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媛
摘 要:本文以“电磁感应力电综合——双动式导体棒同向运动”为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教师通过精选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磁感应;习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5-0022-3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习题课的课堂效率至关重要。尤其是高三,一学年大都是讲与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复习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用学案的方式提前安排学生练习,通过批改了解学情,甚至将课堂交给他们自行讲解。例如,在电磁感应的复习教学中,双杆模型是检验学生对电磁感应知识掌握程度的好载体。它涉及高中所学的力学、电磁学、电路及能量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很高。在二轮复习中,笔者设置了专题“电磁感应力电综合——双动式导体棒同向运动”进行习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希望能给教学同仁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教师陈述本节课内容,说明该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呈现其具体考查方式。
例 足够长的固定金属轨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根导体棒ab和cd,构成矩形回路,如图1所示。两根导体棒的质量为m1、m2,电阻均为R,回路中其余电阻不计。匀强磁场垂直整个导轨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不计一切摩擦。现将ab棒固定,瞬间给cd棒向右的初速度v0,求:(1)分析cd棒的运动情况,画出v-t图;(2)计算cd棒运动的距离x;(3)整个过程中,安培力做了多少功?有哪些能量转化?
本题难度不大,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圈出有用信息“不计一切摩擦”“ab棒固定”等。分析:cd棒以一定速度向右切割磁感线,则cd棒等效成电源,由此abdc即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回路有电流产生,cd棒随之受到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安培力的作用而减速。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可知,cd棒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最终停下。整个过程中仅安培力做功……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强调作图及书写的规范并及时总结(如图2)。
变式1 足够长的固定金属轨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根导体棒ab和cd,构成矩形回路,如图1所示。两根导体棒的质量分别为m1、m2,电阻均为R,回路中其余电阻不计。匀强磁场垂直整個导轨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设两导体棒均可沿导轨无摩擦的滑行,开始两导体棒静止,瞬间给cd棒向右的初速度v0,若两导体棒在运动中始终不接触。求:(1)分析两导体棒的运动,画出v-t图;(2)稳定时两导体棒的速度;(3)整个过程中,通过两导体棒的电量及距离增加量的最大值;(4)整个过程中,安培力所做的功。
再次变式,要求学生自行分析、比较,然后进行讲解(要适时给学生上台表现的机会,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变式2 在如图4所示的水平导轨上(摩擦、电阻忽略不计),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导轨左端的间距为L1=4L,右端间距为L2=L。在导轨上放置AC、DE两根导体棒,质量m1=2m,m2=m,电阻R1=4R,R2=R。若AC棒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整个过程中,AC棒均在左端导轨上。求:(1)分析整个过程中导体棒的运动,画出对应的v-t图;(此问与变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导轨不等间距,致使两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不同。通过学生课前解答发现此题难在画图,因此设计了几个思考题“什么时候达到稳定状态?从初状态到末状态,两棒分别做什么运动?两棒末速度有什么关系?”分析得到结论,最终稳定状态的实质是要求回路中总电动势为零,因此有BL1v1=BL2v2,不难得出图5所示的结论。引导学生课后思考“若是AC静止,DE棒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右运动呢?)(2)求通过导体棒的总电量q;(部分学生套用例题的方法导致出错,此处设计意在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相互纠错,判断系统是否动量守恒,强调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加深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引导学生一题多变,类似习题要比较、总结,拓展思维与方法)(3)AC棒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总焦耳热QAC,以及通过它们的总电量q。
学生对比各题进行总结:此类题目由于两导体棒处于平行不等间距的导轨中,两棒所受安培力的合力不为零,系统动量不守恒。两棒初态、末态可知,安培力作用的时间相同,因此可分别对两棒用动量定理来求解,这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
教师最后总结:两棒组成的系统在无外力作用(安培力除外)的情况下,以一定的初速度运动,由于双导体棒的相对速度减小,因此回路电流逐渐减小最终为零,棒的运动达到稳定状态做匀速直线运动(至于这两根导体棒达到稳态的速度是否相同,则视具体物理情境而决定),常用到的方法有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等,课堂重点内容到此结束,随之呈现随堂练习,意在让学生及时应用,加以巩固。
通过实践探索,笔者发现习题教学首先要精选习题,以问题为主线,设置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提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和归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跳出“题海”,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物理习题教学的教学目标。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