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惠
摘 要:绿色消费观是一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消费对人类自身、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后代人等影响,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旨在实现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包括生态文明、消费伦理、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法律法规等内容。应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格局,打造系统开放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拓展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費行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
消费是人的“感性展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1]马克思指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消费既属于经济现象,同时也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内涵着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等关系。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观与消费行为是否理性,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稳定、高校消费观教育的缺位、家庭引导的失位、消费主义的侵蚀、网络平台的诱惑等原因,不少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偏差,体现在勤俭节约精神淡化、享乐主义消费倾向明显、攀比消费与炫耀消费现象增加等。部分大学生甚至通过网络借贷讲排场、比阔气,引发高利贷、骗贷、裸贷、暴力催债、自杀等一系列校园极端事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高校应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行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观引导路径提供借鉴。
1 绿色消费观的内涵及特征
绿色消费观是一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消费对人类自身、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后代人等影响,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旨在实现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绿色消费观既有别于传统、保守的消费观,也不是简单倡导消费具有绿色属性的产品,而是文明、健康的消费观,体现出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以下特征:
1.1 简约适度
简约适度是指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坚持简单、适用、健康、方便的原则,按需消费适合自己的产品,尽量减少占用资源、材料,舍弃那些可用可不用的东西,追求舒适、放松的生活方式,获得自身的身心愉悦和满足感。简约适度既不是过于节俭,刻意压抑正常的消费需求,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享乐而过度透支,追求大大超出自身能力的借贷、奢侈、符号等消费,而是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在消费需求、结构、数量方面做到合理平衡,根据自身和家庭收入情况,进行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消费,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比如,在“吃”的方面,多吃营养搭配合理的食物,不过度暴饮暴食;在“穿”的方面,购买“绿色含量”高的衣服,少买不必要或过多装饰的衣服。
1.2 低碳环保
低碳环保倡导人们崇尚自然,做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拒绝消费那些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的产品,使用无毒、无害、可降解和再生利用的材料与包装,最大限度降低垃圾排放和环境污染。日常消费符合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流通的规律,高效使用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必要的消耗,避免资源浪费。促进循环消费,配合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物品回收利用,将闲置资源、二手用品变成可重复利用的二次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消费从“扔掉型”向“再利用型”的转变,构建新型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1.3 可持续性
绿色消费观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体现了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可持续性不是要求人们直接减少消费,而是提倡人们在追求生活舒适、获得需求满足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改变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费习惯,注重节约有限的资源,减少对自然的索取、伤害,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性还强调人类消费的代际公平,不仅重视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生存基础,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2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逻辑理路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对象、国内外环境、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生气。
2.1 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与高校息息相关。高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纳入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2.1.1 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素养是人们保护自然和生态安全的有关思想观念和素质水平,包括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议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使大学生了解地球、地理、资源、环境、大气等相关生态知识,熟悉生态规律特点,懂得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坚持用生态的观点、思维,系统看待人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关心地球、爱护生态、崇尚节约、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
2.1.2 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责任是指个人为解决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而承担的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4]生态责任意识既是一种自我意识,也是一种自律意识。高校应使大学生拥有胸怀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了解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等严峻问题,掌握相关生态保护法律与政策知识,懂得“生态文明一小步,社会发展一大步”的道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责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共生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感到生态环境“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履行对自然的义务,明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将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外化成自觉的保护行动。
2.2 消费伦理教育
消费不仅关系到经济合理性与道德评价,还涉及到消费主体生活的目的,也就是人生意义的问题。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消费伦理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明确消费的目的和意义,处理好消费与道德、幸福、责任等的关系。
2.2.1 消费伦理
消费伦理关系可以理解为消费活动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与现代消费相关的利益关系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个体的欲望和德性之間;二是社会层面:个体的消费自由和他者的权利之间;三是自然层面:人类的消费权能和自然的稳定和谐之间。可以说,人的欲望、人的自由、人对自然的权能是一种“利”的角度,而人的德性、他者的权利、自然地稳定和谐是一种“义”的角度。因此,消费伦理本质上还是“义利”的关系问题。[5]消费伦理通过共同的价值理想、道德原则、行为规范、评价准则等,为人们道德地消费、道德地生活提供合理性根据,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2.2.2 消费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消费伦理关涉如何处理消费活动中人们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从个人层面来讲,消费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消费资料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个人如何消费资料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影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从社会层面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断扩大甚至无限度的膨胀,一部分人的大肆消费影响到另一部分人的消费权益,引起了新的社会不平等,促使道德和利益的诉求成为了主要矛盾。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意义”的消费成为主要的价值导向,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性使物品的使用价值产生“异化”。如果所有的物、资源都被消费完,这时人们无度消费的经济合理性就变成道德诉求的反面。
2.2.3 消费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合理的消费应是消费自由与责任的平衡。消费是表达个人主体性的一个渠道。消费主体性的首要表现是消费自由。个人可以依据自身的经济收入、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进行选择性的消费,自主决定购买什么物品,购买多少。然而,个人在拥有消费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伦理既是连接个人道德和社会法律法规的桥梁,也是个人道德诉求与责任感的体现。人具有社会性,同样地,消费也具有社会性。如果个人过度追求消费自由,无所顾忌地大肆消费,可能带来的是心灵贫困、社会失序、环境灾难。
2.3 绿色生活方式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动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这些都为大学生如何形成绿色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提供了具体的遵循和指导。
2.3.1 绿色思维方式
绿色思维方式旨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是一种尊重自然、可持续的思想观念。绿色思维方式倡导理性,反对盲目“跟着感觉走”,将人们从传统注重数量、效率、享受、追求金钱财富的价值取向,转变为现代注重品质、适用、生态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蕴含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绿色思维方式包含绿色整体思维、绿色底线思维、绿色法治思维等内容。高校应引导大学生逐渐养成绿色思维方式,形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觉,以国际视野观察人与自然、社会,审视自身行为,自觉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2.3.2 绿色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行为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6]高校应鼓励适度、合理的环境友好型消费,引导大学生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抵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不合理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以及奢侈浪费等,遏制攀比性、炫耀性、浪费性行为。自愿践行绿色消费行为,从自己做起,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主动向绿色化转变,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拒绝高能量、高消耗、高开支、高浪费的消费行为。不使用过度包装、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等物品,优先购买绿色、环保产品,支持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资源回收,参与旧物交换使用活动,选择骑共享单车、网络预约拼车等方式出行。
2.4 消费法律法规教育
不少大学生对相关消费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足,消费风险防范和维权意识较为欠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消费风险防范意识和消费维权意识。
2.4.1 消费法律知识
高校应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哪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及这些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目的、内容、使用范围等。向大学生宣传信贷知识与网络安全知识,通报不良消费典型案例,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借贷的危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相关知识,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线上线下商店,在进行购物、出行、旅游、培训等消费时,不随意填写、泄露个人信息。
2.4.2 消费维权意识
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懂得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消费维权法律知识,告知大学生消费维权的具体渠道、所需材料、注意事项等。大学生如果在实体店消费,要向店铺经营者索取购物发票、服务单据等凭证。如果通过网络消费,要及时保存所购商品、服务的网页截图、与商家的聊天、交易、物流记录等内容。一旦发生消费方面的矛盾,立即与商家沟通,万一协商不成,可以向相关主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
2.4.3 信用意识
随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在校期间借贷未及时还款,毕业后没有按时偿还助学贷款本息,都可能造成征信污点。高校应为大学生介绍征信的内涵、征信体系的主要功能、如何积累个人信用记录等,使大学生重视征信,了解逾期还款对个人信用记录及将来生活可能的影响,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
3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步入新时代,高校应多措并举,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使大学生通过消费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使大学生的消费处于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奢侈、符号、过度透支等非理性消费的行为。
3.1 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全员参与的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格局
高校应以全员化方式推进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探索构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效果。
3.1.1 建立人人參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机制
高校应转变观念,发挥主导作用,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融入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完善顶层设计,列入议事日程,理顺工作机制,统筹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及时掌握大学生消费行为情况,定期研究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工作,充分调动所有教职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构建“校党委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协调落实、院系组织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化绿色消费观教育工作模式。
3.1.2 加强支持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力度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制定促进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政策,完善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措施,从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网络引导、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等融合贯通,在机构、经费、师资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保障绿色消费观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探索建立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纳入课程教学重要内容,每年划拨专门经费、一定面积的场地用于相关部门、教师开展绿色消费观教育工作,不断提升绿色消费观教育水平。
3.1.3 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
高校应把日常教育与家庭引导联系起来,强化家校沟通联络机制,促进形成良好的消费教育环境。高校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常态化的联系,向家长了解其子女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告知家长其子女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心理变化情况,与家长一起开展绿色消费观教育。希望家长既不对子女的消费管理得过于严格,也不放任子女随心所欲的消费。请家长一旦发现子女有异常消费现象,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同时适当调整子女生活费的金额,共同找寻子女异常消费的原因,制止子女的不良消费行为。
3.2 融入课程教学,打造系统开放的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体系
高校应将绿色消费观教育内容纳入大学生教学课程计划体系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选修课”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体系。
3.2.1 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介绍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涉及到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消费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介绍毛泽东、邓小平等有关消费的思想,帮助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我国经受的各种磨难,学习革命先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消费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个人消费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介绍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大学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深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
3.2.2 创设“专业课+”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将绿色消费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如,针对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可以侧重讲授我国的消费文化和国内外相关消费知识,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消费观的对比过程中,帮助大学生看清资本主义国家消费异化的严重后果及产生根源,提升大学生的消费理论素养;针对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可以侧重引导大学生计算消费支出成本,合理安排个人消费计划,理性购买所需商品;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可以侧重帮助大学生认识消费与幸福的关系,不盲目追求奢侈、虚荣、炫耀消费。
3.2.3 创设“选修课+”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体系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领域和研究专长等情况,鼓励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与责任”、“消费心理学”、“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公共选修课程,扩大大学生消费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校正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知识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
3.3 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养成等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绿色消费观教育氛围。
3.3.1 开展绿色消费主题教育
第一,组织绿色消费教育活动。高校应通过主题班会、道德讲堂、团支部立项、专题讲座等,宣传我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绿色消费对个人、社会、生态的重要性,增强消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消费支出。第二,发挥绿色社团组织作用。高校应组建一些大学生绿色环保社团组织,将社团组织打造为绿色消费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如,大学生绿色环保协会开展环保知识宣讲活动;大学生手工协会开展变废为宝制作活动等。第三,开展绿色消费典型教育。“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7]高校应培树一些在自立自强、绿色消费等方面的优秀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金钱与幸福、消费与成长等的关系,提升对绿色消费的认同感。第四,开展绿色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体验社会生活的艰辛,珍惜父母提供的经济来源,抵制贪图享乐等不良生活方式,增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3.3.2 强化绿色文化环境建设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又是体验式的,人们接受环境教育具有身临其境和隐性教育的特征。”[8]绿色文化环境是影响绿色消费观教育过程和效果的“信息源”。高校应将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高校建设、管理、教学、文化建设中,创设绿色消费观教育需要的情境认知环境,在校园各个角落渗透绿色消费教育的目的、内容。加强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合理规划设计校园,实施校园绿化工程,提高绿化覆盖率。尽量采用节能灯具、智能控制路灯、感应式水龙头、节能型变压器,对空调等电器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使用无害化技术,做好垃圾回收与处理。在景观雕塑、生活广场、田径场,甚至一草一木,体现低碳、简约的特征,在悬挂的名人名言、横幅中体现节俭、绿色的内容,将绿色文化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感受到绿色消费的力量,使有利于绿色消费观教育的情境在校园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4 用好网络媒体,拓展线上线下的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模式
近年来,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话语形态和消费行为方式等出现新的特征。高校应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资源和独特优势,弘扬健康的网络消费文化,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3.4.1 开辟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获知西方国家鼓吹的虚无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想,对资本主义国家奢靡、腐朽的生活充满不切实际的“向往”。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空间,建立绿色消费观教育主题网站,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消费观、消费知识等内容,把握消费引导的时、度、效,使教育过程更加具象化、多样化、立体化。充分利用网络掌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活动。通过QQ、微信等,在课堂内外便捷地与大学生互动、交流、分享,融入大学生的朋友圈,了解大学生对消费的看法,与大学生探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网络购物、绿色消费等话题,掌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情况,回复大学生的相关留言、困惑和问题,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3.4.2 开发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网络产品
高校应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网络平台,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校史校训文化、红色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消费文化中富含的消费教育题材和内容,组织力量研发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消费教育网络产品。高校应明确相关部门负责绿色消费观教育网络产品开发工作,按照“内容为体、技术为用”思路,对绿色消费观教育内容进行网络化、生活化、形象化、艺术化的建构,实现教育目的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组建消费教育网络产品研发团队,设计、开发与消费有关的图片、漫画、沙画、音乐、微视频、微电影、网络游戏、APP、Flash、H5等,使大学生在参与、推广、体验、总结等各个环节中接受教育,促使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受教育的主体。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宣传网络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活泼易懂的语言让大学生方便获知、喜闻乐见,引导大学生规范消费行为,使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消费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立项项目“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消费伦理观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D16)。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5] 魏晓燕,高技术社会消费伦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40.
[6]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353号)[EB/OL] .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 http://hzs.ndrc.gov.cn/newjsjyxsh/201603/t20160301_791620.html,2016-02-17.
[7] [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8]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