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 组内成员有效互动的研究

2019-07-08 06:47陈建军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有效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数学

[摘  要] 学习小组内各个成员的有效互动,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内成员互动水平,会最终决定学生的合作水平,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必须坚持主体发展、体验学习、评价公平等基本原则,且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有效互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实践也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常常存在很多问题[1]. 其中,一个学习小组内各个成员的有效互动,就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那学生的互动就具有高度发散的特征,有的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有的学生玩沉默是金,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插科打诨……这些现象,都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只具其形,而无其神,不利于合作学习进行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对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的有效互动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而笔者基于实践研究,也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组内成员的互动决定合作的水平

研究表明,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可保证小组成员间的互动顺利进行,而抓住合作的契机、变换合作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小组成员间互动的质量[2]. 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内成员互动水平,最终决定了学生的合作水平,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的教学中,得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之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这一学习环节可以设计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当预设两个步骤:一,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纸片做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二,让学生观察自己制成的等腰三角形,并猜想其特征.

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忽视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那小组合作可能呈现出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杂乱的情形. 比如,笔者就观察到在一个5人的小组中,有3个学生在各自剪着等腰三角形,而另外2个学生处于观望的状态. 笔者当时没有表态,而是继续巡视,等到第二次站到这个小组旁边的时候,组内的3个成员在纠结他人的等腰三角形不够等腰,声音很大,听起来很热闹,但另外2个学生仍然处于观望的状态. 很显然,这样的“合作”非常无序,甚至不能称之为合作学习. 于是笔者选择了干预,跟5个成员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什么形状的等腰三角形并不重要;二,组内所有的成员都必须观察等腰三角形,然后从边与角的大小关系角度,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当笔者第三次站到这个小组旁边的时候,就看到该小组的成员正在通过折叠、测量等方法,验证自己所猜想的两条腰与两个底角之间的关系,而且讨论与交流的内容都与腰和底角有关,可见,此时小组合作才真正进入有效互动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建立在组内成员有效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得夸张一点,那前者几乎是后者的唯一保证.

组内成员有效互动的基本原则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的有效互动,体现在各个成员能够基于相同的知识点,就相同的问题各抒己见,并实现智慧的碰撞.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引导或者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有研究者指出,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分组、主体发展、体验学习、评价公平等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3]. 对于这样的判断,笔者以为是抓住了组内成员有效互动的关键.

如果说科学分组是有效互动的前置性工作,那主体发展就是有效互动的第一原则,即组内成员互動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最后组内成员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上,更体现在各个成员能通过互动实现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才是主体发展的基本含义. 而体验学习更多的是强调组员在互动的过程中,必须成为体验的主体,必须在数学活动中经由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这样在互动的时候才能提供自己的真知灼见. 评价公平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互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在“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的教学中,还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在学生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观察、测量等方式,猜想出两条腰以及两个底角之间的关系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去证明猜想. 这一过程依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笔者对组内成员的互动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一,组内成员必须个个提供观点,发言的顺序是先“中”后“弱”最后“强”;二,说出自己的观点时要有依据,这个依据必须与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相关;三,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每个人必须能够写出逻辑推理,即能够写出证明过程.

实践表明,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表现得非常踊跃,每个小组基本呈现出一种共同特征:中等生先基于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提出初步的思路,然后组长让学困生基于中等生的思路说说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学优生进行总结,并且初步示范逻辑推理过程. 在合作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能做到积极补充,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互动特征. 最后,在成果展示的时候,先让每组最弱的学生到前面进行展示,结果发现8个小组中的6个小组,都能在作出底边中线的基础上,通过三角形全等,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底边的中线同时也是底边的垂线和顶角平分线等.

组内成员的有效互动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在研究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刚开始我们强调数学知识的建构与问题结论的得出,后来发现这样的思路是不对的. 于是我们进行了一个转变,即把对数学知识得出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尤其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

之所以实现这一转变,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时,实际上就是他们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即使有时候他们不说什么,而是通过在草稿纸上进行写写画画来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语言罢了. 我们在培训组长的时候,别强调组长必须倾听组内成员的发言,猜想他们的意图,对不准确的说法进行引导. 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能让各个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在互动的时候变得更加大胆,变得更加愿意说出内心的想法,于是组内互动就变得更加有效. 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以生为本”的真实体现.

参考文献:

[1]钟海.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中学教学参考,2014(2).

[2]陈维盛. 谈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间的互动[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

[3]丁敏.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如皋市级微型课题《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RGSWKT17018.

作者简介:陈建军(1970-),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研究.

猜你喜欢
有效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数学
问题导引下的课堂有效互动内涵与特征
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推动有效互动,成就精彩口语交际课堂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英语教师课堂互动反思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