域中,幼儿常常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挑战游戏任务,而且饶有兴致,活动进程越玩越长。如:中班的搭高系列活动,纸牌、纸杯激发幼儿挑战搭建的新高度,区内每日最好成绩的纪录展示激发幼儿不断改进的“斗志”。在大班DI 专区,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让幼儿玩了两周的“越来越长”“越来越高”,到后期还创意挑战小学DI 项目“纸桥承重”。

合作创意 越搭越高 越变越长 越放越重

亲子活动中依然是激发点子、合作创意,不过作品呈现更是丰富多彩

DI 强调在提供材料时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并通过逐项申报材料金额的使用(有限额)来制约材料的经济价值,这样反倒促使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各种可替代物,不断创意改造,甚至实现废物再用新途径。这种理念给我们极大启发: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废旧材料,材料的再造、替代、反常规使用,更能满足幼儿创意的愉快体验。当然往往创意源于经验,灵感来自破坏,这要基于材料的经验性与可塑性。我们会把一种新材料先放在班级“百宝箱”里供幼儿游戏中自由取用,也会安排专门的认知与探究活动。如秋游回来幼儿对用稻草做草绳有兴趣,于是我们鼓励幼儿了解绳子的起源、制作草绳,收集各种绳子,尝试各种玩法,各种破坏,丰富了绳子可以缠绕固定、打结装饰、编制、悬挂支撑,甚至一股股破开、接长等经验,这样的探究经验支持幼儿今后的创意问题解决,“绳子”就会成为我们活动设计时的材料选项之一。从可塑性上看,我们更倾向于满足幼儿对材料改变的创意设想,当幼儿有了创意点子但受动手能力限制不能实施时,及时施以援手或引入“目的地想象”亲子活动的项目中。如在以DI 创意为主题“美得‘帽’泡”“乐得翻天”等节庆活动中,幼儿把自己对新年礼帽的创意,对班级龙灯的设计,对自身装扮的构想,与小组伙伴或家人共同创意,有的团队形成系列作品,并将作品在合作中自信地呈现,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意激情。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心理学的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DI 的问题解决强调团队特有的发散式和聚拢式的思考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发散点子和聚焦点子,强调学生在选择或实施解决方案之前尽可能地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在“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中,我们借鉴DI 问题解决的思考方式,在中大班活动中先激发点子,用扩散式思考找出各种想法或可能。再通过聚焦点子,学习用收敛式思考分析比较、评估和判断各种因素,从众多的点子中选出最有可能成功的点子来进行实际操作。运用DI 问题解决模式,幼儿一开始会遇到很多问题:发散点子时小组中有的幼儿不善言表,有的深陷常理思维,有的爱钻牛角尖,这时拿来材料自由摆弄(具体形象性),加上教师的耐心与鼓励,会慢慢打开大家的思路。有时候全组的思路被某个点子带着联想,一条道地顺着跑,缺乏新意。这时教师对其他小组的讨论现场进行描述就会带回幼儿的思路,甚至激发出新点子。而当聚焦点子环节意见无法统一时,大家常用“女生的点子先采用,举手表决定一个,能说服大家的先试……”来解决,谁的点子最终被采用,他都会比较兴奋与投入。然而,往往第一轮尝试不能解决问题,就算解决了问题,第二轮会有目的任务难度增加的新挑战。

在“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中,幼儿常常面临失败和困难,我们抱持最终“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快乐”的宗旨,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对过程中出现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及时交流反馈和总结,补充经验,不断引导幼儿建立经验的链接。因而每一轮点子实施后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对问题解决起了推动作用。成功完成的小组分享的问题解决方法对其他小组有及时借鉴和启发作用,失败的小组会把问题状况展现出来,师幼一起寻找问题所在,既鼓励幼儿再次挑战,又丰富了经验。在“稻草人”活动中,幼儿想了很多办法也不能让稻草人站立起来,教师引导他们玩游戏棒,玩筷子,尝试让它们站起来,有幼儿发现了游戏棒在撒开时会因为几根互相靠着而不易倒下,三根筷子一扎就站得稳。之后出现三根树枝作底部支架的点子,并被其他小组借鉴改进,有小组为了更加牢固地固定稻草人身体部分就用三点支撑,稻草人稳稳地站住了。

大班“稻草人”活动中用盒子、积木固定、小树枝捆绑到最后三根大树枝支撑固定,让稻草人站起来

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是DI 项目活动的命题理念,这种理念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的选择教育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一致,所以我们的“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紧扣DI 理念,如“滚球入洞”探索使用布解决球的速度问题,“运输大比拼”尝试用沉浮原理解决问题,“爸爸的礼物”解决收纳的问题,“公主的城堡”解决水砂比例、布局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都是从幼儿兴趣出发,立足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在问题面前引发幼儿的互动与共鸣,激发探究愿望,发生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建构知识网络,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中班“滚球入洞”

大班“运输大比拼”

小班“爸爸的礼物”

大班“公主的城堡”

我们开展“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系列研究,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强调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坚持园本课程中的一项特色课程的定位,以促进幼儿更富有个性地成长。因而淡化活动的领域划分,也不拘泥于小组、集体、区域、场馆甚至日常等活动形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并借鉴DI 的基本活动模式(提出任务目的地、小组讨论、明确分工、解决问题),在游戏情境中鼓励幼儿主动合作、积极创意去解决问题,让幼儿感受到活动过程中自己在团队中的进步与成长,而不强调结果。更重要的是幼儿在长期参与“目的地想象”创意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合作、创意、问题解决的能力和体验,会帮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自信乐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思维创新的习惯。

猜你喜欢
点子目的地幼儿
恋爱中的城市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迷宫弯弯绕
乡村点子锣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好点子不足以支撑好买卖
动物可笑堂
让人惊叹的极客好点子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