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能力。文章在阐明有效问题含义的基础上,以《乡下人家》的课堂教学为例,提出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问题中融入语言表达训练,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问题
作者简介:彭荣,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福建 厦门 361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直属学校区级课题“依托课堂观察的教师提问与理答研究”(课题编号:zsx201606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1-0020-02
有教育学家认为: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由此可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问题的有效性存在密切关联,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也可对此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评价。笔者立足学生维度,以《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为例,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设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方法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在描述课文呈现的精彩内容或事物方面存在困难,而对事物表象兴趣浓厚。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龄特点,将课文内容与插图结合起来,用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的学习,根据插图再现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认识与记忆。
以《乡下人家》第2课时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乡下人家养的鸡的自由、神气威风,笔者没有选择从阅读文本入手,而是给学生展示课本上的公鸡插图,并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公鸡?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这幅图片吸引了,有的回答“昂首挺胸的”,有的引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耸着尾巴的”“迈着大步的”,有的回答“这是一只神气威风的公鸡”。这时笔者顺势投影课文中的相关段落进行阅读教学:“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由图到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乡下人家的鸡的神气与威风,体会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精妙,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优质的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乡下的鸡自由自在的生长状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有一个直观的认知,笔者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提问:“你们见过城市里的鸡吗?比如菜市场里的、马路上的?它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很快地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城市里很多鸡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有的说:“菜市场有些鸡被人捆住双脚任人宰割。”有的说:“城市里的鸡如果跑到马路上不是四处飞蹿,就是被撞死,因为马路上没有它们的容身之所。”经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再对比《乡下人家》中描述的神气威风的鸡,学生就能深入体会乡下鸡的生活的自由状态和乡下鸡与人相处和谐的美好图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无法学到真知,而只思考不学习也只能是空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赞可夫也提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并形成探究精神,这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精心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学生通过课本插图和文本体会了乡下人家的鸡与人和谐相处的状态,笔者没有就此停住,而是马上追问学生:你还在乡村看到哪些动物与人相处和谐的场景?学生能结合自己在乡村的生活体验各抒己见,思维得到拓展,鸟、牛、狗、羊等都成了课堂讨论的话题,并在讨论中感受到在乡下,不仅是人与鸡相处和谐,人们与其他动物也相处得十分和谐。笔者继续追问:人与动物相处十分和谐,那么人与人相处如何呢?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配文的那幅“院落晚餐图”,并通过想象补全了傍晚时分乡村人们在院子里吃着晚餐、欣赏日落美景、闲话家常的美好画面,仿佛自己就是乡下人家的成员,一会儿感叹天边的美景,一会儿问问邻居的收成……仿佛有聊不完的话题。笔者设置问题应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体会乡下人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由此绘成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本课设置的问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由乡下鸡的生活状态拓展至其他动物的生活状态,又由动物延伸到人,富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笔者提取了描写鸡威风神气的段落作为语言训练素材,该段落极具特点,适于模仿和练习。首先,它句式特殊:“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此表述可与“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鸡的”说法进行对比,很显然,前者把“雞”拎出来单独放在前面,强调了养鸡在乡下人家是很重要、很常见的事情,这种特殊句型值得学习。其次,这段文字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鸡的威风神气,突显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修辞手法也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在口头交流了自己所见到的乡村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后,笔者提问:“那你能不能仿照文中的句式写出来呢?注意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仿写:(狗、牛、鸟……),乡下人家……从他们的房前屋后经过,肯定会瞧见,或是 。
学生在进行充分的口头交流之后,很快抓住范例的特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牛、羊、狗等动物在乡下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这一示例练习将学生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写作,帮助学生完成了由说到写的过渡,减轻了学生写的难度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示例片段的语言表达特点,如总分结构、拟人手法,描写内容与文本主题的关系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个好的问题要以学生发展为前提,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体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置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许书明.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候栗宁.教师有效提问教学行为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 曾轶维