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雯 刘睿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探索逐渐成为多门学科的研究焦点。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回顾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归总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而对如何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进行思考。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1 引言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哈佛大学“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泰勒.本一沙哈尔(TalBen Shahar)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而越来越多的调查数据却显示出一种与经济发展相悖的现象,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正如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家埃德·迪纳所发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随着收入增加而提高,但其愉悦感、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却未必因此而增长。相反越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感到不幸福。用积极心理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话来讲:“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治疗心理创伤;但在经济繁荣的和平时期,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活着更加幸福而有意义,生活得更加美好。”
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按照联合国的最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来说,中国已然进入“银发时代”。
基于此,社会学、心理学、老年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共同聚焦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 主观幸福感概述
韦氏(Merriam-Webster)字典把幸福感定义为:a.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个体的情绪分布于从持久的满足感到激烈的愉悦感之间不等。b. 一种愉悦的、让人们满足的经验。不论是国民的幸福感还是个人的幸福感,本身都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主观幸福感更是从概念的层面直接界定了个人主观层面的感受。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基本都认同其为个体依据自己内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所做的一种偏向肯定的态度或感受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和整体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反映个体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結构学术界统一认定为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认知方面表现为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感知,既包括整体的满意度也包括家庭、工作和收入状况、健康状态、休闲等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情感方面包括正性积极的情绪和和负性消极的情绪。但这两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变量,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美国盖洛普公司2010年对全球130万人的幸福指数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收入与人生满足感成正比,与幸福感关联不大。换言之,金钱可以买到满足感,却买不了幸福感。所以说主观幸福感测量除了认知层面个体基于自定标准对于其总体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外,还应该考虑正负情绪之间的平衡。
3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健康状态、经济收入等一般人口学因素上,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些人口学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小,仅仅只能说明20%以下甚至更少的变异。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而言,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
3.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内在主观因素和内在客观因素,是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3.1.1 内在主观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基因、自尊、观念因素等,一般认为其最主要的是人格因素,但是目前直接的研究支持较少。也有研究者尝试从因果方向上进行思考,认为主观幸福感和人格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甚至可以理解为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综合而言,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说明为后代操心、工作或者退休应激、家庭氛围、婚姻质量、收入、社交网络等客观因素受到人格或观念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生活满意度。这与外在因素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的观点一致。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指出,经济发展越快,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中国人想要追求幸福,一定要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从情感、健康、心态等方面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无独有偶,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在对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进行研究,得出从主观上来说,影响中国人幸福感的因素有:老爱比较、缺乏信念、不善于发现阳光面、不知道奉献、相互不信任、过于焦虑。
3.1.2 内在客观因素
性别、年龄、健康状态、受教育水平等内在客观因素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上的影响各有不同。刘仁刚,龚耀先等认为女性在生活满意感上较男性低,国外也有研究结果支持。单独基于年龄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少,大多数都是随年龄而来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健康才有一切。研究已经证实,身体健康和主观的幸福感紧密相连。不过研究又表明老年人对健康的自评也受到个性因素的影响,兴趣爱好广泛、乐观开朗的老年人相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自评要相对好。受教育程度高低通过影响个体的负性情绪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内心世界要相对丰富,一方面兴趣爱好相对广泛从而排解有利于孤独、苦闷的情绪,另外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退休后的通过返聘、服务社会等途径融入社会的机会要比程度低的老人多,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受教育程度通过影响老年人生死观的进而影响幸福指数。
3.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分为外在客观因素和外在主观因素,外在因素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
3.2.1 外在客观因素
对于老年人来说,外在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经济水平需要整体考虑家庭积蓄、不动产、收入、退休金等。研究表明,经济水平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农村和偏远经济落后地区或者城市里低保老人身上体现明显,而当个体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保障的情况下,经济水平便不再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情绪的变化。关于农村与城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对比研究也表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城镇老年人。作为总人口一半以上都是农村人口的国家和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经济收入从个人层面为老年人生存提供保障,而社会保障体系则是从国家社会的层面给予支持。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内容。纵观当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所要求的“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差甚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中国,这些外在客观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还是很大的。
3.2.2 外在主观因素
外在主观因素大致包括社会支持和文化因素。社会支持包括配偶、子女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对个体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支持。而在这些关系中配偶关系的研究最多,一般会认为无配偶者或者配偶关系不好者主观幸福感低于有配偶者或者配偶关系融洽者,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婚姻状况对幸福感无显著影响。文化因素,既包括中外文化差异,也包括城乡文化差异。从中外文化角度来说,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受家庭关系的影响太大,为子女后代、为配偶奉献太多,而个人休闲消费方面追求较少。从城乡文化差异来说,城镇老年人的兴趣广泛性、文化氛围、休闲消费观念、人际交往、个人效能感等各个方面与农村老年人差异显著,这些因素都能帮助其跳出家庭,享受生活,追求个人幸福。
4 如何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4.1 社会层面
首先,需要不断改进养老服务新体系和养老模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老年康复医院、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保障。其次,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老年健身、旅游、老年病防治与康复等资源,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参与社会的机会,比如推迟退休年龄、鼓励返聘、志愿服务等,使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最后,社会观念的引导,引导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新休闲消费理念、淡化家庭养老观念,从而真正的体会幸福人生,安享晚年。
4.2 家庭层面
中国的儒家传统使得我们重视家庭,崇尚孝道,讲究养儿防老,所以在老龄化加速发展中的中国,家庭养老仍然担负着其沉重的历史负担。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赡养老年人意识淡漠的时代特征又影响了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所以,一方面家庭教育中继续弘扬传统的孝道,“父母在,不远游”,代代相传,让老年人基于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享受天伦。另一方面对传统家庭观念中某些理念进行转变,比如转变儒家观念中的“男尊女卑”观念,男性对家务的多一些担当、助女性老人参与孙辈的照顾;晚辈对长辈再婚多一些支持和鼓励,让有需要的老年人也能在爱情中体会幸福。
4.3 个人层面
所有的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主观幸福感本身终究主观层面的感知,俗话说 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生活满意与否,积极情绪的多少,更多的时候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心态。一方面老年个体应该转变类似一些传统的“老而无用、老就等死、一辈子为孩子”的错误观念,更新个人休闲消费理念、生命观,享受生活,提升自我养老能力,将精力从子女身上转移到其他活动方面,增加生活的乐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另外更新一些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特别是独居、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勇于尝试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候鸟式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从而减少对家庭和子女的依赖,改变“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境地,提升晚年生活满意度,增强主观幸福感。
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旅游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以合肥城区为例,项目编号:SK2018A0898)
参考文献:
[1] 仝慧娟,郭宏.沈阳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8,20(5):422-425.
[2] 曹献雨,睢党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问题研究趋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8,32(6):25-30.
[3] 罗扬眉,胡华,朱志红,等.湖南省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73-175.
[4] 王楓,王茜,庄红平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12):9-12.
[5] 王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5.
[6] 唐丹,邹君,申继亮,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3):160-162.
[7] 李文君.新时代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公共管理,2018,11:88-90.
[8] 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等.亲子支持对老年主观幸福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04,36(1):78-821.
[9]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73-78.
[10] 张红静,马颖竹.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6):428-430.
[11] 项曼君,吴晓光,刘向红.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报,1995,27(4):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