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探究

2019-07-12 09:14陈利文
成长 2019年1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

陈利文

摘 要:对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研究已有众多,论者们多从大学生消费主义的具体表现及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对策进行论述。本文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剖析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费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

消费主义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消费文化,已经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入我国社会。当前,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商品拜物教、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避免消费主义不良价值观的侵害,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的引领。

1 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1 何为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用来指导和调节人们消费行为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表现为人们无顾忌、无节制地对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把追求物质享受和消遣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目标。基本特征表现为过度消费,消费不再是为了维持日常的生存的需要,把消费作为个人身份、地位、品味风格的象征,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产物。资本的本性是逐利性,它不仅生产产品,还把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作为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制造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在资本的控制和操纵下,人的消费欲望被点燃,对物品的占有和消遣被当作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消费不再是人们对物品生存的需要,而是欲望和自我表现的需要,消费主义体现的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人成为物的奴隶。

1.2 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脱离了初级工业化阶段,社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本积累不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刺激消费、扩大消费成为资产阶级所关心的,因为他们从中获取更大的利润。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值的需要促成了消费主义的出现,消费主义成为一种被大力倡导的新文化意识形态。最早产生于美国,是一种超越人们实际生活需要,过度追求物质占有和享受,并将高消费视为人生根本目的和生存意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代表了一种不断膨胀确难以彻底满足的购买欲望和消费激情,以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过度性消费为特征。[1]

1.3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哲学范畴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使用的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他认为人的思考和感觉与利害相联系,由此出发研究观念实际意义的科学。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给政治行为提供合法性依据的功能,意识形态通过合法性论证影响社会公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公众认同既定的社会,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和服从统治阶级的管理。意识形态控制是最终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商品拜物教不可避免导致人的异化,背离了社会主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相矛盾,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消费主义提倡的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违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2]

2 消费主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消费转型和现代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大学生也深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消费主义意识日益凸显,高消费需求增长,消费背景的差异性呈现,消费呈现多样性,消费的矛盾和冲突显现。二是有部分大学开始逐渐认同和接受消费主义的价值观。

2.1 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扭曲

价值目标的肤浅。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全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消费主义主张对物质过度追求,把人生的幸福和意义建立在对消费的感官享受上,贬低了人生理想的价值追求在现代大众传媒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容易激起大学生对时尚消费品强烈的占有与消费欲望;价值取向的低俗。消费主义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支撑其运行的是一套价值观体系,这些价值观主要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消费主义虽然论证、鼓吹个人消费的合理性,但其价值核心是满足个人欲望和眼前利益,与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的共享性背道而驰;价值选择的失序。消费主义鼓励人们消费,可以消费一切,把人格、尊严、隐私都可以最为消费对象,突破了价值观的底线,违背了社会的公序良俗。人格、尊严和隐私作为个人的权利,不仅是社会普遍遵循的基本秩序,也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它倡導的消费一切,是对社会公德的挑战,扰乱了社会秩序,必将遭人唾弃。[3]

2.2 对社会评判的错误认知

大学生往往脱离现实经济基础和消费文化传统,对消费主义不假思索的认同和接受,失去了批判和怀疑精神。对追求“高消费体现人人平等”的错误认知,消费主义认为人是理性动物,有权无限制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消费最初本义其实是为了满足个人日常生存的基本需要。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物质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改善,这是无可厚非的。对追求高消费也是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错误认识,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它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消费主义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伤害,对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破坏了社会和谐,不仅没有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相反抑制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符号消费是体现大学生身份的错误认知。身份认同不在外在的某些标志如消费品的符号价值,而在于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这需要个人的努力付出才能获得。有一些大学生对消费品符号狂热的崇拜,只能说明对自身价值缺乏信心,缺乏内在精神品质,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4]

2.3 带来消极的社会心态

消费主义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的是迷茫与空虚、炫富和仇富、虚荣和攀比。感官的体验和享受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欲望不断地被激起,但永远不会满足,当他们发现现实追求的和内心需要的产生对立和冲突时,就会产生对现实生活失去追求目标的迷茫和心灵无以慰藉的空虚与无奈。大学生炫富一族一般通过购买名牌、消费高档服务来炫耀对财富的占有。炫富的目的是体现身份的优越,带来的后果是造成身份的不平等,身份的不平等就是人格的不平等。大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为了维护平等的人格,就会产生仇富,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对社会和谐起到了阻碍作用。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虽然没有高消费的能力,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对时尚的生活方式还是心向往之,形成了攀比形态,而在消费欲望不断提高下,攀比对象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攀比者无法跟上攀比对象的速度,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挫折和不满的心态,甚至最后选择了轻生。

3 解决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的对策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的价值追求。避免消费主义不良价值观的侵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费文化。[5]

3.1 对大学理想追求的引领

理想是价值的反映。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不同,表现在消费上价值观也不同。追求理想是大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引领大学把个人价值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社会理想能够有效消除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判断、选择上的误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价值观纳入到社会关注的视野,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正确的思想保证。

3.2 积极矫正大学生消极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社会群体对社会的感知、反应、情绪的一种心境状态,受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表现在社会心态方面主要有迷茫、空虚、仇富、不公、虚荣、攀比等消极的社会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标准对社会心态进行激励、调适、矫正。用公平正义价值观激励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活力,通过诚实劳动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培养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會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3.3 强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

人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来作出行为选择并实现价值目标,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制约和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的个人层面对价值标准进行高度概括,对大学生行为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消费领域中的爱国,就是在消费的过程中要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教育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好专业知识,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增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大学生中倡导诚信、践行友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大学生的交往规则和行为,真正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刘冠君.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15(6).

[2] 朱松节.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实质及其引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3] 欧文.欧文选集:下[M].柯象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价值观(二)
最高衣橱
价值观(一)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