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而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品读体验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指导学生,使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品读体验提出以下策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品读;体验;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1-013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130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导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与真知。
(一)创造情境,情感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与技巧,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阅读氛围,如将汉语的诙谐幽默,语调的抑扬顿挫充分运用在导语的设计上,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潜移默化
教师具有榜样力量,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崇拜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基本功过硬,学生必会受到教师语言艺术的熏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久之自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师自身建设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给予鼓励,体验成功
教育心理学提倡“成功教育法”,对阅读教学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由于每个学生在朗读能力方面存在着不同差异,所以往往能力强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就多一些,能力差的就少有表现甚至无表现。针对后种情形,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不吝于鼓励、奖励他们的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经过这样多次锻炼,学生就不会再畏惧,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一)从生活诱发兴趣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认识生活,感知生活,以具体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如《雪地上的小画家》一文,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生活中事物的印象与感受,更加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
(二)从内容引发兴趣
语文这一学科非常具有生动性,且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具有趣味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发现这种趣味性并将其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可以提问:小蝌蚪像一条大头鱼,头大身小,而青蛙却有着大嘴巴,四条腿,为什么它们如此不相像?小蝌蚪会不会变成青蛙呢?学生渴望知道答案,便兴趣盎然,自然也产生了阅读的欲望。
(三)设计导语激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导语导入课堂教学中,导语新颖别致、有趣,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课文题目叫《鸟的天堂》,但是作者说鸟的天堂里竟然一只鸟都没有,这是真的吗?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一起去探寻答案吧!”这样的导语设计,能瞬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阅读和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比较理想了。
(四)解读插图激趣
小学语文书本中,有很多篇章配以色彩丰富的插图。教師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先将插图直观展示给学生,色彩鲜明的插图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试着解读插画的内容,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有感情朗读。例如《燕子》一课的插图极具美感,让学生结合插图去读“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中掠过”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图画中的画面。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光之中,读的时候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培养阅读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要认真。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全神贯注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小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三到阅读习惯。第二,阅读要动脑。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只有读想结合,学生才能印象更加深刻。第三,阅读要学会寻求帮助。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不懂的生词或生字,要学会借助外来力量,如寻求教师的帮助或查询字典。应该力求读懂每一句话,不可得过且过。第四,阅读要重视课外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课外积累知识,毕竟教材里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生需要从课外的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提高自己。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中品读体验的效果,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种前提下,学生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杨雨.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6).
[2]李金亮.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学周刊,2016(32).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王进(1977.6— ),男,甘肃西和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