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业娣
摘要:为了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好的课堂,必须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根据导入媒介的不同,可采用视频导入法、图表导入法、案例导入法等。每一种导入法都必须关注具体的操作技巧,以生为本,以问题为引导,以快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学习轨道。
关键词:课堂导入;导入媒介;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55-03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评价标准从来不统一。但是,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勞于始”,根据导入媒介的不同,可采用视频导入法、图表导入法、案例导入法等,才能“事无繁”,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好的课堂。
一、视频导入法
视频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因而视频导入法往往能在课堂导入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视频导入时,并不是只要切合教学主题的视频都能被采用。在导入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对视频的时间严格把控
一般来说以2分钟左右为宜:视频过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完全集中;过长则会因信息量过大而淡化主题,不能有效服务于教学,且与导入环节所应具备的迅速的特点相悖。笔者经常在cctv.com下载视频,并利用“爱剪辑”这一软件对视频进行加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要利用设问使视频的目的性更为显著
设问是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能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在视频导入法中,播放视频的前后均需设计相关问题。
视频前的设问应指向明确、富有悬念。例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部分,笔者就在播放“无臂残疾歌手——陈州的梦想”视频前提问学生:你们能猜到我们即将看到的人是谁吗?他又有什么样的梦想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目的看视频,从而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视频后的设问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思考程度由浅入深。在该视频播放后,笔者又连续追问学生:陈州究竟有什么样的梦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他的梦想能实现吗?为什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从而为下一步教授梦想的特征和追求梦想的方法做好铺垫。
(三)要多选择时事新闻短视频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1]。所以,在视频的选择上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拍成视频,也可以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从教学成本及操作性而言,笔者并不赞成经常将学生的身边事例拍成视频。因为,不仅学生自己讲述就能达到相同效果,且所拍视频往往因为戏剧性而失于真实。而时事新闻却因为它自身所具有的真实性、简明性、及时性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利于营造一个真实的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2]。
(四)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突发问题
面对视频短时间内带来的大量信息冲击,学生捕捉到的东西经常不同于成人。在视频导入法中,教师就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对无数的突发问题,始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什么,既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道德成长,又能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部分,笔者在播放合肥女扒门阻拦高铁这一视频时,学生就把焦点集中在该女的教师身份上,而忽视了公民要遵守规则。于是笔者抛出问题:教师要不要遵守规则?和学生回顾了旧知识——法律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同时借对该女行为的分析,启发学生寻找自由的边界,顺利进入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的学习环节。
二、图表导入法
道德与法治课堂使用的图表包括图片与表格,是信息、数据的直观、形象表达。虽然图表相较于视频不够生动,但其所传递的信息却更易于把握。想要在导入中用好图表,将图表的“可视化”特点发挥到最大,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图片选择要精致化
所选图片或画面精美,或内涵深刻,要能在最短时间吸引学生眼球。且图片的内涵比画面精美更为重要。另外,道德与法治课应与陈述性的新闻图片结合更为紧密。导入时,为了更为有趣,更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圈划提示,以及教师的问题式引导必不可少。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部分,课前呈现“一名年轻男子睡着后手中握的手机屏幕上有这几个字”的文字图片,圈画标题中“这几个字”,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猜测的同时,教师引发他们对文明有礼的肯定与赞同,顺利导入新课。
(二)表格的选择要简洁化
导入文字不用多,最好用数据说话。
表1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根本政治制度”部分作为导入。学生从数据感受人大代表的组成,感受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笔者认为,表格导入法非常直观,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题。但是单纯的表格分析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表格导入可以作为其他导入媒介的有益补充,使得课堂导入更具有层次,在学生感觉课题有趣的同时,促使学生理性思考,做到收放自如。
(三)基于图表的问题要有思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要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3]。故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书本理论绝对化、权威化,而要将富有教育意义的图表与课题紧密结合,构建学生思辨的平台,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并自主选择“怎么做”。在图表导入时,思辨性的设问就必不可少,它们有利于学生在探索思辨中开始价值观的认同。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部分,配合2018年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一图,教师连续设问:李克强的身份是什么?他在做什么报告?他面对的人是谁?为什么他要对人大代表做政府工作报告?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有思辨性的提问,让学生体验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学生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尊严做准备。
三、案例导入法
将案例作为最基础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构建新知,已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常用的导入方法。案例甄选得如何,直接关系导入的效果,案例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真实,来源于学生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源于学生生活,真实面对学生生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4]。所以,案例要来源于学生。教师可经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围绕学习主题,寻找学生的困惑,编制合理案例。例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深深浅浅话友谊”部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在交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编制诸如“好心帮助对方被误解”“成绩超越好友被冷淡”等案例,在学生的共鸣中揭开新的一课。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切忌凭旧有经验去固化学生。究竟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在哪里?这些不需要教师“自认为”,而要求教师“亲躬行”。多进行问卷调查,多借助问卷前测,将使导入案例更为真实准确。
(二)开放,能提供给学生争辩的可能
导入的案例不是单纯为了直击主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深思。所以,案例导入时应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理念,案例一定要能给学生提供争辩的可能。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中,教师编制的案例是:小明上学要迟到了,可前方恰好是红灯,小明观察左右,发现没有车辆。小明会为了按时到校而闯红灯吗?学生回答会,则可引导到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学生回答不会,则可引导到遵守规则需要自律。教师更可在两种矛盾的选择中引发学生思考:当纪律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才能遵守好每一种规则?也正是在这一系列争辩中,导入才更有趣,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得以提升[5]。
(三)正面,能帮助學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笔者曾经认为,既然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那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无论正面、负面都可以编成案例。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负面案例或者过于血腥刺激,或者更易引起学生情绪波动,使得隐含在案例中的启示意义无法深植在学生脑海中,案例导入所取得的效果也变成了负值。例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一框,社会上有部分中学生自杀案例,虽然都能导入课题,但是引起学生注意的却是傻、活该、死得好、无所谓……只有正面导入才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神圣,解释什么是“敬畏生命”。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导入方法很多。以上三种导入方法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的较好操作且导入效果相对不错的方法。作为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科学的导入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由“劳于始”而至“事无繁”。
参考文献: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1.
[2]任旭鹏.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入方法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15(16):78.
[5]洪少帆.思想政治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有效设问策略探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3(11):15.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